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联系客服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詹天佑
字数: 700000.0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作者: 陈典松
出版日期: 2011-04-01
商品条码: 9787536062078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505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
¥60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收藏
上架到店铺
×
Close
上架到店铺
{{shop.name}}
点此去绑定店铺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詹天佑如何从一位留美归国学生成为中国科技界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铁路工程大师?陈典松的这本《詹天佑》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触,全面记述了詹天佑一生走过的艰辛而辉煌之路。他生活在国家积贫积弱的晚清,在一次次落后挨打的民族危亡中,奋起救亡图存,独立自主建成京张铁路,大长中国人的志气。他一生以“利国利民”为重,坚忍不拔为国筑路31年,坚持维护国家主权,抱病出席远东铁路会议,反对列强共管中国铁路,致使英年早逝,“所恨平生之志未尽舒”。
《詹天佑》着重记述人物的活动、心灵与命运,揭示了詹天佑之路是一条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之路。一代“工学泰斗”的伟业与精神仍烛照今天。
作者简介
陈典松,男,1967年4月生,江西都昌县左里镇南舍村人。作家、历史文化学者、科普学者。已出版作品有《中国历代名商》、《古董情缘》、《岭表风流》、《清风明鉴》、《触摸科技》等,代表作有长篇历史小说《詹天佑》、《孙中山》等。
目录
中国速度,从詹天佑开始发力——由陈典松《詹天佑》出版说起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说——评陈典松的长篇历史小说《詹天佑》
引子
1 黄浦新潮
2 香江初试
3 家在西关
4 珠水长流
5 曾督血忱
6 申城报捷
7 长街雄风
8 惊涛万里
9 海上明月
10 初登彼岸
11 美国印象
12 龙旗飘扬
13 美国家庭
14 中国女孩
15 海滨岁月
16 感恩故事
17 辫子风波
18 容闳婚礼
19 遥祭同治
20 哈市时光
21 初穿西服
22 山房春秋
23 费城之旅
24 异国乡音
25 同窗苦读
26 他乡诀别
27 慎选大学
28 耶鲁飞歌
29 赛场奇趣
30 吴督谕示
31 君子风度
32 暗流涌动
33 美丽夏夜
34 恼人圣旨
35 教堂钟声
36 深情惜别
37 半途出逃
38 东方之神
39 横滨街头
40 如梦乡途
41 又离上海
42 再回西光
43 垂柳依旧
44 杨巷看花
45 水师教习
46 马尾硝烟
47 家谱探源
48 黄埔足迹
49 婺源寻根
50 锦绣南疆
51 智破海盗
52 执子之手
53 铁路人生
54 锋芒初露
55 无怨无悔
56 滦河澎湃
57 残阳如血
58 心有国殇
59 铁路时代
60 妻儿再别
61 心有灵犀
62 乱世真情
63 智服李治
64 天津话旧
67 同窗举荐
68 太后吉祥
69 据当朝官
70 告慰亡父
71 痛心潮汕70
72 估勘沪宁
73 奉母昌黎
74 投身京张
75 问道于民
76 跋山涉水
77 巧遇金达
78 谈古论今
79 峰回路转
80 精心测算
81 预算难题
82 巧对来客
83 京城密电
84 讨价还价
85 征地风波
86 痛别慈母
87 开工遇险
88 慎选包工
89 善待亲友
90 监工跳槽
91 温语督责
92 京城述职
93 京张总办
94 河南检测
95 居庸访旧
96 送子出洋
97 溥仪登基
98 勘桥山东
99 爱妻染病
100 全路贯通
101 万人大典
102 选线北疆
103 顺容相亲
104 智治路霸
105 洞察骗行
106 学部主考
107 广州择婿
108 粤路总理
109 心忧路权
110 通电护路
111 乱世本色
112 辛亥奇功
113 坚辞路总
114 喜迎中山
115 倡建协会
116 冷对诬谤
117 荣获嘉禾
118 怒斥雷诺
119 首任会长
120 新年演说
121 痛失长女
122 拒拥帝制
123 朝贺洪宪
124 法学博士
125 望城献花
126 虚位尚书
127 暗讽贪腐
128 敬告青年
129 二子回国
130 奉命北上
131 拜见总长
132 国宝之赞
133 声震巴黎
134 东北之行
135 旧病复发
136 深情忆旧
137 血忱未了
138 身后哀荣
缘有因,情无价(代后记)
摘要
1 黄浦新潮
1871年,在中国近代目前是相对平静的一年,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知识分子造成的心灵激荡正逐渐趋缓,太平天国运动的余波正被洋务运动的新潮推平。
然而,这一年夏天,在十里洋场的上海,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大家都在议论着一个不平常的话题,尽管天气热得发烫,但人们对这个话题的热情不减。这起因于一则官府告示。
