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创新研究

创新研究

  • 字数: 42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颜晓峰
  • 出版日期: 2011-03-01
  • 商品条码: 978701009182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32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5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创新研究》从哲学认识论层面研究创新,分为上编——论创新、下编——论知识创新,包括创新的实践本质,创新的社会功能,创新的历史演进,创新的发生机制,创新的主体要素,创新的客体形式,创新的中介条件,知识创新与认识论,知识创新的理解,知识创新的实践基础与经济机制,知识创新的知识与主体要素,创新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知识创新的模式,知识创新的特性,知识创新的意义评价,知识创新与社会进步等16章,从创新的实践本质、社会功能、历史演进、发生机制、主体要素、客体形式、中介条件等方面,对创新问题作出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本书由颜晓峰著。


 
作者简介
    颜晓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全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哲学博士,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特邀高级研究员。获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第一、二届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国防大学刘伯承科研成果一等奖。出版《创新论》、《诚信与文明》、《知识创新:实践的诠释》等专著,主编《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发展观的历史进程》(上、下)等著作。
目录
上编  论创新
1  创新的实践本质
  1.1  创新:从经济学到哲学
    1.1.1  创新的经济学理解
    1.1.2  马克思的创新理论
    1.1.3  创新的哲学概括
  1.2  实践创新与创新实践
    1.2.1  创新是改进现实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1.2.2  实践是创新之本
    1.2.3  创新是实践的精华所在
  1.3  创新的实践检验与评价
    1.3.1  创新要通过实践证明
    1.3.2  实践对创新检验的完整标准
    1.3.3  创新价值的实践评价
2  创新的社会功能
  2.1  民族进步的灵魂
    2.1.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2.1.2  创新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2.1.3  创新作为民族之魂的重要作用
    2.1.4  再铸中华民族之魂
  2.2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2.1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2.2.2  社会进步依赖创新
    2.2.3  培育创新的社会空间
3  创新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经济时代的创新
    3.1.1  农业创新的主要成就
    3.1.2  农业创新的历史特征
    3.1.3  农业社会的创新局限
  3.2  工业经济时代的创新
    3.2.1  工业社会的生产创新
    3.2.2  工业创新的时代特征
    3.2.3  资本是工业创新的主体
    3.2.4  资本创新的是资本自身
  3.3  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
    3.3.1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主旋律
    3.3.2  创新在知识经济中的形式与机制
    3.3.3  知识创新的非效率方面
4  创新的发生机制
  4.1  思维引发
    4.1.1  创新思维的特性
    4.1.2  创新的思维发生
    4.1.3  创新思维的活动模式
  4.2  需求导向
    4.2.1  需要是创新的动力与导向
    4.2.2  创新供给与需求的相互适应
    4.2.3  满足创新需求的机制
  4.3  制度条件
    4.3.1  制度是创新发生的重要因素
    4.3.2  制度对于创新的功能
    4.3.3  建设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
  ……
5  创新的主体要素
6  创新的客体形式
7  创新的中介条件
下编  论知识创新
8  导论知识创新与认识论
9  知识创新的理解
10  知识创新的实践基础与经济机制
11  知识创新的知识与主体要素
12  创新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
13  知识创新的模式
14  知识创新的特性
15  知识创新的意义评价
16  结束语知识创新与社会进步
摘要
     旋律。在新的历史时期,再铸民族之魂是时代的要求,是振兴中华的需要。再铸民族之魂,已成为从政府到产业界、科技界,从领导到民众的共同行动。
     再铸民族之魂,是一项国家的系统工程,它既有精神层面的建设,也有物质层面的建设,还有制度层面的建设。这几个层面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我国政府于1996年正式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与知识创新工程,建立知识创造、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系统。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表明了党和国家推进创新的决心和思路。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部署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就是再铸民族之魂的自觉实践。
     再铸民族之魂,就是要建设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创新体制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保障创新活动的秩序,为创新活动提供规则、保障和激励。创新体制规范了创新主体的行为,促进着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建立了创新的竞争与合作的规则,开辟了创新资源的流动空间,协调着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促进和保障着创新活动的开展。完善创新体制,就是培育出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
     再铸民族之魂,就是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管理。当代创新已成为系统的活动,创新也就成为需要管理才能实现的活动。管理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组合要素。有效的管理使创新,寻以实现,有效的管理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创新是人的活动,创新管理就是要优选限度地把人的资源发动起来,把人的能量激发出来。现代创新更加依赖主体间的自愿合作与高度自觉,创新管理提高了工作质量,创造了许多未曾开发的资源。创新管理促使那种适应于处理重复业务和日常工作的刚性的组织形式,向着适应新颖、创新和变革的柔性而敏捷的组织形式转变。……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