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 字数: 36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杜小安
  • 出版日期: 2010-11-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7570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02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5个章节,主要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对基督教与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历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考察,具体内容包括基督教与儒家思想、基督教与道教思想、基督教与佛教思想、基督教与现代思潮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对基督教与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历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考察,并对基督教与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三大中国现代思潮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性探讨和反思。此研究对于推动基督教的中国化和本土化,促进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与融合,引导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杜小安,1969年生,陕西汉中勉县人。1987年至1994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硕士学位。2001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宗教神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西宗教比较研究,2006年7月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国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中西文化比较等。著有《耶儒对话的基本模式》(英文)、《大家精要·贺麟》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宗教融合的大趋势
第二节 宗教融合的理论和方法
一、宗教融合论的理论基础
二、宗教融合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基督教与西学东渐
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二、晚清民国时期的西学东渐
第二章 基督教与儒家思想
第一节 基督教与儒学的对话
一、排斥主义模式:“孔子或耶稣”
二、包容主义模式:“孔子加耶稣”
三、多元主义模式:“孔子与耶稣”
第二节 基督教与儒学的融合
……
摘要
    2.晚清民国时期的耶儒冲突
     (1)基督教对儒学的排斥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领土主权、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受到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各派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开始大举传人中国。由于西方文化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处于强势地位,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西方中心论思想在西方人心中根深蒂固,加上基督教自身具有强烈的排斥主义信仰,所以西方的传教士到中国以后基本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佛家和道家都持否定的排斥论立场。无论他们怎样努力适应中国社会民俗,其基本的出发点仍然是西方中心论和基督教中心论,"以耶稣取代孔子"仍是他们的传教目标。近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以西方文化的具体形式如军事、政治、经济的目标作为先导,因此,它自然首先谋求这些形式的利益的实现。在中国建立世俗的立足点,成了它的战略基础。宗教的传播转化为政治、经济甚至治外法权的要求。因此,基督教及其政治文化不仅改变了整个近代的中国,也改变中西方文化关系的实质,使近代的中国历史成为中西交锋的舞台。这种先天矛盾使中国以被迫的方式走向世界。
     西方列强的炮火攻破了古老帝国紧闭但衰朽的国门,同时也使基督教在中国的第三次传播浪潮就此拉开了序幕。然而,这种以战争罪恶为前驱的"宗教高尚"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文化冲突的种子。一些西方传教士们怀着"只有战争才能开放中国给基督"的信条,可以说是以上帝的名义反讽了上帝博爱的精神。而且某些传教士们也在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中扮演了一些不光彩的角色。几乎每一种关于基督教的民间流言传闻都回响着中国民众愤怒的声音,历数洋人传教士们的罪恶。1840年以后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就像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双面怪兽一样,一方面以其凶恶的面目恐吓着中国人,另一方面又以其仁爱和慈善的面容感动着中国人,甚至连基督徒们都不免为此感到矛盾。晚清民国时期,基督教与儒家思想之间既有尖锐的冲突,也有一定程度的对话和沟通,但在根本上说,基督教中心论与华夏中心论之间的冲突占绝对主流。基督教排斥主义在西方中心论为核……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