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庸智慧

中庸智慧

  • 字数: 30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姚淦铭
  • 出版日期: 2010-09-01
  • 商品条码: 978720905488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4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中庸》与《大学》一样,原先是《礼记》一书里的一篇,《礼记》共有四十九篇,《中庸》是其书的第三十一篇,而《大学》是其书的第四十二篇。在宋代以前,虽然有人关注《中庸》与《大学》,但是一直要到宋代,由于时代的需要、各方合力的作用才将它们推向高处,臻于巅峰。
    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宋代的文化需要让千年的儒家学说重新振兴,催开出生命的新花来;然后能够与其他的学说相抗衡,特别是面对来自佛、道的冲击与挑战。宋代儒学迫切需要文理之学,因此一旦发现了《大学》、《中庸》,特别是蕴藏在《中庸》里面的哲学理论,便尊视为“圣学 ”的宝藏。于是宋儒拳拳服膺之,汲汲开掘之,滔滔阐扬之,一代新儒学终至勃然兴起。再就儒学本身而言,宋儒治经与唐代迥然有别,不是斤斤于训诂考证,而是察于义理阐述,以心性命理为主,且又糅合了佛、道之说。宋以后明代传承延续了此种“理学”,或称之“道学”,此便是宋明理学。
     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中庸》的智慧的解读;二是在此基础上再将《中庸》原著全文翻译与品读,考虑到朱熹的《大学章句》的经典性与影响深远,又采用了《中庸章句》的本子。
    
作者简介
     姚淦铭,教育部直属“211大学”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奖。多次出访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
     姚淦铭数十年以来专心从事学术研究,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其于古代文化、哲学、经学、文献学、语言学、文字学、书学、饮食文化等领域,均有论著出版。个人独立著作有15部:《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老子与百姓生活》、《再说老子与百姓生活》、《老子百姓读本》、《老子讲义》(韩文版)、《孔子的智慧生活》、《王国维文献学研究》、《汉字与书法文化》、《汉字心理学》、《汉字文化思维》、《礼记译注》(台湾)、《趣谈中国摩崖石刻》、《先秦饮食文化研究》(上)(下)、《孝经智慧》、《大学智慧》。另与他人合作论著十多部。姚淦铭个人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其论著多次获各级奖励。
     姚淦铭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知名主讲人之一,先后作了《国学大师王国维》、《老子与百姓生活》等系列讲演。姚淦铭又是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栏目的知名主讲人之一,作系列讲座《孔子》,并获“拥有亲和力”奖。
目录
前言
篇一:《中庸》的精蕴与价值
《中庸》:中国式智慧宝典
《中庸》:精神的向度
《中庸》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庸》与中国文化精髓
《中庸》几个核心理念
《中庸》“三言”之说
钱基博介绍《中庸》读法

篇二:中庸的深广内涵
解读中庸意蕴
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中庸智慧面面观
辨析:中庸?链接?理念
中庸:现代解读的散点观照
“执两用中”之道的智慧

篇三:中庸的现代智慧
中庸:从政?治国?智慧
中庸智慧:现代?思维?理论?方法
解读:现实生活的中庸案例
中庸智慧:当代?饮食?养生
梁启超说中庸智慧
:论中庸的一封信
鲁迅:论中庸与国民性
林语堂:中庸哲学?生活智慧

篇四:《中庸》性命说智慧
《中庸》开篇的警策之言
智慧:无入不自得?居易以俟命
《论语》说“性”与“命
性命说:中国历史之一瞥
扫描汉语词场:性?命?性命
趣说:命运-算命?相术-预测
梁启超的《国家运命论》

篇五:《中庸》诚的多维视域
《中庸》“诚”的三维度
诚:人生成功的大智慧
“至诚”的哲学思考
诚:讲真话的季羡林
神秘之域:《中庸》鬼神说
至诚:神话?鬼话?鬼城
《中庸》:神学家的神学维度之思

篇六:《中庸》学问思辨行
理想人格:逻辑?进程?历练
典范:极高明?道中庸
知与行:中庸?体用?合体
五诀:最重要的学习智慧
励志:弗能弗措?人一己百
《中庸》:愚昧的“聪明”人
学问思辨行:诸葛亮的很好智慧
钱学森:“学问思辨行”的境界

篇七:《中庸》天人之际智慧
《中庸》说天道之“诚”
“天人合一”的智慧思辨
《中庸》:“天人合一”之路径
前知:神秘的至诚如神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宋明理学的“天人合一”说
现代思考:《中庸》天人之际智慧
说“天人合一”:钱穆最后的遗稿

篇八:《中庸》修养与教化智慧
两修:《中庸》凸现的主题
致曲:修身修道智慧
学者论《中庸》修养法
大师之慧:心与境的修炼
反思修身:一份“年终报表
致曲修道:香港大学荣誉院士
慎独:任继愈修身风范

篇九:《中庸》管理智慧
“为政在人”的管理之道
管理智慧:五?三?九
管理:思想?实践?中庸之道
中和:卓有成效的方法论
碎金屑玉:七则管理智慧

篇十:《中庸》思辨智慧结晶
《中庸》的思辨智慧与艺术
有对:《中庸》的智慧思辨
《中庸》意象思维智慧
《中庸》:《诗经》的创新诠释
思辨结晶:《中庸》与成语

篇十一:《中庸》历史之谜
《中庸》与子思之谜
文献里的子思故事
子思撰《中庸》传说
《中庸》:作者?本子?质疑
话说《子思子》之谜
……
篇十二:《中庸章句》译读
后记
摘要
    


