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空之探究

空之探究

  • 字数: 15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释印顺
  • 出版日期: 2011-04-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7857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22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从阿含、部派、般若、龙树,作一番“空之探究”,以阐明空的实践性与理论的开展。这一构想,就是写作《空之探究》的动机。
内容简介
《空之探究》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印顺法师的佛学研究成果和思想,受到学术界、佛教界的广泛欢迎。应读者要求,我局今推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将印顺法师的佛学著作以单行本的形式逐一出版,以满足不同领域读者的研究和阅读需要。为方便学界引用,《全集》和“系列”所收各书页码接近一致。
作者简介
释印顺(1906-2005),当代有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有名佛学院。
印顺法师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一生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计八百万言,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等,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一书的创见而特別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
目录

第一章 《阿含》——空与解脱道
一 引言
二 泛说解脱道
三 空与心解脱
四 无量
五 无所有
六 无相
七 空与空性
八 空为三三昧先导
九 三三昧·三触·三法印
一○ 胜解观与真实观

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一 空义依闻思而开展
二 胜义空与大空
三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
四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
五 常空、我我所空
六 三三摩地
七 空之类集
八 诸行空与涅槃空
九 二谛与一切法空无我
一○ 大众部系与法空

第三章 《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一 《般若经》之译出
二 法空性是涅槃异名
三 大乘《般若》与《阿含经》
四 空之发展与类集
五 空之解说
六 空之双关意义
七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
八 空与一切法
九法空如幻

第四章 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
一 龙树与龙树论
二 《中论》与《阿含经》
三 《中论》之中心思想
四 缘起——八不缘起
五 假名——受假
六 空性——无自性空
七 中道——中论与中观
八 如幻——即空即假之缘起
摘要
    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我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小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①愚痴无闻的一般人,对于四大色身——肉体,有的还能生厌离心,而对于心识却不能厌离,固执地执我我所。依佛的意思,对于四大色身,执我所而不能厌离,多少还可以原谅。因为我们的色身,有的活了十年、二十年,有的能活到一百岁。如将护调养得好,有的还少少超过一百岁。有这样的长期安定,所以不免迷恋而执著。我们的心意识,是时刻不停地在变异,前灭的不同于后起的,所以说异生异灭。这样的刹那生灭变异,而众生却固执地执为我我所,如一般所说的灵魂,玄学与神学家称之为真心、真我。这都以为在无常变化中,有生命的主体不变,从前生到今生,从今生到后世。佛针对世俗的妄执,对生死流转中的一切,宣说“诸行无常”。无常,是要人不迷恋于短暂的福乐,而向于究竟的解脱。这是被称为“如实知”与“正见”的。说到世间(常与)无常是邪见,无常的原语是asasvata,虽同样地译为无常,但与诸行无常不同。邪见的世间无常,是以为有情世间是一死了事,没有生死流转,是断灭论者、顺世的唯物论者的见解。在佛陀时代的印度,顺世派是少数。诸行无常是正见,世间无常是邪见,在原始佛教里,应该是没有矛盾的。正见的诸行无常,邪见的世间无常,是没有矛盾的。但在佛法法义的论究中,两种无常有点相同,那为什么一正一邪呢?世①参照《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一三六——一三八)。第二章 邵派——空义之开展81间无常,是前灭而以后没有了,犯了中断的过失。诸行无常,是有为生灭的。如经上所说,心是时刻不住地生灭,前前与后后不同。论究起来,即使是最短的时间——刹那,也是有生灭的,这就是“念念生灭无常”。四大色身,不是十年、二十年……百年没有变异的,也是年异、月异、日异,即使一刹那间,也是生灭无常的。这样的刹那生灭,前刹那没有灭,后刹那是不能生起的。如前刹那已灭,已经灭了,也就不能生起后刹那。如所作的善恶业,也是刹那灭的,业灭而成为过去,又怎能招感未来,也许是百千万亿劫以后的善恶报呢?因果相续的诸行无常,由于“刹那生灭”,灭后生的难以成立,就与世间无常的中断一样,那为什么一正一邪呢?为了刹那生灭而又要成立前后相续,说一切有部依三世有说,法性恒有,灭入过去而还是存在(有)的,所以能前后相续而起。经部依现在有说,灭人过去,是成为熏习而保存于现在,所以能前后续生。但部派的意见不一,不是大家所能接近同意的。说法空的部派,以为“佛处处说无常,处处说不灭”(不灭就是常),“佛随众生所应而说法”。说诸行无常,为了破常颠倒,一切法“非实性无常”,不能说是灭而就没有了。说“心去后世,上生天上”等,为了破断灭见,并非说心是前后一如的。这都是随顺世俗的方便,如论究到诸法实相(实相是“实性”的异译),是非常非无常的。空性也是非常非无常的,是超越常无常等一切戏论执见的,所以佛说十四事不可记(不能肯定地说是什么,所以佛不予答复),六十二见是邪见,正表示了一切法空的正见。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