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儒家哲学新论

儒家哲学新论

  • 字数: 19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傅佩荣
  • 出版日期: 2010-11-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7513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1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儒家哲学新论》包含系统连贯、架构明确的十篇论文与三篇附录。作者对儒家的研究,始于二十七年前撰写博士论文《儒道天论发微》(中文版由学生书局出版,一九八五年),延续至今,试图扣紧人性论的题材,对儒家哲学作整体而深入的诠释。
目录

第一部 引论
第一章 儒家思想的演变

第二部 本论
第二章 儒家的逻辑与认识方法
第三章 人性向善论
第四章 择善固执论
第五章 天人合德论
第六章 人的自律性问题
第七章 人性向善论的理据与效应

第三部 余论
第八章 儒家的充实之美
第九章 孔子的教育理想
第十章 比较四位哲学史家对孔子思想的诠释
附录一 为《儒道天论发微》澄清几点疑义
附录二 “束惰”与干肉
附录三 “耳顺”的商榷
附录四评《儒家哲学新论》(之一)
评《儒家哲学新论》(之二)
评《儒家哲学新论》(之三)
摘要
    尽心即可知理,“然知尽天下事,只是此理”,不待外求。这是以主体性为依归。因此,一切人间困难与过失,都来自“失其本心”,由此造成主体性无法开显,价值意识与判断则陷于混乱。因此,象山的工夫论十分简明切要,他主张“先立乎其大者”,亦即立志把握本心,以求“知本”,“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只要确信一切价值之建立皆以主体性为基础,则人的世界自然显现宏伟的气象。孟子所谓“人人有贵于己者”(《孟子·告子上》),至此得到发扬,象山因此认为成德的过程在于“复”,只要复其本心,则依心即理的主张,亦可肯定其为“复善”。因此,象山心学对于一般人是否能格物穷理,是否在事上求知,并不重视。至于把“知”界说为“良知”,再进而阐明“知行合一”之旨的,则是王阳明。
     王阳明(一四七二——一五二八年)的丰富人生经验以及勇于求道过程,是中国哲学家中少见的。一般有所谓五溺三变之说。五溺即指先后溺于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与佛氏;三变则指他教人的三阶段主题:知行合一、静坐、致良知。他在十二岁时即悟到“读书学圣贤”为第一等事,后来终于能走回儒家的正途。面对宋朝留下来的儒家学说时,他认为必须统合事实与价值,求得一致的根源,否则心外求理,终是徒耗精神。首先,肯定心即理,每个人都有完接近全的心,心中皆有完接近全的理。“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他的意思是以心为自觉的意志能力,可以发出“应不应该”的要求,若无此一要求,则事与理皆无法开显,也就随之没有什么价值分辨的问题了。人的才气可以不同,但成全此心之能力皆同,由此而说人皆可以成圣,是为“成色分两说”之所本。在工夫方面,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他所说的“知”是指价值的自觉与判断,并非徒重记诵的学问;他所说的“行”是指意念由发动至完成的整个行为。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