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忏悔与越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

忏悔与越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

  • 字数: 31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日)坂井洋史
  • 出版日期: 2011-03-01
  • 商品条码: 978730907297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6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的著者坂井洋史是一位现代夸父,长期跋涉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寻求他心中的太阳。他从研究安那其主义为出发点,先研究巴金、再研究其他的中国安那其主义者——譬如陈范予,通过陈范予,再进入关于“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研究领域,由此贯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由于安那其视阈给了他一种澄明而透彻的穿透力,他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虚无所在,痛苦所在以及问题所在,并在努力阐释这“所在”中,呈现他的追求所在。
作者简介
坂井洋史,1959年生,日本东京人。学术博士。现任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巴金研究会研究员、《巴金研究集刊》编辑委员、上海大学文学院文化研究系校外委员。
目录
序章  “巴金”缺席的文学史
第一章  关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批评——“现代论”和文学史研究的设想
第二章  忏悔与越界,或者“丧失”的机制——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尝试
第三章  想象的中国文学——竹内好文学观念的走向
第四章  作为都市文化的大众音乐——大众音乐在当代中国的“解读”与现代性理解的局限
第五章  “原野”与“耕作”——从早期白话诗习作窥见“人文关怀”和“模仿”的机制
第六章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家的语言意识及其现代性认识的片面性
第七章  关于文学语言的“自然”与“第三代”诗语言中“口语化”倾向
尾声  走向围绕文学语言所依据现代性的对话
参考文献
日文版后记
中文版后记
摘要
    专攻以卢梭为主欧洲社会思想史的朱学勤指出:近年来思想史研究领域里引人注目的种种问题诸如知识分子边缘化问题、五四时期反传统和激进主义以及保守主义的问题等等,均非中国本土的思想史研究者主动提起的,而是从海外引来的进口货;如此研究,将本来由于富有形而下因素的现实语境而构成的社会变迁之历史解释为深邃的形而上思想史,而竟使思想史的内缘性(可以说是内发提出问题的能力)趋于萎缩。朱对张汝伦所提出“人文精神”最后会达到普遍主义的观点和王晓明所提出普遍主义由人文原则来规定而在现实语境中应为个体主义的观点表示赞同,在这些基础上,还强调“人文精神”的“实践性”。他认为:人文学者与“技术型”学者的差距也许不大,但是要坚持这些微差距本来很困难,况且是一定要坚持的底线;一个人文学者要一边进行自己的专业研究,一边不断把自己的眼光投向现实,关注同时代的人文环境。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