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学:走向现代的履印

文学:走向现代的履印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1-01-01
  • 商品条码: 978710007537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40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丛刊主要收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表在《文史哲》杂志上的精品力作(个别专集兼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章),按专题的形式结集出版,先期推出《国家与社会:构建怎样的公域秩序?》、《知识论与后形而上学:西方哲学新趋向》、《儒学:历史、思想与信仰》、《早期中国的政治与文明》、《门阀、庄园与政治:中古社会变迁研究》、《“疑古”与“走出疑古”》、《考据与思辨:百年中国学术反思》、《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与思潮》、《文学与社会:明清小说名著探微》、《文学:走向现代的履印》、《文学:批评与审美》等。
    本册《文学:走向现代的履印》的编选工作由贺立华同志承担。
目录
先驱者研究
  一个伟大寻求者的心声——论“野草精神”之一
  历史价值范畴里的符号选择——鲁迅批孔新议
  鲁迅与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嬗变
  怀念仿吾同志——《成仿吾文集》代序
  沅君幼年轶事
  留学背景与建设渴望——试论现代作家的建设意识
  想象的革命图景与虚拟的知识阶级叙述——论冯雪峰的革命观与知识分子观
追寻与反思
  重评“五四”启蒙运动三题——兼评李泽厚诸先生之说
  20世纪中国长篇小说之回顾
  青春、历史与诗意的追寻和质询——王蒙与米兰·昆德拉比较研究
  战后20年文学论纲
  寻根小说的美学追求
  世界性“老舍热”与各民族审美方式的异同
改革与骚动
  改革与传统道德的关系——改革题材文学探幽之三
  商品观念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
  论改革中作家自我超越的难题
  作家和他的文学创作
  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精神风貌
  中国第三代诗歌后现代倾向的观察
问题、主义与方法
  现代性与文学性——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反思
  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关于黄遵宪“新派诗”的评价问题——读《谈艺录》对公度诗的评论
  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一个“撒谎”故事的流布、变异与改写——《牧童与羊》、《狼来了》与《三声枪响》
  中国现代男性叙事中的恶女人形象
  精神生态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
后记
摘要
    批判又是以作为偶像者本身的性质规范为依据的,就如孔子,他“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这就是‘礼不下庶人’。成为权势者们的圣人,终于变了'敲门砖',实在也叫不得冤枉”。引申一下也可以说,他既然有这种性质规范,做了权势者们的圣人,遭受到鲁迅的批判,实在也叫不得冤枉。
     与破坏偶像的动机相关,鲁迅批孔还有一个动机:刨祖坟。中国人有一种崇祖心理,这与中国文化的宗理性质有关。对此鲁迅也很清楚,指出权势者们的“势位声气,本来仅靠了‘祖宗’这一惟一的护符而存在”。孔子不仅历来被视为,而且实际上也是中国儒学文化的始祖,或者可以扩而大之视作整个传统文化的始祖,亦不为过。破坏了孔子这个偶像,其实也即如鲁迅所说:“‘祖宗’倘一被毁,便什么都倒败了。”
     至此,我们可以说了:鲁迅的批孔,实质上是在历史价值范畴里的符号选择。在这个历史性的活动里,孔子更多的是作为封建传统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出现的。对孔子的批判,实际上也就是对整个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因此,我们不必把这一历史性行动硬拉到学术评价的范畴里来自寻烦恼。我想,如果让鲁迅先生在学术价值范畴里来作一篇孔子论的话,那定然不会是这种样子的。当然,也有必要指出,即使是作为历史性的行动,鲁迅的批孔也和其他文化先驱者一样,存在着所谓好一切皆好、所谓坏则一切皆坏的偏颇。但对此,我们只能在历史价值范畴里进行评估,而不能以学术价值范畴里的标准来进行苛求,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又出来的问题是,鲁迅一生作出了不少很出色的学术论著,为什么单单就没有作这篇“孔子论”?或者换言之,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性认识逐步发展,而且提出并倡导过“拿来主义”,甚至还肯定过对糟粕的转化利用(如鸦片);但为什么,批孔的这一基本态度并没有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历史行动的出现或持续,从来都是以历史提供的现实性条件为前提的。鲁迅所生活的时代,从袁世凯到北洋军阀到国民党,权势者经常搞尊孔复古活动;而鲁迅所目睹过的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的种种变革,又都是终于敌不住旧文化的消解作用而故态复萌,这一切都提醒着鲁迅不能放弃其自觉承担的历史责任。否则,鲁迅就将不是我们所了解所尊敬的鲁迅了。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在本文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范畴,并着意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区别,这是出于本文所承担的中心论题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可以彼此隔离,没有任何可以有而且应该有的沟通之处。事实上,鲁迅在对孔子所作的历史性批评中,在许多点上都是以他对孔子及儒学的透辟了解为基础的,而且他在批评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也为学术意义上的孔子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不过,这已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了。
     (原载《文史哲》1992年第2期)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