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毛泽东和他的老师

毛泽东和他的老师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作者: 尹高朝
  • 出版日期: 201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733114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细读这部《毛泽东和他的老师》,你会感觉到,毛泽东当年那些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思想开明、治学严谨的老师们,以其鲜活的形象,仿佛一一朝我们走来——从私塾的毛宇居、毛麓钟,到东山小学的李元甫、贺岚岗;从省一中的符定一、柳潜,再到第一师范的杨昌济、徐特立……无一不是从思想文化和人格品行上给毛泽东以影响的良师。他们怀着对教育的赤诚之心,把所有的知识精华都无私地传授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身则大多安于清贫,甘于淡泊,就如同一支支燃烧着的蜡烛,照亮了学子的前程,自己却悄然逝去……
作者简介

目录
一、“他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毛泽东和文正莹
二、“蒙以养正,圣之功也”——毛泽东和邹春培
三、纯儒·塾师·堂兄——毛泽东和毛宇居
四、一个失业的法科生——毛泽东和毛岱钟
五、“这个秀才是我小时候的塾师哩!”——毛泽东和毛麓钟
六、“没有他,我只怕进不了洋学堂”——毛泽东和李元甫
七、“洋学堂”里的“洋先生”——毛泽东和萧佚名
八、政治ABC的入门向导——毛泽东和贺岚岗
九、“我的好多知识就是跟您学的”——毛泽东和符定一
十、“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毛泽东和柳潜
十一、“老先生一生淡泊,难能可贵”——毛泽东和胡汝霖
十二、恩恩怨怨五十载——毛泽东和张干
十三、“欲栽大木柱长天”——毛泽东和杨昌济
十四、五载师生缘 一世不了情——毛泽东和袁仲谦
十五、一代师表启后昆——毛泽东和徐特立
十六、半个多世纪的师友之交——毛泽东和黎锦熙
十七、风仪师友 志同道合——毛泽东和方维夏
十八、“他是个知人善教的好老师!”——毛泽东和王立庵
十九、表史·挚友·恩师——毛泽东和王季范
二十、开明的第一师范校长——毛泽东和孔昭绶
主要参考书目
摘要
    文正莹对天资聪颖的小外甥所抱的希望尤大,在教毛泽东读书学字的同时,还经常给他讲述古今中外英雄的故事,像“韩信智胜楚霸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岳飞大破金兀术”、“啉则徐虎门烧鸦片”等名篇,不知讲了多少遍。因此,韩信、梁红玉、岳飞、林则徐等英雄豪杰的高大形象,深深地铭刻在毛泽东幼小的心田里。
         文正莹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对当时满清政府腐败无能、投降卖国的行径十分不满,常在课堂向学生讲述国家遭受外侮的事,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之志。文正莹还教导小外甥毛泽东要好好读书,将来如能考得功名,一定要做个好官,像历代民族英雄那样扬我国威,振兴家邦。
         文正莹是一位为人正直、注重节操的乡中儒士,他虽知识不薄、资财不菲,但平素最看不惯那些仗势欺压穷苦百姓的人。有一年,当地一个为富不仁的财东要送自己的儿子到文正莹手下读书,被他以面试不合格为由加以拒绝。当时,年幼的毛泽东对八舅的这一举动大惑不解:为什么唐家蚝好多佃户的伢子都可免费到八舅_的学馆里读书,而却把这个家大业大的富家子弟拒之门外呢?文正莹事后告诉外甥,这个人先前也通些文墨,后来利用知识挣了不少钱,回过头来又去专门欺侮四乡八村里那些没文化、没钱财的种田人,赚他们的昧心钱。他由此告诫毛泽东:文化知识是帮助人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的,如若不然,有文化的人变坏则比没文化的坏人更坏。
