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故乡与门第
荣成及其文化景观
我们家祖居在今山东省荣成市石岛镇张家村。荣成的历史十分悠久灿烂,据人类考古学家考证,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就有人类聚族而居,蕃衍生息。据《尚书·禹贡》,其属“莱夷”之地。至汉,属东莱郡不夜县,《汉书·地理志》云:“有成山、日祠。”颜师古注曰:“《齐地记》云: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此系神话。其实当因地处极东,日出甚早,故得“不夜”之名。东汉时裁撤不夜县,县地或属昌阳,或属东牟。北齐天统四年(公元五六八年),析牟平、观阳县地置文登县,境内全归文登县地。这以后虽朝代不断更迭,隶属关系则一直没有改动。如明初为防外患,在洪武十三年(公元一三八。年)置成山、靖海两卫,兼理屯区内民事,屯区以外仍由文登县领属。直到公元一七三五年,清雍正皇帝接受大臣河东总督王士俊疏请,始分割文登县之东半别立为县。并“钦赐嘉名,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故命名”新设的县名为“荣成”。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一日,国务院改荣成县为荣成市。
荣成市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地濒黄海之滨。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温度11℃左右。
濒海是荣成市优选特点,海岸线总长达五。五公里。它北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南与青岛、上海、宁波、广州等城市水上相通,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一水之隔,素有“中国好望角”和“东方夏威夷”之称。而石岛因背山临海,遍地皆山石,故名石岛。它是中国北方优选渔港,从一九九。年起,每年“谷雨”时节,当地都要举行“中国渔民”节,听家乡人说届时非常热闹。家父汤世洪曾告诉我,他小时从一本地理课本上看到孙中山先生在《建国大纲》中将石岛列为拟建的全国第二大渔港;第一大渔港是浙江的舟山渔港。现在看来孙先生这个遗愿是部分得到实现了。石岛镇一直是荣成最富裕的地方。一张香港有名报纸曾称当地居民生活是“富得流油”。石岛虽为一个“镇”级行政单位,但现在出版的中国地图都醒目地标有它的地理位置。
崖线曲折,海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是荣成的一大优势。鱼虾贝藻,种类繁多,不胜枚举。海珍品中的海参、干贝、海米、对虾等遐迩闻名。尤其是海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早在春秋时代,齐国就在此大兴渔盐之利,到了齐桓公时国力达到很好,并“先后灭掉三十多个小国”,齐桓公由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自古以来,由于濒海和物产丰富的优势,荣成经济一直都很发达。一九九四年,“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荣成名列全国第十二位,长江以北第一位,被誉为'山东第一虎'”。
荣成依山傍水,风光秀美,古今称道,其中尤以成山和槎山为胜。成山,春秋时代名“朝舞”。据清代焦循《孟子正义·梁惠王下》解释,其意当为“朝日乐舞”。无怪乎齐景公曾豪气十足地说:“吾欲观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琊。”
成山是历代帝王瞩目的游览胜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两次亲临成山,并“立石颂秦德”。按考古家苏秉琦先生说:“秦始皇兼并天下之后,多次东巡,所到之处往往立碑刻石,以炫耀他的至尊皇帝的地位和巩固统一大业。”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第一次来荣成,眺望烟涛浩茫的海洋,见成山头礁石伸向东海,碧海穹隆,沧海汹涌,甚是壮观惊人。那时的人是相信天圆地方之说的,以为这里的海滨就是地之极东、天之尽头。于是传旨命人面向大海立石碑一块为记,碑文正面是“天尽头”,背面是“秦东门”。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现在碑文字迹已漫漶不可辨识。秦始皇第二次出游成山头,是在公元前二一。年,此时这位威震九州的始皇帝已五十多岁了,他一心想长生不老。听说大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可以采摘到长生不老的仙药。这样他就在成山头西侧修建了一座行宫,名为“始皇宫”,后不幸毁于战火。再后当地人为了纪念始皇帝亲临此地,便在“始皇宫”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始皇庙”。第二位来此游览的皇帝是汉武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皇帝来成山礼拜日主,建起了我国古代八祠之一的“日主祠”。当年日主祠庙宇气魄雄伟,工程浩大。现存的殿宇,虽是后来多次复修的,但从那青砖飞檐、灰瓦红柱中,仍可想见“日主祠”的昔日雄姿。
成山半岛宽七、八里,长三十里,宛如一条巨龙从齐鲁大地向东昂首横卧在黄海里。这一带天蓝海碧,山岭奇壮,诸峰秀丽,苍松簇拥着名胜古迹,海浪拍击着峭壁异石。有人形容成山头是“奇峰林石,云雾弥漫,山青水秀,气象万千,很有诗情画意”。
荣成市的南部紧邻铁槎山。此山南临大海,山脉东西长约十公里。槎,当“筏”字解,是联木成船的意思。每到春秋季节,海雾蒸腾,槎山各很好,常处于迷雾缭绕之中,从远处望去,婉如叶叶扁舟,浮动茫茫大海之上。山如海上槎,故名槎山。又因槎山之石,色如铁,坚如钢,便得名“铁槎山”。山有云光八洞,洞洞称奇,各有千秋。因此,自古有“九顶铁槎山,八宝云光洞”之称。由于槎山风光奇丽,自古便遐迩闻名,《寰宇记》、《山东通志》等典籍都有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