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明代佛教方志研究

明代佛教方志研究

  • 字数: 282.0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曹刚华
  • 出版日期: 2011-03-01
  • 商品条码: 978730013402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6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明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代,明代也是中国佛教方志发展的重要时期,明代佛教方志上承唐宋佛教方志之很好传统,下启清季、民国佛教方志之撰述。这些都足以表明明代在中国佛教方志发展目前重要的历史地位。
    曹刚华编著的《明代佛教方志研究》主要研究明代佛教方志。本书可以较深入地了解中国佛教方志在中国文化目前的价值与地位;可以较深入了解宋元明时期佛教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佛教方志在历史编撰学、佛教文献学上的价值与地位。
作者简介
    曹刚华  1974年生,江苏宿迁入。1994年至2004年在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所、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学习,师从黄永年、周少川教授,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7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2007年至200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学习,师从韩格平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多项,专著《宋代佛教史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古籍整理《{汉书)研究文献辑刊》(第二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国地方志》等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讲师,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中国佛教史学史、明清佛教方志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明代佛教方志兴盛的原因
  第一节  明代政治经济、史学文化与佛教方志的兴盛
  第二节  明代佛教的“新变化”与佛教方志的兴盛
  第三节  继承并发扬优秀撰述传统与明代佛教方志的兴盛
第二章  明代佛教方志的编撰、刊刻与流传
  第一节  明代佛教方志的编撰
  第二节  明代佛教方志的刊刻与流传
  第三节  明代佛教方志亡佚、现存概况
第三章  明代佛教方志的体裁、体例与修志认识
  第一节  中国佛教方志体裁结构的源流
  第二节  明代佛教方志体裁与体例的定型
  第三节  明代佛教方志的修志认识
第四章  明代佛教方志的佛学价值
  第一节  明代佛教方志与明中前期禅宗研究
  第二节  明代佛教方志与明代天台宗研究
  第三节  明代佛教方志与明代寺院农业经济研究
  第四节  寺院“俗神”:明代佛教方志与民间信仰的佛教化
第五章  明代佛教方志的文献学价值
  第一节  明代佛教方志与《全宋诗》补遗
  第二节  明代佛教方志与《全元文》补遗
  第三节  明代佛教方志与明代佛教诏敕辑录
融合中的变化:传统史学与中国佛教方志的发展(代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一)地方官宦、文人居士是明代佛教方志编撰的一个主力军
    “16世纪以降,与少见规模编写及详细记载本地区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以及本地机构并大量出版的县志一样,寺院或寺所在的山开始对士绅作者越来越有吸引力。”①这时期,地方官宦、文人居士编撰的佛教方志即应运而生,并且在明代佛教方志中占有很重的比例。
    从编修人员来看,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负责地方政务的官员,上至三司、知府,下至知县、判官、教谕,如王一槐的《九华山志》等。地方官员编修佛教方志主要与当时统治者对地方志的重视、大力倡导修撰的思想有关。明代“各地修志活动不仅自上而下,督促甚紧,而且由地方长官主持此项工作,修成后由地方长官撰写序言,既可作为一种政绩,又可扬名于后世”②。佛教方志亦受此风气影响,或有官员在任期内对境内佛教名山寺院无志记载之遗憾而做,或寺院僧人直接请地方官员编修佛教名山寺志,以扬名山林。
    南京吏部右侍郎陈凤梧“嘉靖乙酉秋,奉命巡抚江南。明年丙戌,遍行诸郡”。游览九华山后,因见《九华山》旧志“仅有邑人陈清隐诸诗,而采录未备,乃命铜陵王教谕一槐重辑之”。“休致南还”后,此项工作则授予当地太守韩楷继续完成,“韩太守,与张贰守邦教,再加参校,编成新志”④。可以说,嘉靖本的《九华山志》的编撰从一开始就是由政府官员一手主持的,不仅如此,王一槐、韩楷等地方官员还参与到山志的编辑、校刊工作中。
    《嵩岳志》、《嵩山少林寺志》也是如此。隆庆辛未仲冬,赐进士第、河南道监察御目前饶蒋机“奉命观风河南,历荥郑,人巩洛”,监察河南地界。于时洛中乡绅推荐其观览嵩山,“余乃过登封,出其门北八里,渐历山径,……憩于少林,吟咏以归”。感于四岳皆有志,“独嵩未见有编也”。于是责成当地县官“草创成编”④。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