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钟九闹漕:变化社会中的政治文化叙事

钟九闹漕:变化社会中的政治文化叙事

  • 字数: 335.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邓建新
  • 出版日期: 2010-12-01
  • 商品条码: 97873031172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6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简介:抗粮诉讼:并非理性选择的行为、拆打粮房:无意对抗官府的集体行动、破城戕官:在激变中走向武装叛乱、崇阳农民革命运动、传统中国的“圣人革命论等。 
作者简介
邓建新,70后,湖北崇阳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师,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政治学、行政法学、宪法学。 
目录
第一章  导论:政治文化的话语分析
  一、被忽视的语言
  二、话语和政治
  三、政治文化的再认识
  四、深描政治文化
  五、为什么是“钟九闹漕”
  六、本书的写作路线图
第二章  钟九闹漕:传统社会的集体行动
  第一节  道光王朝的力量
    一、皇帝和臣僚
    二、军事动员
    三、安抚地方
    四、政策调整
  第二节  崇阳的地方社会
    一、山区的民风
    二、渍不治事的官府
    三、鱼肉百姓的书吏
    四、走向县治的下层绅士
    五、稍逊风骚的士绅大户
  第三节  从抗粮运动到武装叛乱的文化解释
    一、抗粮诉讼:并非理性选择的行为
    二、拆打粮房:无意对抗官府的集体行动
    三、破城戕官:在激变中走向武装叛乱
第三章  革命:激变时代的精英叙事
  第一节  革命文化的兴起
    一、崇阳农民革命运动
    二、传统中国的“圣人革命论”
    三、革命话语媾变中的激化倾向
  第二节  精英与民众的文化分立
    一、“钟九闹漕”的国民革命化
    ……
第四章  继续革命中的文化表述
结语:文化变迁的踪迹和理由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而政治学说则是“系统地乃至哲理化的政治思想,它更丰富、更完整、更系统、更深刻”①。斯金纳指出,过往的政治思想史研究一是指以美国哲学家诺夫乔伊(Arthei’O.Lovejoy,1873-1962)开创的观念史(history of ideas)学对诸如自由、平等、正义等“基本概念”的历史追踪②,更为流行的另一种方法是“选取那些对我们西方政治传统产生深刻影响的文本,并分析该文本的形成过程”③。我不能说普通人的思考不能达致政治学说所阐述的内容或水平,但是在形式方面,政治学说接近不同于普通人的思考,而是一种“‘专门的’调查研究”。
    诚然,政治学说中含有大量的非生物遗传性的信息,但是这些经典化或很好不错化的文本仍然不能等同于文化。我在这里对文化持一种大众化的观点,即如果指称什么东西是文化的时候,它必须具有公共性或者社会性。有史以来的绝大部分政治学说文本的传阅范围仅有且只有于人类的一小部分。我并不是说,政治学说经过大众的阅读后就能成为文化(事实上每个社会中只有少数人阅读过这些经典文本)。政治学说演化成文化信息的途径往往首先要经过专家大量的解读,其次文本的信息要在大众之间进行不断反复的传递。也就是说,政治学说从文字刻写的文本转身为大众文化的文本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儒家学说在中国确立为文化的过程就是极好的个案。④大部分的政治学说并不会享有这种待遇,因此我们不能将政治学说或思想家的思想简单地纳入政治文化的范畴。
    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过去信息的社会记忆。没有对历史的记忆,我们便无法思考“现时”和“此在”。尽管记忆的内容是过去的,但它却是现在的思维工具。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