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

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

  • 字数: 29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英)克拉克
  • 出版日期: 2011-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3119202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内容简介:马克思学是关于马克思生平事业、著作版本和思想理论的研究,其考据研究和文本解读研究以及取得的理论成果对当代马克思哲学产生r重大的影响。本丛书通过对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梳理和译介,试图从国外马克思学主要代表人物、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等多个层面,揭示国外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新阶段和新特点,以期为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和理论参照,为创建和发展中国马克思哲学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和理沦空间。
目录
第一章 导言:马克思主义和危机理论·1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和危机的必然性·1
第二节 各种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5
第三节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困境·7
第四节 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9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危机理论·15
第一节 第二国际的危机理论·1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遗产:恩格斯的危机理论·17
第三节 考茨基和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22
第四节 考茨基的长期生产过剩理论·25
第五节 考茨基的危机理论·27
第六节 伯恩斯坦的挑战——改良还是革命·31
第七节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和危机的必然性·35
第八节 希法亭和比例失调危机论·41
第九节 罗莎·卢森堡的消费不足危机论·56
第十节 与利润率下降相联系的危机·61
第十一节 20世纪70年代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重构·66
第十二节 阶级斗争和利润率·73
第十三节 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76

第三章 早期著作中的生产过剩和危机·81
第一节 恩格斯的危机理论·81
第二节 马克思早期对恩格斯分析的发展·85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和危机趋势·89
第四节 《共产党宣言》中的危机理论·96
第五节 早期的生产过剩和危机理论·98

第四章 1848年以后的生产、流通和全球性危机·101
第一节 1848年革命后的政治和危机理论·101
第二节 资本主义危机的历史发展·104
第三节 1851年笔记中的货币、信用和危机·109
第四节 1853年的危机理论·117
第五节 革命的希望和1857年的危机·120

第五章 《草稿》中的货币、资本和危机·129
第一节 生产和流通·131
第二节 货币、危机和货币改革·134
第三节 货币形式和危机的可能性·137
第四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139
第五节 资本的自我扩张和生产过剩·141
第六节 生产和实现·144
第七节 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一个还是三个·147
第八节 生产比例失调和普遍生产过剩t149
第九节 竞争和比例失调·152
第十节 消费不足和危机趋势·155
第十一节 比例失调和资本的价值增殖·161
第十二节 利润率下降趋势·170
第十三节 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危机趋势·179
第十四节 《草稿》的方法论和危机理论一184

第六章 消费不足、比例失调和生产过剩一188
第一节 消费不足理论: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192
第二节 生产过剩和危机:萨伊和李嘉图·199
第三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比例失调和危机·215

第七章 利润率下降和危机趋势*222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利润率下降·223
第二节 有没有利润率下降趋势·227
第三节 利润率下降和相对剩余人口·234
第四节 资本的积聚、利润率和危机t238
第五节 规律的内部矛盾·243
第六节 利润率下降的意义是什么·256

第八章 危机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262
第一节 《资本论》中的危机理论·262
第二节 政治和危机理论·263
第三节 《资本论》第1卷中的危机理论*265
第四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267
第五节 危机的必然性和周期性
第六节 固定资本和危机的周期性·277
第七节 固定资本和再生产问题·285
第八节 信用和投资周期·291

第九章 结论·298
参考文献·306
索引·314
第六节 固定资本和危机的周期性·277
第七节 固定资本和再生产问题·285
第八节 信用和投资周期·291

第九章 结论·298
参考文献·306
索引·314
摘要
    我们现在可以总结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并在《共产党宣言》中以论战的姿态所阐述的观点。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资本主义危机系统的和周期性的特征。任何一次特定的危机都可能由某个孤立的事件所引发:农业歉收、政治变动或战争对贸易的干扰、欺诈性商业机构或金融机构的崩溃。这使得危机看上去像是偶然现象,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正是这样解释危机的,他们相信有限的改良就能消除这种危机的风险,使资本主义繁荣持续扩张。因此,在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认为,先前发生的危机是由于《谷物法》(CornLaw)和货币控制不当所致。因此,1844年《银行法》(BankAct)的颁布和《谷物法》的废除就被当做一劳永逸地消除产生普遍危机土壤的举措而备受称赞。然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危机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特征浅显而又必然的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危机趋势以生产过剩危机的形式出现。生产过剩是生产力无限度发展趋势的结果,这一趋势通过竞争压力强加在每一个资本家身上,与世界市场的有限发展相矛盾,不过,关于世界市场的界限还没有分析,只是一个断言。
     生产过剩和危机趋势表现了生产力发展超越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趋势,生产过剩导致价格崩溃,利润消失,从而消除了继续生产的动力。但是,危机并不是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崩溃的灾变性事件,而是在周期形式中周期性发作的一个阶段,这种周期形式是资本主义积累的正常形式。经济学家们假定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形成不断趋向均衡的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则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周期性经济危机,均衡趋势才得以实现。
     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界限。尽管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存在着危机不断加深的长期趋势,但是,这些界限并不是绝对的。现存产品和先前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的破坏,新市场的征服,以及对现有市场更加的开发,扫除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却又为更加广泛、更具破坏力的危机铺平了道路。这些界限也并不说明资本主义的灭亡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积累的危机趋势造就了资产阶级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正是无产阶级。①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培育了无产阶级,它把工人变为“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把工资下降到只限于维持生存的大力度优惠水平,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化摧毁了手工业小生产方式,而小资本家抵挡不住大资本家的竞争,“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导致社会日益两极分化,分裂为二大阶级。②
     “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机器使劳动的差别越来越小,使工资几乎到处都降到同样低的水平”,消除了无产阶级内部宗派和文化的分歧,而商业危机“使工人的工资越来越不稳定;机器的……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们开始组织工联。这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是一个前进和后退交替的过程。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