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传统文化产权制度研究

传统文化产权制度研究

  • 字数: 23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田艳
  • 出版日期: 2011-03-01
  • 商品条码: 978781108962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7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传统文化产权制度研究》(作者田艳)是《民族法理论探索丛书》之一,书中包括了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现状研究、传统文化产权制度概述、传统文化产权制度的必要性研究、传统文化产权制度的构建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田艳,法学博士,黑龙江桦川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民族法学专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族法学和人权法学方面的研究,曾在《黑龙江民族丛刊》、《政法学刊》、《广西民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参加过多项重量、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参编过多部学术著作。
目录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乌苏里船歌》案
   一、《乌苏里船歌》案的案情介绍
   二、赫哲族文化权利的主体问题
   三、《乌苏里船歌》是作曲还是编曲
   四、赫哲族人对《乌苏里船歌》案的看法
   五、本书观点
第二节  传统文化产权不明的消极后果
   一、文化群体的尊严被漠视
   二、争夺传统文化使用权与开发权
   三、争夺传统文化解释权
   四、因产权不明引发的冲突逐渐升级
   五、传统文化流失严重
   六、对前述现象成因的初步分析
第三节  传统文化保护的相关立法
   一、中央立法
   二、地方立法
   三、对我国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立法的反思
第二章  传统文化产权制度概述
  第一节  传统文化产权的界定
  一、学者对传统文化产权的不同观点
  二、传统文化产权的理论基础
  三、本书对传统文化产权的界定
  第二节  传统文化产权的性质
  一、无形财产权属性
  二、无时限性
  三、文化属性
  第三节  传统文化产权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传统文化产权与文化主权
  二、传统文化产权与文化权利
  三、传统文化产权与知识产权
第三章  传统文化产权制度的必要性研究
  第一节  我国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特殊重要性
  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安全的中心一环
  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该民族的重要特征
  三、传统文化的现状堪忧
  第二节  现行传统文化法律保护制度的不足
  一、对“田丰模式”的反思
  二、对“杨丽萍模式”的思考
  三、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不足
  第三节  落实人权保障的具体制度措施
  一、传统文化产权制度以文化权利和发展权利为核心
  二、从经济学视角看传统文化产权保护的正当性
  三、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第四章  传统文化产权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第一节  落实《文化多样性公约》的具体规定
  一、《文化多样性公约》的产权视角
  二、文化多样性是传统文化产权存在的前提
  第二节  全球视野中的传统文化产权法律保护的探索与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一、国际法视野中的传统文化产权的法律保护
  二、其他国家对传统文化产权的法律保护
  三、从财产权法律保护的历史看传统文化产权
  第三节  我国事实上的传统文化产权制度安排及其评析
  一、黄姚模式
  二、新庄村模式
  三、箐口村模式
  四、对上述模式的评价
第五章  传统文化产权制度的构建
  第一节  传统文化产权的主体
  一、传统文化产权主体缺位
  二、学者对传统文化产权主体的不同观点
  三、本书观点
  第二节  传统文化产权的客体
  一、“对传统文化不必保护”观点的批判
  二、作为传统文化产权客体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产权客体的排除规则
  第三节  传统文化产权的内容
  一、学者对传统文化产权内容的不同观点
  二、作为传统文化产权内容的精神性权益
  三、作为传统文化产权内容的经济性权益
第六章  传统文化产权制度的实施
  第一节  传统文化产权与相关民事权利的协调
  一、传统文化产权与社区成员财产权的协调——以乡土建筑为例
  二、传统文化产权与传承权、继承权的协调
  三、传统文化产权与传承权的调适
  四、传统文化产权与著作衍生权的协调
  第二节  传统文化产权制度的实现方式
  一、传统文化产权的许可使用
  二、传统文化产权的合理使用
  三、传统文化产权的利益分享
  第三节  传统文化产权的管理制度
  一、传统文化产权集体管理的方式
  二、传统文化产权的强制实施许可
  三、促进社区成员对其传统文化产权保护的有效参与
  四、传统文化产权管理体制的创新
  第四节  传统文化产权纠纷的解决
  一、司法中的纠纷解决方式
  二、行政手段中的纠纷解决方式
  三、习惯法中的纠纷解决方式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论文类
后记
摘要
1.民族地区的经济仍然比较落后。很多民族地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问题,改善当地少数民族落后的经济状态。由于地方财力匮乏,被称为"吃饭财政"。于是,地方财政对文化少投资或不投资,似乎也就成为"正当"理由。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仍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这使得民族地区无暇顾及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的保护。
2.现代化进程中外来文化的冲击破坏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产生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被动地承受着强势文化的挤压,影响了少数民族对其民族文化价值的判断。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方式落后和低效,使得大量传统文化产品在继承和发展上无法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加之缺乏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支持和保护措施,一旦老艺人去世,很多传统技艺便成为绝技。
4.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接受外界文化的影响和现代传媒及娱乐方式的熏染,以及我们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缺少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容易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自卑心理,失去民族文化上的自信,不愿或不再下工夫去学习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从而造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的危机。
5.经济方式的改变和单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当部分形态从其历史和传统中剥离出来,成为纯粹的工艺或表演,已不再负载其原生形态所蕴涵的诸多历史文化信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