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城市化进程下中国城市群空间运行及其机理

城市化进程下中国城市群空间运行及其机理

  • 字数: 218.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彭翀
  • 出版日期: 201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6412301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6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城市化进程下中国城市群空间运行及其机理》内容简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和“城市群战略”的兴起,城市功能的广域化和城市间社会经济联系的密切化催生大城市群崛起并左右区域经济,然而,关于城市群空间运行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和突破,并由于滞后于我国当前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实践而难以对其提供科学指导。因此,本研究结合多学科理论,并以辽中城市群为例,对城市群空间运行及其机理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城市群空间运行在静态格局和动态演化两方面的一般规律。(2)通过构建城市群空间运行的模型来分析城市群空间运行的宏观机理。(3)通过对主体行为的空间效应建立MAS/SC模型来探讨城市群空间运行的微观机理。(4)运用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以辽中城市群的空间发展为例,具体对其空间运行的宏观、微观机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城市化进程下中国城市群空间运行及其机理》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可供从事区域研究、城市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人文地理等专业人员和政府管理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1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与变迁
1.1.2 成功与不足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2 研究进展综述
2.1 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
2.1.1 城市群概念及其发展
2.1.2 城市群的涵义
2.2 城市群空间运行
2.2.1 城市群空间格局
2.2.2 城市群的空间演化
2.3 城市群空间运行机理
2.3.1 理论基础
2.3.2 驱动力
2.3.3 运行机理
2.4 研究述评

3 城市群空间运行
3.1 城市群空间运行的静态空间格局
3.1.1 城市群空间形态格局
3.1.2 城市群空间层次格局
3.1.3 城市群空间关联格局
3.2 城市群空间运行动态演化过程
3.2.1 城市群空间演化过程
3.2.2 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
3.2.3 城市群空间演化方式
3.3 城市群空间运行的时空耦合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群空间运行宏观机理
4.1 空间运行宏观机理的概念模型
4.2 城市群空间格局机理
4.2.1 系统与共生的理论视角
4.2.2 空间格局的系统与共生解析
4.3 城市群空间演化机理
4.3.1 集聚与扩散的理论视角
4.3.2 空间演化的集聚与扩散解析
4.4 城市群空间运行的驱动要素
4.4.1 传统驱动要素
4.4.2 新型驱动要素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群空间运行微观机理
5.1 空间运行的多主体模型的构成
5.1.1 多主体模型的基本观点
5.1.2 城市群空间微观运行的MAS/SC模型的构成
5.2 主体的界定
5.2.1 市场性主体
5.2.2 社会性主体
5.2.3 政府性主体
5.3 主体行为分析
5.3.1 企业行为
5.3.2 居民行为
5.3.3 政府行为
5.4 主体行为的交互
5.5 概念模型生成
5.5.1 企业行为的空间效应
5.5.2 居民行为的空间效应
5.5.3 政府行为的空间效应
5.6 本章小结

6 辽中城市群实证分析
6.1 辽中城市群空间运行时空分析
6.1.1 空间演化阶段与空间层次格局
6.1.2 城市化进程与城乡空问关联
6.1.3 空间演化方式与空间形态格局
6.2 辽中城市群空间运行的宏观机理
6.2.1 空间系统与共生
6.2.2 空间集聚与扩散
6.2.3 空间运行驱动要素
6.3 辽中城市群空间运行的微观机理
6.3.1 主体的空间行为及其交互
6.3.2 概念模型生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探讨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问题与展望
7.3.1 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此外,中央政府对辽中城市群的政策行为主要体现在区域空间政策上。“一五”、“二五”时期重工业基地建设、改革开放至“十五”之前东部加快发展、“十五”期间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的区域空间政策构成了我国完整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空间开发战略。继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东北等重工业基地进行政策倾斜后,以资源型经济发展为主的东北地区始终游离于国家区域优惠政策的外缘;又由于50年代辽中大型工矿企业的利润大部分上缴国家,未及时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当失去了国家政策扶植后,区域发展一度徘徊不前,直至2l世纪初才再次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首先是近年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城市群建设,为辽中城市群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如“十一五”规划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其次,党的“十六大”以后,国家作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继产业”和“支持粮食主产区的发展”等重大决策。再次,2004年,国家发改委的区域研究指出,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铁岭、辽阳7个城市在内的辽中南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为现代化综合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原材料工业基地。*后,“十一五”规划指出,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这些都强调了辽中城市群在新时期作为工业基地的重要作用,为辽中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