正是在这一年,北京城里正值盛年的慈禧太后和年少的同治皇帝,在曾国藩、李鸿章等封疆大吏的推动下,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拟选派一百二十名家世清白、聪明颖慧的幼童,分四期赴美留学,学习西方技艺。首期要招收十二至十五岁的三十名幼童,在上海专设出洋幼童肄业局,学习汉文和英文,再派往花旗国(美国)留洋十五年。上海各个官衙门口张贴的告示说的正是这件事。这可是绝对的奇闻,自古以来,只有外国人来中国学习的事,哪有中国人到外国学习的先例呢?古时候,中华这片土地上承载了太多的荣耀,阿拉伯人、日本人、朝鲜人,还有很多很多史书上有记载而老百姓却记不住名字的国家或民族的人,他们因向往中华文明而来到中国,“万国来朝”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目前,史不绝书。我们的祖先也有出去的,除了晋代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到印度取经之外,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为了传播中华文明而前往“化外世界”的,汉代的张骞开辟陆上丝绸之路,明代的郑和进行万里海航,都是为了向外国展示中国的优选文明。至于说中国人到外国留学,老百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可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因而在坊间的议论衍生成各种传言。
大清出洋幼童肄业局设在上海的山东路,这里离英租界不远,可以看到黄浦江上来来往往的外国火轮(用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各色外国国旗在桅杆上飘扬,火轮之间有许多穿梭其间的小船,码头上,推独轮车的,抬轿的,骑马的,挑着小卖担的,肩扛着货物跑动的,组合成一幅忙碌的图景。夏日的骄阳照在黄浦江上,江水泛着银色的光,海潮轻拍着江岸。租界里矗立着许多洋楼,都是两三层的欧式建筑,与城市主体中式的青砖碧瓦的庭院参差形成鲜明的对比,那里是英美等国的洋行和领事馆区,万国旗在洋楼前迎风招展。
大清出洋幼童肄业局是一座传统的中国江南庭院建筑,由多间房屋组成,青砖碧瓦,大门是两扇厚重的坤甸木木门,大门边挂着一块刻着“大清出洋幼童肄业局”字样的牌子,门前是一条麻石街,院子里的金桂树和银杏树在夏日的阳光照射下显得特别葱翠。这里算得上是十里洋场边缘的静区,码头的喧闹、租界的嘈杂与此处的清幽形成强烈的反差。
有几个衣衫褴褛的少年,十二三岁的样子,摇晃着脑袋,小辫子在肩背处搭来搭去,一路蹦蹦跳跳,从肄业局门前的街巷里走过,口中念念有词地唱着一首民谣:
梁山头浪一只羊,
远往松江粜米粮。
大斗量来小斗卖,
升箩投浪养爹娘。
爹娘养我能长大,
我养爹娘勿久长。
孩子们的声音随着他们身影的远去,越来越缥缈了,回荡在大清出洋幼童肄业局四周的空气里。
肄业局门前也贴了一张告示,几个衣衫质朴、拖着长辫的中年男子路过,这些人似乎认得字,他们停下来看了许久,开始议论起来。
“由朝廷出银子,衣食全包,还有老师、杂役陪读,有这等好事?”
“不是喔,听说皇太后、皇上这次是来真的。”
“真什么呀?三十个孩子,如真有这等好事,不早被那些达官贵人、富家大户人家的孩子把名额抢占了?我看啊,咱们老百姓啊,就省省这份心吧。”
“看来这事不靠谱,全国第一期才招三十个人,满朝文武、王公贵族,这种好事他们不晓得把自己的子弟送去?”
“十五年咧!不行,把一个孩子送到那么远的地方长年不能回家,这谁舍得呀?”
“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很快就要成年了,再过几年就可以娶妻生子。花旗国的人都是白皮肤、红头发、蓝眼睛,把孩子送到那里,喝那里的水,吃那里的饭菜,吸那里的空气,到时候不也变成了白皮肤、红头发、蓝眼睛?变成红毛子,这事使不得使不得!”
“朝廷为什么要出银子,还说十五年回国后赏给职位官衔,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啊?朝廷的告示总是骗老百姓的,有好事能给到百姓的孩子?看看就好了,千万别信!”
“听说送出去留学只是一个名义,其实是把这些孩子送出去做苦力的。”
“嗨!这告示贴在这里有一个多月了,听说道台衙门、县衙还有很多乡镇公所门前都贴了这样的告示,可没听说有谁把孩子送来过呀。”
大家七嘴八舌,在那里凭着各自丰富的想象议论着。
满街的议论与肄业局里面清冷的场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大清出洋幼童肄业局坐落在一个旧式书院里,正堂中央摆着两个牌位,一个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一个是“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一个大清的官员在厅堂里拖着长辫来回踱步。此人瘦高的个儿,浓浓的眉毛,一双略显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嘴边留着浓密的八字胡,戴着一顶大清朝的五品候选道台官帽,帽子上的顶珠非常醒目,身着长衫,黑色长裤外套一条宽口裙裤,白底黑帮布鞋。此时,他的心中正无限疑惑,自己为了朝廷能派出学生出洋学习,奔走呼号几近二十年,好不容易得到朝廷批准,可是老百姓却似乎一点也不领情,朝廷的告示对老百姓没有意义,这样的朝廷在百姓心中还有威信吗?老百姓不信皇太后、皇上和朝廷,那么老百姓会信谁呢?他真的不敢往下想,官府的告示,只要不是强行的,在老百姓那儿都是连个响屁都不如,最多只能成为谈资,这是什么世道?是国家之幸?不幸?
这个在肄业局里忐忑不安的人叫容闳,他的官衔是五品江苏候补道台。自出洋幼童肄业局一个多月前挂牌起,肄业局其他官员因公职还没有到位,只有他代表着朝廷在办理这件事。可是太难了,最初还有不少人前来打听,当人们听说是到数万里之外的花旗国,而且十五年不能回来时,一个个都摇着头走开了,慢慢地,不要说打听,除了有时看到一些入围着门前那个告示闲谈外,就连到这里来张望一下的人都没有,容闳真是感到无比的孤独和无奈。……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