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孔子文化十五讲

孔子文化十五讲

  • 字数: 24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12-01
  • 商品条码: 978720905635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1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孔子文化十五讲》内容简介: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掌握推荐的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但社会科学的力量不仅取决于社会科学本身的价值,关键是取决于这些科学知识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因为无论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社会科学知识,只有为群众所接受、所掌握、所运用,才能产生物质力量。这就需要加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易为公众所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方法,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渠道,推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普及和传播,提高公众人文素养,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各级社科联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孔子与“文化中国
——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一、孔子的三大贡献
二、孔子的历史地位
三、孔子的永恒意义
第二讲 “三代之英”与“明王之政”
——孔子思想学说的文化背景
一、孔子儒家的政治理想
二、史前文明与夏商文化
三、周代礼乐文化的勃兴
第三讲 礼坏乐崩的春秋“乱世”
——孔子思想学说的现实舞台
一、“天子失官”与学在民间
二、“天下无道”与“礼坏乐崩”
三、“无道桓文”与“羞称五伯”
第四讲 即凡而圣的“伟大导师
——孔子的人生经历与理想追求
一、孔子的“好学”与“博学”
二、孔子“周游”及其政治追求
三、“君子”品格与“圣人”境界
第五讲 孔子思想与诸子学说
——孔子逝世后其影响的继续扩大
一、孔子庙堂:“诸生以时习礼”
二、孔子弟子“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
三、孔子思想与“百家之学”
第六讲 孔子遗说的辑集与整理
——孔子思想文献概略
一、孔子遗说的材料来源
二、孔子遗说的汇集整理
三、孔子遗说的可靠性分析
第七讲 天人合一 与时偕行
——孔子所推崇的“至德”
一、效法天道与天人和谐
二、“天人之分”与“穷达以时”
三、“中庸”的尴尬与神奇
第八讲 尽己修己。推己及人
——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
一、“爱有差等”与忠恕之道
二、“言忠信,行笃敬”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九讲 人文教化与礼乐人生
——中华礼仪之邦的礼乐传统
一、礼俗、礼仪与礼义
二、“成人”与“成圣”
三、从美善追求到艺术精神
第十讲 尊重宽容,和而不同
——和谐世界建设的文化支撑
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二、“礼之用,和为贵”
三、友善、和谐与对话
第十一讲 孔子学说的“务治”特质
——汉代以来儒术“独尊”的内在原因
一、德刑关系与义利之辨
二、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三、从“布衣平民”到“万世师表”
第十二讲 徘徊在“入世”与“出世”之间
——孔子思想与士大夫情怀
一、“三不朽”的人生价值取向
二、经学流衍与文化传承
三、做人的境界、做事的态度
第十三讲 “三教”之争与“三教”融合
——孔子思想与道、佛思想的关系
一、儒、佛、道“三教”之别及其斗争
二、“既崇周、孔之教,兼循老、释之谈”
三、从“入”释、老与“出”释、老
第十四讲 孔庙祭祀及其社会功用
——以孔庙奉祀人物为中心的考察
一、孔庙与孔庙祭祀
二、文庙从祀制度
三、文化传承与精神信仰
第十五讲 孔子思想与近代中国
——中西文化碰撞中孔子学说的历史命运
一、“西人器数之学”与“周孔之道”
二、甲午战败给国人的巨大震动
三、“打倒孔家店”与孔子的“边缘化”
结语
后记
摘要
    歌舞奏乐的同时还要伴随着音乐吟唱。乐类似于现在的乐谱,而吟唱的内容就类似于现在的歌词。《诗经》即是当时音乐演奏时的歌词。人们在宴享、朝会、定盟、聚会等场合时需要互相唱和,赋诗言志。《左传》中有赋诗的外交记载达80多处。如《左传》襄公二十年,卫侯被晋所执,齐侯、郑伯一起到晋国为卫侯求情。齐国的晏子赋《蓼萧》:“既见君子,我心写兮。”意思是“已经见到君子了,我心里真高兴”。郑国的子展赋《缁衣》中的“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意思是“回到你的公馆里,回来为你把饭备”,委婉地表达愿晋侯放卫侯之意。反之,如果不懂得诗歌,就会被人耻笑。鲁国的大夫孙叔穆子看不起齐国的大夫庆封,赋《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讽刺庆封只是车服华美而不学无术,而庆封竟然浑然不知。由此可见礼乐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正因为此,礼乐是“六艺”中的核心内容。
     射、御——在先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祀指的是祭祀,而戎则指军事。对于官府里的学子来说,学习作战的技艺也是重要的内容。西周的战争以车战为主,一辆战车称为“一乘”。我们常常看到“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记载,这实际上反映的是诸侯国的军事实力。同时西周又是一个等级社会,野人是没有资格参军的,只有平民以及贵族才有资格参军。参军是身份的象征,而能在战车上的人必然是贵族。这就要求每一个贵族子弟都必须懂得驾车射箭等武艺。六艺中的“射”就是射箭,“御”指驾车。史书中有贵族打猎的记载,其实不是为了嬉戏,而是实战训练。
     “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而书和数则是“小艺”。书指读书识字;数,指基本的算术知识。
     周代大学所学乃“大学之道”,多为经典教育,如《诗》、《书》、《礼》、《乐》等。当然那时还没有“六经”之称,但后世孔子删定六经,其实即与古之大学之教及典籍关系甚大。经典所要求是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与术。
     由此可见,这种教育制度培养出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学子文武兼备,又遵守礼乐制度,不敢僭礼越位,反过来又巩固了宗周的统治。由此可见,西周的官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并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也是西周国祚绵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