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世界经济学(第2版)/博学.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

世界经济学(第2版)/博学.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

  • 字数: 563.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12-01
  • 商品条码: 978730907617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9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第二版根据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全面论述了世界经济的形成基础与动力、主要国家经济特征与靠前经济地位、经济优选化下的靠前经济关系、世界经济中的优选性问题、世界经济与优选经济治理等问题,尤其是次贷危机后的靠前经济,并结合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概述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本书吸收了编者近期新研究成果,借鉴了靠前外已有著作之长,内容全面,结构新颖,既适合于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师生的教学和研究,对于从事涉外经贸领域的实际工作者和开展这一领域的培训、自学和科研等广大读者,也不失为一本有益的教材和读物。
作者简介
    黄梅波,女,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2000年美国康乃尔大学经济系访问学习一年。现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靠前经济与贸易系教授,厦门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靠前金融、世界经济。主要研究领域:靠前货币体系与靠前货币合作,靠前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教学科研情况:担任硕士研究生靠前金融、世界经济和本科生靠前金融、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出版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获福建省、厦门市社科很好成果奖。在教学科研的同时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的政策调研和咨询工作,主持或参与多项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
目录
导言
第一篇  世界经济的形成动力与基础
第一章  科技革命、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一节  科技革命
  第二节  国际分工
  第三节  世界市场
第二篇  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特征与国际经济地位
第二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及其经济模式
  第一节  战后美国经济及其经济模式
  第二节  战后西欧经济及其经济模式
  第三节  战后日本经济及其经济模式
第三章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  东亚经济及其赶超型经济发展模式
  第二节  拉美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节  俄罗斯、东欧经济及其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节  非洲经济发展模式
  第五节  石油输出国经济发展模式
第四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
第五章  世界经济格局
  第一节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节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第三节  南北关系、南南关系与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三篇  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关系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概述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第四节  反全球化
第七章  贸易全球化
  第一节  贸易自由化
  第二节  贸易全球化的特征
  第三节  贸易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
第八章  金融全球化
  第一节  金融自由化
  第二节  金融全球化的特征
  第三节  金融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
  第四节  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
第九章  生产全球化
  第一节  生产要素全球化
  第二节  跨国公司
第四篇  世界经济中的全球性问题
第十章  世界经济的周期与波动
  第一节  经济周期及世界经济周期
  第二节  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及其特点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与经济周期
  第四节  世界经济的长周期
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中的人口、贫困、环境、能源问题
  第一节  世界经济增长与人口问题
  第二节  世界经济增长与消除贫困
  第三节  世界经济增长与环境代价
  第四节  世界经济增长与能源危机
第十二章  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五篇  世界经济与全球经济治理
第十三章  国际经济协调
  第一节  国际经济协调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经济协调的内容
  第三节  国际经济协调的效应分析
第十四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涵、类型与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世界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摘要
    靠前节科技革命
    一、 科技革命的内涵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认识上所取得的质的飞跃,一般指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和自然界客观规律的重要发现;技术革命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改造上取得的质的飞跃,通常指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重大发明和改进。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两者密不可分,平时在讨论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时通常合在一起简称"科技革命"。
    总的来说,科技革命是指科学与技术经过长期的累积,在某一特定时间发生了质的飞跃,导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操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造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世界经济格局、产业结构等的巨大转变。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不是近代爆发的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世界经济不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但反过来说,正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物质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才导致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很终引发了科技革命。
    二、 科技革命的历史回顾
    (一)靠前次科技革命
    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成长,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和拓展其经济利益并从政治上逐渐取代封建统治,需要新的思想和精神武器,这导致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在16?17世纪摆脱神学统治的斗争中,近代自然科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动论》,宣告科学革命的开始,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成经典力学理论的综合,确立了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将这场革命推向高潮。科学革命催生了18世纪以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良为先导的技术革命,并引发了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工业化社会。
    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靠前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首先出现在当时优选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它从很早的棉纺织业起步,扩展到机器制造业、钢铁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这次技术革命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靠前阶段是纺织机的发明。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1738年约翰?惠和路易斯?鲍尔制造了滚轮式纺织机,1764年哈格里夫斯制造了珍妮纺纱机,1768年阿莱特制造出水力推动的桨叶式紡织机,1779年伦普顿综合珍妮机和水力机的优点,制造出走锭精紡机。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