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情解西厢.(西厢记)创作论/黄天骥著

情解西厢.(西厢记)创作论/黄天骥著

  • 字数: 38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 作者: 黄天骥 著
  • 出版日期: 201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4910189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1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情解西厢》编辑推荐: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内容简介
《情解西厢》内容简介:张生莺莺故事得以流传,主要应归于杂剧《西厢记》的原作者王实甫。是他以生花妙笔,振聋发聩地表达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普适性理想;是他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具有共鸣意义的典型形象;是他安排了波澜跌宕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喜剧性冲突;是他写下了通篇让人齿颊留香的清辞丽句。 
目录
序 戚世隽
楔子
第一章 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的作者问题
山西古剧场作者的身份
年代的归属多人的增改

第二章 始乱之。终弃之——莺莺原型的悲剧性
《会真记》写的是爱情悲剧
“始乱终弃”悲剧的根源
写出了人的复杂心态

第三章 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董西厢》对“始乱终弃”的颠覆
宋人对张生态度的变化
婚姻阻力来自何方
《?西厢》的题旨
婚恋观的嬗变

第四章 若无新变,不可代雄——《王西厢》的新格局
从“掏幻”到“剧幻”
开场两个关键性的改动
楔子的两支曲子

第五章 临去秋波那一转——佛殿奇逢和莺莺的主动追求
五百年前风流冤孽
“临去秋波”是全剧的关窍
三次“回觑”和年龄改动

第六章 老孙来替老张作伐了——戏剧冲突的契机
孙飞虎事件
和尚的作用
三计和五便
惠明的粗豪张生的机敏
老夫人的态度

第七章 小姐近前拜了哥?者——两代人的正面交锋
红娘的转变和“闲笔”的妙用
环绕着敬酒的细节
老夫人的两重性格

第八章 隔花阴人远天涯近——人物心灵的对话
第九章 赖柬的前前后后——兼谈重复手法和戏曲道具的巧妙运用
第十章 张生为什么跳墙——描绘喜剧人物性格点睛之笔
第十一章 今宵端的雨云来——怎样看“酬柬”中的性描写
第十二章 我直打死你这个贱人——戏剧高潮的处理和红娘的“侠气”
第十三章 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送别”“惊梦”中叙事性与抒情性
第十四章 是狗尾续?吗——关于《王西厢》的第五本
收煞
后记 
摘要
    暮春三月,我们的车子在晋南的公路—卜,向永济普救寺的方向飞驰。苍山如海,直道如坻,三晋雄风,奔来眼底。公路的两旁,树影婆娑,柳阴中,有人摆摊叫卖,摊上堆放着鹅黄色的杏子,晶莹可爱;槐树下,间或有红男绿女,携手同行,情态亲呢。山川的豪壮和人文秀美的风姿,融为一体,令人心旷神怡。
    在撩人欲醉的春风里,我的脑海中掠过了700年前的一幅景象。那风流倜傥的才子张生,不是豪气满怀,高吟着“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的诗句,在这一带徜徉流连么?这里的山影河声,草光花影,一定像磁石般把他吸引到普救寺来,让他不期然地演出了石破天惊的一幕。
    我们所坐的面包车,在普救寺的山门边停了下来。
    普救寺坐落在永济西南10公里的峨嵋塬上,据说这寺在隋初已建,《续高僧传》卷三十载:“先是,沙门宝澄隋初于普救寺创营大像。百尺万工,才登其一,不卒此愿,而澄早逝,乡邑耆艾请积继之。”后来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维修。“”以后,人们更搜求大量的数据,征集大量文物,尽量按照隋唐时代普救寺的旧貌重建。如今山门雄壮,法相庄严,古柏森森,瑞烟绕袅,好一派禅林气象。
    我们循例首**入伽蓝殿。这里香客不多,殿门边,一位司职解说签卜的庙祝,闲得发慌,在那里似睡非睡地闭目垂眉。偌大的一个佛寺,门庭显得如此冷落,我不禁有点纳闷,有点感慨。
    可是,随后从侧门转入花园,眼前陡然一亮,原来,游客们都聚集在这里。只见一大群人,老的少的,俏的村的,男的女的,在这里唧唧哝哝,指指点点。看来,到这里拈香礼佛的人,更热衷的是要参观传说中崔莺莺的旧居。
    展目看去,在那西厢角门的两侧,挂着先师王季思教授书写的对联:“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秀雅的书法,颇能使人感悟这里曾经是风光旖旎的院落。可惜,门掩重关,我们没法张见院内“花落水流红”的景色。不过,在墙东,真还有杏花一树,树身粗如碗口,它歪在墙根,似乎斜躺着睥睨今古。传说当年的张生,就是在明月之夜,攀着树身,滴扑刺跳过墙去私会莺莺的。到如今,年轻的游客都对这树产生浓厚的兴趣,纷纷在树边留影;有些上了年纪的人,童心大发,还做出攀援欲跳的模样。几百年前的扶疏花树,今天一样能撩拨人们的心,你不能不惊叹莺莺、张生故事的魅力。
    当下,我也写了芜诗一首凑趣:
    迢迢千里访西厢,草色花光照短墙;
    三晋雄风回秀气,五羊游侣忆华章。
    当年老衲怜才俊,今日狂生看佛堂;
    也欲攀垣成一跳,春心难系柳丝长。
    后来,校友黄竹三教授拿它去《黄河》杂志发表了。诗并不工,只记下当时愉悦兴奋之情,也供读者一粲。
    说实在的,人们到普救寺参观,原本也不在乎这里供奉的菩萨有多么灵验,不在乎这里飞阁流丹,檐牙高啄,庙宇的建筑是怎样的辉煌。人们之所以趋之若鹜,无非是在这梵王宫殿里,发生过一椿惊天动地的风流韵事。这里的通幽小径,石上苍苔,也许曾留下莺莺浅浅的鞋印;这里的白:五栏杆、半旧事台,也许是张生流连踯躅梦魂萦绕的去处。于是,伽蓝殿里飘过来的袅袅篆烟,倒能让人们引发出无边的遐想。
    想当初,张生和莺莺在普救寺萍水相逢,神魂颠倒地度过了一个春秋,似乎是菩萨灵光荫庇,让他们圆了一场好梦。从此以后,普救寺便和莺莺张生结下了不解之缘。说实在的,普救寺并无多少有关菩萨灵验的传闻,倒是依靠了张生莺莺一段“五百年前风流冤业”的故事,名传宇内,让菩萨的香火,得以延续了百千年。到底是谁沾了谁的光?是我佛有灵,还是情留万古?不用说,人们很容易得出自己的答案。不难推想,张生莺莺的故事能流传多久,普救寺的香火便会延续多久。“闷杀没头鹅,撇下陪钱货”,谁料莺莺这被老夫人视为“陪钱货”的女孩儿,竟成了菩萨的衣食父母,成了后世从事旅游业者的摇钱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普救寺之所以成为名山名刹,不就是因为《西厢记》里写到有着仙子般美貌、被视为“南海水月观音现”的莺莺,曾在这里寄居吗?直到20世纪,普救寺依然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胜地,正好说明《西厢记》这一部杂剧,其影响之大之深之远。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到普救寺参观去吧!让那檐影下绚丽的灵幡、软风里翠绿的柳条,和你青春的心旌,—起摇动吧!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