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宝积经讲记

宝积经讲记

  • 字数: 12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释印顺
  • 出版日期: 2011-04-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7858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1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宝积经讲记》:本经以律仪戒而深入到道共戒;从闻慧、修慧而深入到现证慧。在法空性的现证中,戒智不二;也就是无漏戒定慧的具足。这可说是本经的宗要所在了。
内容简介
《宝积经讲记》系统、全面的介绍了印顺法师的佛学研究成果和思想,受到学术界、佛教界和广泛欢迎。
作者简介
释印顺(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有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有名佛学院。
印顺法师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一生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计八百万言,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等,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一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
目录
悬论
一 《大宝积经》与《宝积经》
二 古《宝积经》的翻译
三 宝积的意义
四 《宝积经》的宗要

正释
甲一 序分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说菩萨道
丙一 修广大正行
丁一 辨菩萨行相
戊一 正行差别
己一 得智慧
己二 不失菩提心
己三 增长善法
己四 直心
己五 善调顺
己六 正道
己七 善知识
己八 真实菩萨
戊二 正行胜利
己一 得大藏
己二 过魔事
己三 摄善根
己四 福德庄严
戊三 正行成就
丁二 赞菩萨功德
戊一 标说
戊二 别赞
己一 地、水、火、风
己二 月、日
己三 师、象
己四 莲花、树根、流水
己五 山王、国王
己六 阴云
己七 轮王、摩尼珠
己八 同等园
己九 咒药、粪秽
丙二 习甚深中观
丁一 明正观真实
戊一 开示中观
己一 标说
己二 别示
庚一 我空观
庚二 法空观
辛一 蕴(处)界观
壬一 观非常非无常
癸一 观真实
癸二 显中道
壬二 观非我非无我
壬三 观心非实非非实
壬四 例观诸门
壬五 观非有非无
辛二 缘起观
壬一 叙缘起
壬二 显中道
戊二 抉择深义
己一 显了空义
庚一 法空
庚二 人空
己二 遣除情计
庚一 取圆成实相
庚二 怖依他性空
庚三 著遍计执有
己三 善巧智断
……
摘要
    慈心遍于一切众生,所以素食、放生也能培养慈心。当来下生的弥勒佛,初发心就不食众生肉,特以慈心(所以姓弥勒,弥勒就是慈)来表彰他的特德。三、“以因缘观”来对“治”“愚痴”病。这里的愚痴,不是别的,而是不明善恶、不明业果、不明流转生死、不明我我所空等愚痴。这唯有以如来十二因缘的观察智药,才能对治它。因为“空相应缘起”,即开示业果流转等道理。——以上三观为一类。
     其次是三空观。一、“以”诸“行”生灭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所的“空观”,修习成就,悟解得有为诸行没有实我可得。我见为一切妄执根本;能降伏我见,自然就能“治诸妄见”。这里的妄见,可摄得常无常见、边无边见、一见异见等。二、“无相观”:众生著有,就于一切法取相分别;妄想无边,最为解脱的重障。所以修无相观,观一切法虚妄,不取一切相,就能对“治”顾恋过去的“忆想”、取著现在的“分别”、欣求未来的“缘念”——离一切取相。三、“无愿观”:无愿,或译无作。众生于生死中,爱著不舍,所以起“后有爱,贪喜俱行爱,彼彼喜乐爱”;起心(思愿相应心)作业,愿求生死的相续,名为凡夫。或者把生死看成怨家,三界看做牢狱,于是愿求出此三界生死,名为小乘。现在菩萨的无愿观,能治三界生死的思愿,更能对“治”小乘“一切出三界”生死的“愿”欲。能观生死本空,即没有生死可出、涅槃可求,为菩萨的无愿观。——以上三观为一类。
     此下四观,名“四非倒”,能对治四颠倒——常颠倒、乐颠倒、我颠倒、净颠倒。治四颠倒,即“治一切倒”。如分别来解说,一、无常观:“以诸有为皆悉无常”的正观,对“治”于生灭“无常中,计常”住的“颠倒”。二、苦观:以“有为”生灭法,无常故“苦”的正观,对“治诸苦中,计乐”的“颠倒”。什么叫诸苦?在对境而起领受时,分苦受、乐受、舍受——三受。但深一层观察,老病死等苦受,不消说是苦的——苦苦。乐受,如一旦失坏了,就会忧苦不了,叫坏苦。就使是不苦不乐的舍受,在诸行流变中,到底不能究竟,所以叫行苦。这些,都离不了苦,而凡夫著为快乐,所以经说如贪刀头上的蜜一样。三、无我观:“以”诸法“无我”的正观,对“治”于本来空“无我中,计我”的“颠倒”。这更是众生的颠倒根本!一切众生,都不自觉地起自我见,其实不过为迷于色、受、想、行、识而起的妄执。所以萨迦耶见——有身见(俗称我见),是以五蕴为所缘,而并没有自我可得的。四、涅椠寂静观:“以涅槃寂静”观,对“治”于“不净中计净”的“颠倒”。净是清净、不染污。浅一些说:如把自己的身体看得非常清净美丽,所以去修饰庄严它。或把世间看得非常美好,而迷恋它。单是这些净颠倒,佛法常以“不净观”来对治它。但深一些的,或因自己的修养、节制;或幻想一圣神的崇高德性、专享真神,而想像为怎样的圣洁。这些净颠倒,就不是不净观所能对治得了。所以本经从大乘法来说,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三界六道(神也在其内),一切是不净的,所以可因之而起贪恋,因之而起烦恼。三界的生死杂染法,哪里有净呢?特别是自己的色身,佛说是画瓶一样。外面看来美观,加上庄严,真使人顾影生怜。但里面尽是些臭秽便利,怎么庄严修饰也无法掩饰得了。但众生于不净计净,志求清净,才幻想有圣洁的神等。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