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

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

  • 字数: 31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安延明
  • 出版日期: 2010-12-01
  • 商品条码: 978730012725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8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狄尔泰是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他一生致力于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扩展为“历史理性批判”,将对于知识主体的研究从知性扩展到知性、感情和意志的整本。他认为,自然科学的任务是依据各种规律去说明自然,精神科学的,任务则是借助上述整体去理解人类和人类生活。关于该整体的学科就是
内容简介
《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1911)是狄尔泰后期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解释学历史记录有影响的文献之一。在此,伙尔泰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区分开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考察了欧洲,特别是德国思想目前建构精神科学系统的努力。在此基础上,他深入探讨了知性认知在精神科学中的运用问题、精神科学的普遍有效性问题、精神科学中的历史学与诸系统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等。同时,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特别是作为社会-历史理解之对象的"生活的客观物"概念,作为精神世界之创造者的"生产关联体"概念等。
目录
第一部 关于精神科学基础的研究
第一份研究报告 心理结构关联体
工.任务、方法以及奠基工作概况
1.任务
2.知识论的任务
3.基本方法
4.描述知识起源过程的出发点
5.描述在基础系统中的位置
Ⅱ.关于描述活动的准备性概念
1.心理结构
2.对心理结构的体认
3.结构单元
4.结构关联体
5.结构关系的种类

第二份研究报告 知识的结构关联体
工.客体体认
1.客体体认的界定
2.体验与心理对象的关系
3.直观与感性客体的关系
4.对于体认的体验的结构
5.作为结构统一体的各种对于体认的体验及其内在关系
Ⅱ.客体拥有
1.情感
1)界定关于情感的体验
2)情感体验中的态度的一般性质
3)对于情感的体验的结构整体
4)各种情感之间的结构关系
5)有别于客体体认系统和意志系统的情感关系系统
补充:情感的结构关联体的内在目的性完成于客体系统之中
2.意志
第一断篇
1)意志体验的界定
2)对意志的分析
第二断篇
1)意志的客体体认基础和情感基础
2)意志与情感的区别
3)意志态度的结构统一体
4)结构整体在体验中的层次以及各种体验之间的关系
5)意志态度中的体验系统

第三份研究报告 精神科学的界定(第三草稿)

第二部 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
I.精神科学的界定
Ⅱ.自然科学建构与精神科学建构的区别历史的准备
Ⅲ.关于精神科学系统的一般论题
第一部分:客体体认
第二部分:精神科学的结构
第一章 生活/生命与精神科学
第二章 各种展现精神世界的工作方式
第三章 生活的客观物
第四章 作为生产关联体的精神世界

第三部 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续篇计划
历史理性批判草稿
第一部分:体验、表现和理解
I.体验与自传
1.历史理性批判的任务
2.觉识、实在性:时间
3.生活关联体
4.自传
5.对第三节 的补充:生活关联体
Ⅱ.对于他人及其生活展现的理解
1.生活展现
2.理解的基本形式
3.客观精神与基本理解
4.理解的高级形式
5.转移、再创造、再体验
6.阐释或解释
附录
1.对音乐的理解
2.体验与理解
3.理解的方法
4.理解的界限
Ⅲ.生活范畴
1.生活/生命
2.体验
3.在理解中被体认到的绵延
4.意义
5.意义与结构
6.意义、意蕴、价值
7.价值
8.整体与部分
9.发展、本质以及其他范畴
Ⅳ.传记
1.传记的科学性
2.作为艺术品的传记
第二部分:关于普遍史关联体的知性认知
导论
1.历史
2.新的任务
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续篇第一草案
1.基本关系:历史构成物的结构
2.各种历史关联体的结构
3.历史陈述的主体
4.作为具体历史主体的种族和民族等
5.文化系统
6.经济生活
7.法律系统及其在共同体中的组织
8.社会的勾连
9.习惯、礼俗伦常、生活理想
10.宗教及其组织
11.艺术
12.科学
13.世界观与哲学
14.国家中的组织系统
15.作为力量、文化等因素之载体的国家
16.人类与普遍史
17.体系的本质。本书的目的
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续篇第二草案
1.历史问题
……
第四部 附录
德、英、中译名对照
中、德、英译名对照
索引
摘要
    这就是思想之所以能够影响一切生活态度的原因。虽然这种影响一再受到来自生动的感情和亲切的直观的抵抗,但是它最终会取得胜利。因为它起自于一种内在的必然性,即在感官知觉、欲望和情感的时断时续的变化中找到某种稳定物,并且据此为人们提供一种恒定的、统一的生活方向。
     这种工作完成于科学思想的所有形式中。归根结底,哲学的功能就在于,通过集合、概括、证明等活动完成对于生活的科学反思。因此,思想在与生活的联系中获得了一种明确的功能。生活在其平静的流淌中,持续不断地创造出各种实在。它的许多残留物就储存在我们的自我那渺小的岸沿。同样的过程也使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情感和欲念生活中享受各种价值——感官的、宗教的和艺术的生活价值。从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之间的不断变动的关系中,产生出设定目的这一过程。各种目的系统形成了,它们渗透进整个社会,包裹和制约着它的每一个成员——律法、条令和宗教训诫等都是一些制约着个体的强制性力量。思想的工作就是要体认意识之中的那些生活实在之间的关系,就是要从呈现在清晰的意识之中的那些特殊、偶然和给定的事实出发,走向包含于它们之中的必然、普遍的关联体。思想只能强化我们的认识生活实在的能量。一种内在的必然性使它注定要触及被体验物和被给定物。哲学只是一种从事认识的优选努力:它是对于各种意识形式的意识,是一种有关一切知识的知识。归根结底,它要将各种形式和规则对于思想的方式,将那种把思想和给定物联系一道的内在必然性,当做自己的问题。这就是哲学自我反思的最后和优选阶段。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