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管理的中国韵

管理的中国韵

  • 字数: 18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何志毅
  • 出版日期: 2011-04-01
  • 商品条码: 978730118641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7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管理的中国韵》:一位知名学者的管理随想集合,一部中国管理思想的发问与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论中国精神、论中国管理、论企业与社会、论责任与公益。作者从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文化的高度入手,叙述了中国本土企业的管理实践,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管理思想与企业实践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发展。本书超越管理的寻常视界,点睛于管理之外,又无处不聚焦本土企业的发展,寄以无限的情怀。作者的思考对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乃至世界上关注中国管理的人,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本书文字生动,作者信笔而行,将管理、历史、人文、企业等融会贯通,寓意深远,令人不忍掩卷。
作者简介
何志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华都慈善基金会首席顾问,新华都商学院理事长。复旦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瑞士IMD、美国通用电气管理学院研修生,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访问学者。《北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副会长兼秘书长。
何志毅教授的研究领域为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文化,至今已出版了三部专著,主编了二十多本案例集,在靠前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为中组部、国资委、国防大学等单位提供案例教学和案例写作服务,为众多大型企业做过项目咨询和企业内培训。
同时,何志毅教授还担任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世界管理学学者协会联盟(IFSAM)理事等职。曾经担任过政府干部、国有企业总经理、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董事长等职务,实践经验丰富。
何志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华都慈善基金会首席顾问,新华都商学院理事长。复旦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瑞士IMD、美国通用电气管理学院研修生,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访问学者。《北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副会长兼秘书长。
何志毅教授的研究领域为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文化,至今已出版了三部专著,主编了二十多本案例集,在靠前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为中组部、国资委、国防大学等单位提供案例教学和案例写作服务,为众多大型企业做过项目咨询和企业内培训。
同时,何志毅教授还担任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世界管理学学者协会联盟(IFSAM)理事等职。曾经担任过政府干部、国有企业总经理、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董事长等职务,实践经验丰富。
何志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华都慈善基金会首席顾问,新华都商学院理事长。复旦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瑞士IMD、美国通用电气管理学院研修生,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访问学者。《北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副会长兼秘书长。
何志毅教授的研究领域为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文化,至今已出版了三部专著,主编了二十多本案例集,在靠前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为中组部、国资委、国防大学等单位提供案例教学和案例写作服务,为众多大型企业做过项目咨询和企业内培训。
同时,何志毅教授还担任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世界管理学学者协会联盟(IFSAM)理事等职。曾经担任过政府干部、国有企业总经理、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董事长等职务,实践经验丰富。
目录
辑一:论中国精神
1.春风梨花
2.历史的大脚印
3.寻找经济发展的精神气质
4.祖宗情节与社会信用
5.北京奥运:中国人心态的拐点
6.上海世博会感想
7.建国大业与建企大业
8.建党大业与建企大业
9.换上华装恢复自信
10.徐汇校园遐想
11.樱花与梅花
12.提倡高贵反对奢华
13.孔子·市场经济·企业家
14.虎年说虎
15.社会主义:理想与制度
16.论商业文明

辑二:论中国管理
1.国与家的企业
2.构建天地对接的中国管理
3.中国企业的光荣与梦想
4.案例·网络·博物馆
5.不能数典而忘祖
6.以史为鉴
7.荣誉、责任、国家
8.向解放军学习
9.一百年后看gm
10.gm·金刚组·山西票号
11.创新与民族自信心
12.达沃斯与品牌
13.ceo的价值
14.艰难时刻的企业家精神
15.企业家与企业家培养
16.每个人的“钱学森之问”
17.容君日后慢思量
18.老师与我的人生轨迹

辑三:论企业与社会
1.三十年与两百年
2.“在商言商”与“做生意”
3.两条底线与三次分配
4.第五块面包与蓝天碧水的选择
5.中国可安否
6.感受芬兰、感受诺基亚
7.向好人买东西
8.在信念的旗帜下
9.奏响第二主旋律
10.经济危机下的宏观思考
11.经济危机下的企业战略思考

辑四:论责任与公益
1.行商·行乐·行善
2.对“5·12”大灾难的理性思考
3.论非常态企业社会责任
4.悲情北川凤凰涅槃
5.辩才须待七年期
6.方碑村试验
7.经济危机下富裕人群的责任
8.中国大学培养的新富豪
9.解读中国慈善排行榜
10.山东人与山东法人的信用
11.论闽商
12.闽商公益精神探源
13.“巴比”与”军标”
跋:做中国之士 
摘要
    那时一批有识之士有效认识到了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作用。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当年起,至1920年左右,中国掀起了创办现代化大学的靠前潮。盛宣怀于1895年在天津创办了我国近代靠前所大学“北洋西学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又于1896年在上海建立了“南洋公学”。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的推动下,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了《定国是诏》,其中靠前项新政改革措施就是兴办“京师大学堂”,遵循“中体西用”、“中西并重,观其会通”的原则。而后,各私立大学也纷纷设立,如马相伯于1905年创立“复旦公学”,张伯苓和严修于1919年创立南开大学,陈嘉庚于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此外,各地还有一大批学堂、书院改造成为大学。值得一提的是,张伯芩曾是北洋水师的轮机员,亲眼目睹了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惨败,强烈地意识到“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须有强健的国民。欲培养健全的国民,须创办新式学校,造就一代新人”。那时播下的种子,今天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培养了无数的中华英才,为今天伟大的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我庆幸自己能有机缘在父亲读书的学校里工作一段时间,从而能够身在其中地领略上海文化和交通大学的历史。能够踏足在这片土地上,感受150年前洋务运动的惨痛失败和今天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正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此,我更为自己作为中国知识分子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而感到自豪。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