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学思集

学思集

  • 字数: 38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吴晓明
  • 出版日期: 2011-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90779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9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接近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本书是吴晓明的《学思集》。
作者简介
吴晓明,1957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江阴。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科学与社会》《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史》(合著)《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当代解读》《思入时代的深处——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世界》等。
目录
自序
一九八〇
   试论普列汉诺夫关于地理环境作用的基本理论
一九八一
   关于研究地理环境作用的方法论问题
一九八二
   存在主义历史观简评
一九八三
   关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几点思考
一九八四
   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心理问题的基本理论
一九八五
   论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方法论的研究
一九八六
   略论文化研究中的若干哲学问题
一九九〇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兼评A·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一九九一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
一九九二
   维柯的历史原则及其意义
一九九三
   “理性的法”和“私人利益”——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所面临的物质利益难题
一九九四
   论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当代发现
一九九五
   经济发展的价值评判问题
一九九六
   马克思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微
一九九七
   阐扬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访吴晓明教授
一九九八
   由“实体”及“主体”论儒学存有论境域的通达
一九九九
   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二〇〇〇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
二〇〇一
   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
二〇〇二
   内在性之瓦解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境域——一个批判性的对话
二〇〇三
   卢卡奇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批判——《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黑格尔主义定向
二〇〇四
   现代性批判与“启蒙的辩证法”
二〇〇五
   文明的冲突与现代性批判——一个哲学上的考察
二〇〇六
   哲学的时代课题与使命
二〇〇七
   回到社会现实本身
二〇〇八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向度
二〇〇九
   论中国的和平主义发展道路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二〇一〇
   《精神现象学》的劳动主题与马克思的哲学奠基
附录一:我的哲学探索之路
附录二:个人学术年表
摘要
    通过以上的两个比较,我们不得不回到一个老而又老的分歧点上,即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普列汉诺夫是严格地从社会人与地理环境的联系上,即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去接近问题,从而把握历史的运动。这是和马克思接近一致的。上述流行观点的推论之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就在于接近孤立地、单独地考察地理环境和社会关系,即不是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去把握这二者。这样,好像地理环境即使在历史运动中也是一个接近独立的系列,这样的地理环境,的确变动得很小,“连地理学上也不肯提到它”,然而这恰好仅仅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地理环境,在这个领域内是地理学家们活动的天地。而唯物史观所要研究的地理环境是与社会人必然地联系着的地理环境,这种环境怎样通过生产力曲折地作用于人类社会以及人们怎样改变这种环境等等。
     正是由于脱离社会人的活动考察地理环境,社会人的历史从而也成为一个接近独立地发展的系列,它似乎可以离开地理环境而单独地发展。这样的历史观点,不可避免地重新回到18世纪唯物主义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意见,意见决定环境。上述流行观点的推论方法不可能扬弃这个“二律背反”,要想唯物主义地扬弃这个“二律背反”,专享可能的途径就是遵循马克思的辩证逻辑,即从社会人与他的环境的联系中去把握历史运动,并给予客观的解释。
     上述流行观点所采用的形而上学的推论方法,对于反驳唯心主义来说是接近无能为力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在说明变化着的历史运动时,诉诸变化着的"绝对精神",其他的一些唯心主义者则诉诸变化着的“思维”、“意见”、“政府”等等,而流行观点的推论所能要求的,仅仅是用变化的东西来说明变化而已。普列汉诺夫似乎早就注意到这种情形,他指出:以地理环境的不变性和人类社会的可变性来否认环境全能的意见,是18世纪的观点,在当时是正当的。但是想要由此推论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是不重要的,则是接近错误的。
     由此可见,上述流行观点的推论,有着双重的缺陷:一方面,它没有区分两种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作用观,从而在进一步探讨地理环境作用的研究中降低了本身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即使为了反对孟德斯鸠一派的观点,采用这样的推论方法也是一个历史的错误,因为对于这派学说的辩证的批判,已经由黑格尔和马克思完成了。尽管上述流行观点没有直接批判普列汉诺夫,但这种简单化的方法不能不为以后的形而上学家打开了方便之门。正是从这扇门中,走出了对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作用理论(其中的基本观点属于马克思)的不负责任的批评者(他们批判所用的理论依据永远是这种流行观点)。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