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医脑心同治论

中医脑心同治论

  • 字数: 547.0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作者: 赵步长 等
  • 出版日期: 2010-12-01
  • 商品条码: 978711712141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6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医脑心同治论》是赵步长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创新而成,并在中医、中西医结合界取得共识。“中医脑心同治论”不仅扩大了“异病同治”的内涵,而且提高和丰富了中医证治内容,对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中医脑心同治论》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医脑心同治论的基础医学,系统总结了“中医脑心同治论”的发生发展过程,从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及护理诸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中篇为中医脑心同治论的临床医学,从中风、真心痛、厥心痛、昏迷、悸忡、头痛、痴呆、眩晕、健忘等病症以及中医脑心同治的针灸治疗、临床护理等方面予以阐述:每种疾病均从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临证心得、医案选粹、文献辑录等方面论述。下篇为中医脑心同治论的现代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脑心通胶囊和丹红的l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脑心同治论》是从事心脑血管疾病医生的临床推荐案头书,也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医生参考。 
目录
上篇 中医脑心同治论的基础医学
第一章 中医脑心同治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萌芽期
一、中医脑心解剖形态学
二、中医脑心脏象学
三、中医脑心疾病病因病机学
四、中医脑心疾病治疗学
第二节 发展期
一、中医脑心解剖形态学
二、中医脑心脏象学
三、中医脑心疾病病因病机学
四、中医脑心疾病治疗学
第三节 成熟期
一、血瘀证研究概况
二、肝阳上亢论研究概况
三、痰病学研究概况
第四节 提高期
一、中医脑心同治论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脑心同治论的病理基础
三、中医脑心同治论的科学性
四、中医脑心同治论的优选性
五、中医脑心同治论的远景与展望

第二章 中医脑心同治论的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 脑生理
一、脑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二、脑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心生理
一、心的生理功能
二、相关脏腑功能
三、心包的生理功能
第三节 气生理
一、气的构成
二、气的运动与气化
三、气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血生理
一、血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二、血生理功能
三、相关脏腑功能
第五节 脑心与气血关系
一、脑与气
二、脑与血
三、心与气
四、心与血

第三章 中医脑心同治论的病因学基础
第一节 六淫因子
一、风袭脑心
二、寒中脑心
三、暑扰脑心
四、湿蒙脑心
五、燥犯脑心
六、火炎脑心
第二节 七情因子
一、喜则气缓
二、怒则气上
三、悲忧则气消
四、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五、思则气结
第三节 饮食因子
一、五味偏嗜
二、饥饱失常
三、饮食不洁
第四节 劳伤因子
一、过劳
二、过度安逸

第四章 中医脑心同治论中常见的临床表现
第一节 胸痛
一、临床表现
二、伴随症状
第二节 心悸
一、临床表现
二、伴随症状
第三节 晕厥
一、临床表现
二、伴随症状
第四节 呼吸困难
一、临床表现
二、伴随症状
第五节 发绀
一、临床表现
二、伴随症状
第六节 脉搏异常
一、临床表现
二、常见脉象
第七节 头痛
一、临床表现
二、伴随症状
第八节 眩晕
一、临床表现
二、伴随症状
第九节 意识障碍
第十节 运动障碍
第十一节 感觉障碍
第十二节 失语症
第十三节 失认症
一、视觉失认症
二、听觉失认症
三、触觉失认症
四、体象障碍
五、视空间失认症

第五章 中医脑心同治论的病机学基础
第一节 内风
一、肝阳化风
二、热极生风
三、血虚风动
四、阴虚风动
五、血燥生风
第二节 气
一、 气虚
二、气滞
三、气结
四、气逆
第三节 血
一、血瘀
二、血塞
第四节 痰
一、内痰
二、痰瘀

第六章 中医脑心同治论的治疗学
第一节 治疗原则
一、标本同治
二、三因制宜
三、综合疗法
第二节 治疗方法
一、平肝潜阳
二、醒脑开窍
三、活血化瘀
四、痰瘀同治

中篇 中医脑心同治论的临床医学
第一章 中风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
四、鉴别诊断
五、辨证论治
六、其他疗法
七、调护和预防
八、临证心得
九、医案选粹
十、文献辑录
十一、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章 真心痛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
四、鉴别诊断
第三章 厥心痛
第四章 昏迷
第五章 悸忡
第六章 关痛
第七章 疾呆
第八章 眩晕
第九章 健忘
第十章 中医脑心同治的针灸治疗学
第十一章 中医脑心同治护理学
下篇 中医脑心同治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摘要
    刘河间(元素)主火论,见《河间六书·卒中暴死》日:“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斯由平日衣服食,安处动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恶,不循其宜而失其常,久则气变兴衰而为病也。或心火暴甚,而肾水衰弱不能制之,热气怫郁,心神昏冒,则筋骨不用,卒倒而无所知,是为僵仆也。”又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全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
    李东垣(杲)主气论,见《医学发明·中风》日:“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壮年之际,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形盛气衰如此。”
    朱丹溪(彦修、震亨)主痰论,见《丹溪心法·中风》日:“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或属虚夹火(一作‘痰’)与湿,又须分气虚血虚。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瘀(一作‘少’)血,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
    三者对中风创立主“火”、“气”、“痰”之论,对后世的中医影响颇深,在临床医学中亦起知名品牌作用,直至近期脑心同治论产生,此三者立论之影响才逐渐衰减。
    元·王履将中风分为真中风和类中风两种,外感六淫中风邪所致中风者为真中风,因火、气、痰湿内因所致中风者为类中风。其说见《医经溯洄集·中风辩》日:“昔人三子之论(注:指刘元素、李东垣、朱震亨),皆不可偏废,但三子以相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故使后人狐疑而不能决。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三子所论者,自是因火因气因湿而为暴病暴死之证,与风何相干哉!”
    另刘元素提出中风的先兆征,至今仍有临床意义,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日:“中风者,具有先兆之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对中风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心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列有“心痛”、“卒心痛”、“真心痛”、“厥心痛”、“心痹”、“心病”等,对其临床症状和临床体征都有翔实的描述,如《灵枢·厥论》日:“真心痛者,必手足冷至节,爪甲青,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又日:“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素问·脏气法时论》亦日:“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等,这些论述颇似西医学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对其病因病机,《黄帝内经》认为是气血亏虚,寒凝血涩,热邪犯心等所致,如《素问·举痛论》日:“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素问·调经论》日:“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刺热》日:“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