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多做孩子的朋友,少做孩子的家长

多做孩子的朋友,少做孩子的家长

  • 字数: 20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 作者: 张微 编著
  • 出版日期: 201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4840236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2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2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多做孩子的朋友 少做孩子的家长》:读懂孩子,与孩子一同成长。
积极养育,赢得孩子的心用心倾听,父母是孩子优选的朋友
语言的魔力:最能让孩子接受的对话法则
交流密码:做孩子优选的心理医师榜样的力量:父母要做孩子的学习对象
正确引导,孩子做错了怎么办互相尊重。管教也要张弛有度
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是心灵的庇护所,不了解孩子所思所想的父母会让孩子感到无助,不悸得与孩子沟通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寂寞、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可以听他们的快乐与悲伤,可以和他们一同面对挫败,可以像朋友般尊重他们、欣赏他们,
父母要做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要做孩子最知心的朋友
想让孩子的挫败感转化成自信心,父母一定要好好使用赞美,少给孩子一些虚浮的表扬,多在细节上给他们一点关注与认同。帮孩子不断进步。与赞美相比,来自他人真诚的肯定与认可更能加强孩子的自我认同,更容易让孩子在面对挫折时理智地看待问题。而不是盲目地否定自己。
孩子不愿坦白失败可能是父母平时对他们的态度所造成的。隐瞒失败对所有孩子来说都是无奈之举。如果父母是开明坦诚的。孩子根本不用想尽办法去隐瞒失败。更不用承担说谎的心理压力。
面对孩子的“闯祸”,父母优选先帮他们处理一下糟糕麻烦的局面,而不要急于说教。这样。孩子会对你心存感激之情,以后更会对你多一分信赖。父母指导孩子如何面对已经造成的窘境,是因为理解与相信;孩子愿意听从父母的引导,是因为信赖与爱戴。
内容简介
《多做孩子的朋友 少做孩子的家长》内容简介:美国心理学家威德·霍恩说:“做孩子的朋友的真正含义是要以平等的、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贯彻自己的教育思想,说服孩子不做违规的事情。”我们总是提倡对孩子要用“爱的教育”,多数父母想成为孩子的朋友,而非家长。但是,做孩子的朋友并非易事。孩子的欢乐,会与其共享;孩子的难过,会与其分担;孩子遇到挫折,会和孩子共同面对,并帮助其克服;不管有多忙,也会多陪陪孩子。与孩子一同成长。
目录
第一章 读懂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其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一个人对自身性格的完善。对于孩子来说,良好的性格往往是决定其将来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要发挥孩子性格中的优势,消除性格中的缺陷,帮助孩子获得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
了解孩子的生活,读懂孩子的心声
孩子最爱听家长的大道理
读懂孩子的肢体语言
发现孩子的专长
当孩子说“不要管我”时怎么办
说自己的故事,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用爱化解偏见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

第二章 积极的养育,赢得孩子的心
天下没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是没有找到教的方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先天条件,负责任的父母不能只凭他人的育儿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孩子。经验只能作为参考,但教育孩子的观念一定要更新,因为观念会影响态度,拥有积极的教育态度,才能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教育出一个好孩子。
和谐的家庭,让孩子在温暖中长大
养成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
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培养会学习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创造力需要鼓励
帮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懒妈妈”教出勤快孩子

第三章 用心倾听,父母是孩子优选的朋友
你是否常责怪孩子读书不专心、做事不专心、说话不专心?作为父母,当孩子和你说话时,你是否真正听见了孩子的心声?如果你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常常处在“各说各话”的情况下,那么你就要学习一下如何做个会倾听的父母。
父母是朋友也是家长
“听”比“说”更重要
听懂孩子话语中的真正含义
请专心听孩子说
接受孩子的观点,不要急于否定
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
让孩子自由表达情感

第四章 语言的魔力:最能让孩子接受的对话法则
第五章 交流密码:做孩子优选的心理医师
第六章 榜样的力量:父母要做孩子的学习对象
第七章 正确引导,孩子做错了怎么办
第八章 互相尊重,管教也要张弛有度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摘要
    原来,强尼的老师是个严厉的人,而强尼的父母平时对强尼都很温和,很少大声说话。强尼是个敏感而害羞的男孩。强尼的老师并没有讨厌强尼,却造成了强尼的误解。强尼的妈妈找到老师并说了强尼的想法。强尼的老师了解到强尼的感受后,向他解释并作出了改善,化解了孩子的心结。
     身为父母,如果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缺乏足够的了解,就不能从他们的谈话中得到完整准确的信息。每位老师都会告诉你,孩子的身高、体型、外貌及生理上的变化,这些都很明显。但孩子的敏感程度、对事物的反应程度会因人而异,表现出极大的不同。有的孩子对数字表现平平,却对音乐有着非常敏锐的感觉。
     有的孩子行动敏捷、活泼好动,一刻都难以安静;有的孩子却只喜欢在家里看书、画画,或是半小时都一动不动地看蚂蚁搬家。这说明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教育也要因人而异。对那些有着特殊表现的孩子,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时时重新审视自己的孩子,这会让你更了解孩子,也会让你意识到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不了解孩子的父母很难成为孩子的朋友,也不会是成功的父母。
     所以,在教育之前,请先了解你的孩子,重新认识他们,读懂孩子的心声,才能更好地与之沟通,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