     二、庞朴说中庸 哲学家庞朴的《“中庸”平议》(《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号,1980年)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中庸”问题。他着重谈了几个问题: 1.要全面地审视“中庸”。
          庞朴认为,中庸不仅是儒家学派的一种伦理学说、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更是“他们对待整个世界的一种看法,是他们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方法论。这样的中庸之道,固然有其整体上的形而上学痼疾,但它于探寻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结方面,却留下了大量的尚未得到足够注意的资料,在闪烁着辩证思想的光芒。它们以其特有的形式与智慧,诱导人们去深入研究对立同一的原理,去细致发掘祖国文化宝藏”。
          2.释“中”、“中庸”。
          (1)“中庸”的由来。 “中庸”始见于《论语》,但是“中”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和哲学思想,由来已久。《尚书》多次出现“中”、“中德”、 “中刑”等。 “尚中”哲理在《易经》、《诗经》、《左传》里也都有记载。庞朴认为,“孔子的中庸,正是这一切中和观念的逻辑发展。其最重大的发展之处,是提出了一个‘庸’字,从而使中和观念哲理化了”。
          (2)“中庸”的“庸”的三方面含义。一是“用”的意思,“中庸” 就是“用中”。二是“常”的意思,含有郑玄所释的“用中为常道”、二程所说的“不易之谓庸”的意蕴。庞朴说:“常是对变而言的不变,不变的也就是绝对的。儒家将用中的要求表述为中庸,想来是要以此来表明,他们提倡的用中,不是他们主观设定的,而是本之于常的;因而是否用中,也就不容径情任性,而应作为常道来遵守。这就是中庸的更深一层的含义。”三是“平常”、“普通”的意思,如朱熹所解读的。
          3.中庸的“一分为三”之说。
          庞朴此中又有许多很精湛的论说,值得注意。
          (1)“同”也叫做“一”或“壹”,就是不承认对立,不能容忍“二 ”或 “贰”。中庸思想以承认对立或“二”为起点,但不停留在“贰”上,而要求过渡到对立的统一上去。这种统一,又叫做“参”,它也是儒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2)“参”就是“三”。仿“太和”的说法,“参”也可以说成是“ 太三”,伟大的三。 “三”之为数,在中外古代哲学里,都被认为是第一个圆满者。 “一”是数的开始,是单子、单元;“二”是殊异,是对立;而“ 三”是对立的统一,数的完成,是包含有对立于自身的总体,这就叫做“参”。
          (3)从动态说,“参”指的是对立双方的结合、交融和统一。 《逸周书‘常训》说:“疑意以两,平两以参。”就是说的这一点。一个见解或一种办法,是否正确,是否可行,需要以与它正相对立的观点来怀疑,这叫“ 疑意以两”。有了这样正反两方面的推敲比较,然后便可生出更完满的意见和办法,把对立的见解统一起来,这叫“平两以参”。这个“参”,也就是“用中 ”。
         《逸周书·武顺解》说:“人有中日参,无中日两。” “两”与“参” 之差别,就在于有无“用中”。
          (4)由“参”构成的许多词汇,都含有这种哲理的成分。参考、参验、参议、参观、参稽、参互、参伍等等,都是说的考察对立的情况,以得出适当的意见或办法。例如,《荀子·解蔽》里说无蔽的办法,有日:“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万物”众多,所以要“疏观”;“治乱 ”两端,所以须“参稽”,即“平两以参”之谓。
          (5)《易传》上有所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话,历来说《易》者都神乎其辞。“参伍”这两个字,可能有许多含义,而其基本含义,大概以《韩非子》讲得最准确:“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扬权》)“参伍之道:行参以谋多,揆伍以责失。”(《八经》)物和虚,就是有和无、实和虚;多和失,就是过与不及;参之伍之,就是从这些对立中寻找正确。所以说“参 ”也就是“用中”。
          (6)不知道这个奥妙的人,常常把“参”理解为无关的第三者,从而将它所包含的辩证思想粗暴阉割。例如,屈原《天问》里有一问是这样问的: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这个“三”,分明是“参”。因为此前的一问提出了 “气”,此后的一问出现了“天”;这一问,显系指的气分阴阳、阴阳参合从而化生天和万物,即《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可是王逸注《天问》的时候,就把这个意思给歪曲了。他说“阴阳三合”是“天地人三合成德”。这个注同《天问》的原意几乎接近不相关,关键就在于他不懂得“参”字的含义。
          《觳梁传·庄公三年》有“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 一说,如果与《天问》所提的问题有关,也是一样错误的答案。后来董仲舒把《觳梁传》的说法稍加变化,说是“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春秋繁露·顺命》),解“三”字为动词“参”字,仍然回答不了问题。
          到了柳宗元对《天问》,作《天对》,说:“合焉者三,一以统同。
         吁炎吹冷,交错而功。 (原注:《觳梁传》:‘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王逸以为天地人,非也。)”柳宗元在阴阳天之外,又加了个元气(“一”),让元气统率阴阳天。也还是没有对得上《天问》的难题。
          庞朴指出,他们这些错误的原因,看来是共同的,即都把“三”仅仅当成一个普通的数目,而不曾看出它是一个哲学范畴,它结晶着中庸思想这一本质特征。
          现代学者的这些见解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与讨论。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