         为了教育毛泽东等子侄们学着“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他曾手抄《家范箴言》一卷,以课学生。《家范箴言》主要内容为文氏家戒和_家训,“家戒”有六条,即“一戒游荡,二戒赌博,三戒争论,四戒攘窃,五戒符法,六戒酗酒”;“家训”共有十则,内容颇为细密,其形式和作用与今天的乡规民约有些相似,故照录如下,以飨读者:
         一、培植心田。一生吃着不尽,只是半点心田。摸摸此处实无愆,到处有人称羡。不看欺瞒等辈,将来堕海沉渊。吃斋念佛也徒然,心好便膺帝眷。
         二、品行端正。从来人有三品,持身端正为良,弄文侮法有何长,但见天良尽丧。居心无少邪曲,行事没些乖张。光明俊伟子孙昌,莫作蛇神伎俩。
         三、孝养父母。终身报答不尽,惟。尔父母之恩。亲意欣欣子色温,便见一家孝顺。鸟雏尚知报本,人子应念逮存。
         四、友爱兄弟。兄弟分形连气,天生羽翼是他。只因娶妇便参差,弄出许多古怪。酒饭交结异姓,无端骨肉喧哗。莫为些小竞分家,百忍千秋佳话。
         五、和睦乡邻。风俗何以近古?总在和族睦邻。三家五户要相亲,缓急大家帮衬。是非与他拆散,结好不啻朱陈。莫恃豪富莫欺贫,有事常相问讯。
         六、教训子孙。子孙何为贤知,父兄教训有方。朴归陇亩秀归痒,不许闲游放荡。雕琢方成美器,姑息未为慈祥。教子须如窦十郎,舐犊养成无状。
         七、矜怜孤寡。天下穷民有四,孤寡最宜周全。儿雏母苦最堪怜,况复加之贫贱。寒则予以旧絮,饥则授之余膳。积些阴德福无边,劝你行些方便。
         八、婚姻随宜。儿女前生之债,也宜随分还他。一时逗兴繁华,曾见繁华品谢。韩侯方歌百两,齐姜始咏六珈。大家从俭莫从奢,彼此永称姻娅。
         九、奋志芸窗。坐我明窗讲习,几曾挥汗荷锄。驱蚊呵练志无休,诵读不分夜昼。任他三伏数九,我只索典披图。桂花不上懒人头,刻苦便居人右。
         十、勤劳本业。天卞有本有末,还须务本为高。百般做作‘尽糠糟,纵有便宜休讨。有田且勤尔业,一艺亦足自豪。栉‘风沐雨莫乱劳,安用许多技巧。
         据文正莹之子文运昌回忆,父亲结合课堂教学,始是教弟弟文南松和毛泽东等学童诵读《家范箴言》,继而要求他们熟记,并引以为为人处世的行动准则。艾老先生认为:可以毫不过分地说,在一定意义上,《家范箴言》规范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文氏后嗣们的思想、伦理、道德、行为及人生追求。特别是悟性极高的毛泽东,自打幼年时期熟读了八舅文正莹编撰的《家范箴言》起,一个人应当“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做一个像八舅一样的好人”等朦胧的思想意识,便已经开始在他的大脑中萌生。
         自然,最令毛泽东难忘的,还是‘在八舅身边度过的那段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时光。从两岁多寄养唐家蚝起,“根基不稳”的毛泽东,便得到了外婆外公和舅父舅母的格外看待。特别是文正莹,更是对妹妹文七妹的这个“命根子”视若掌上明珠,疼爱有加。在每天的学习。之余,他都要让儿女们带着毛泽东到秀美的山冲里去尽情玩耍;闲暇的时候,他还常常带着毛泽东登上唐家蚝对面的龙头山,春采蘑菇,夏摘甜苞,秋打毛栗,然后舅甥二人坐在山顶的大青石上;一边品味着野果,一边远眺着山南麓的韶山冲;有时,在皓月当空的夜晚,舅甥二人在家门前的打谷场上铺一领竹凉席,惬意地躺在上面,一边数天上的星星,一边听文正莹讲述奇妙的天文地理和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动人故事……农家田园生活的浪漫气息和四世同堂大家庭的无穷乐趣,深深地吸引了毛泽东,以致每每父母从韶山来到唐家蚝探望外公外婆,他总是避而不见,生怕把自己带回去。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