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

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

  • 字数: 315.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 作者: 毕苑
  • 出版日期: 2010-11-01
  • 商品条码: 978753345418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7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一个国家教科书的历史,就是这个国家的精神发育史。 
内容简介
《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致力于从知识建构史的视角探察近代中国文化的剧变。不同于传统时代的教本,教科书作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诞生物,它建构起近代中国人的常识体系,打造了近代中国人的文化模型,其文化价值至今未被充分发现。在晚清社会文化背景下近代教科书如何诞生,其编审制度怎样形成演变,以及它在塑造近代国民意识和培养自然科学观念上的贡献,是本研究着力考察的重心。 
作者简介
毕苑,女,籍贯山西。2001年山西大学历史学硕士,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出站,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文化史研究室工作。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化史、教育史。 
目录
序(郑师渠)1
建造常识:近代教科书的文化价值1
第一章 传教士与教科书1
一、从“教科书”一词说起/1
二、传教士·教会学校·教科书/9

第二章 欧美与东瀛:近代教科书的两次译介浪潮30
一、“多译西国学堂功课书”/30
二、戊戌后翻译日本教科书的热潮/36

第三章 汉译日本教科书与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建立50
一、师日浪潮中近代教育观念的形成/52
二、汉译日本教科书与近代知识体系的建立/55
三、汉译日本教科书与近代教育学的建立/67
四、汉译日本教科书的特点与影响/77

第四章 中国近代教科书的诞生和发展84
一、近代教科书的萌芽/85
二、“蒙学教科书”:第一部中国近代教科书/88
三、开创“教科书时代”的商务版“近期新教科书”/97
四、晚清教科书的出版和销售/108
五、民国时期教科书的发展/113

第五章 近代教科书编审制度的演变129
一、晚清教科书的编审/129
二、民国时期教科书的编审制度/151

第六章 从“修身”到“公民”——近代教科书中的国民塑形162
一、经学和修身:道德教育的承接与开新/162
二、林纾和他的《修身讲义》:道德教育转型之一例/172
三、民初国民性改造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公民教育/181

第七章 斯巴达与中国:近代教科书里中国人的政体认识189
一、“西洋史”中的斯巴达/189
二、国语文和体操课本中的斯巴达/198
三、中国人对斯巴达政体的认识/202

第八章 花鸟虫鱼看世界:博物教科书与近代自然教育的发端207
一、中国博物教科书的诞生/210
二、博物教科书与进化论的传播/216
三、杜亚泉的博物学贡献及其“形而下”的自然哲学观/222
四、博物教科书与近代自然教育的开端/230

附录一 1877年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总干事韦廉臣向委员会提交的学校用书表
附录二 1880年12月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大会记录所列学校教科用书表
附录三 1890年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计划出版的中文教科书列表238
附录四 1894年中华基督教教育会执行委员皮彻博士(Dr.Pilcher)关于学校用书的纲要性设想241
附录五 清末民初的汉译中小学用日本教科书(1890~1915)246
附录六 民初“共和国”教科书与“新编中学共和国”教科书303
附录七 民初“中华”教科书与“新制中华”教科书306
附录八 杜亚泉编译校订的博物类教科书(共计52种)310
引征文献316
后记328 
摘要
    他们开始在中国传播近代意义上的“教科书”。其中狄考文的贡献值得肯定。他较早注意到教科书编纂的规则,提出教科书的体例、译名及翻译的“中国化”等问题,希望用西方近代方法改造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他的意见不仅为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的编辑出版工作定下基调,在当时的中国提出这些思想更是破天荒的。在华传教士对于宗教与科学,语言和文字,教科书的审查出版等中国教科书的编写原则进行过很多讨论,他们的工作,启发了中国近代教科书的诞生。
    近代教科书的产生,从翻译外国教科书始。教科书翻译在中国,*早出现在带有洋务色彩的文化教育机构中。翻译教科书也因为游学和对外交往等原因,经历了两个浪潮:先学欧美,再转为东瀛。这是第二章论述的主要内容。
    京师同文馆和各地广方言馆师生翻译了为数不少的西方书籍,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理、政治、法律、天文、历史和英文等多个领域。作为洋务运动产物的江南制造总局,其成立于1868年的翻译馆在翻译西书方面颇有成绩,它的一大贡献是在新名词翻译原则上的探讨。1903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译学馆“以多译西国学堂功课书为主”,为解决西书翻译紊乱状况、统一教科书翻译进行了有益的制度化尝试。此时期南洋公学等各地新式学堂也纷纷使用翻译教科书。甲午战后形势大转,中国迅速掀起师日浪潮。大批官员赴日考察教育,从日本学校学到了很多可供实施的方法,在教科书编辑出版等具体问题上引进不少经验。关心教育改良的学者如罗振玉等从日本收获甚多。当时中国较大的出版机构都盛行翻译日本教科书,译自日本的教科书占据了当时销售量的不小比例。翻译的日本教科书相对此前的翻译欧美教科书,就学科而言更为广泛、细致,更加符合近代教育体制。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