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

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

  • 字数: 30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傅道彬
  • 出版日期: 2010-11-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7586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6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目录
导论  “六经皆文”与周代经典文本的诗学解读
  一、“文本于经”与“六经皆文”的理论命题
    与“六经皆史”平行的另一个命题:“六经皆文”——“六经皆
    文”理论的理论来源——“文本于经”:文学借经学以自重,倚人门
    墙——“六经皆文”:文学为本,文学与经学并立,自立门户
  二、“六经皆诗”与历史批评的诗学立场
    刘知几《史通》“视史如诗”理论的提出——钱锺书史学批评的
    诗人立场——史学与诗学的关系:古诗即史、史蕴诗心、史有诗
    笔——“六经皆史”的老生常谈与“六经皆诗”的理论帷幕
  三、六经文本的文学示范与引申意义
    周代经典文本的文学示范意义——《诗》、《书》文本的文体发
    源与体用规范——两周时期的“文言革命”与叙事文学的写作原
    则——周代诗学的实践精神与礼乐文化的艺术品格
  四、“诗可以观”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历史土壤
    “诗礼相成”的文学观念——“诗可以观”理论的礼乐文化背
    景——观诗:观礼、观政、观志、观美——观诗活动的艺术感染力量
    ……
第一章  《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
第二章  象乐的“戏礼”形态与史诗化叙事倾向
第三章  城邦社会与春秋时代的文化精神
第四章  “文言”变革与春秋时代的文学繁荣
第五章  “兴”的艺术源起与“诗可以兴”的思想路径
第六章  “诗可以观”:春秋时代的观诗风尚及诗学意义
第七章  乡人、乡乐与“诗可以群”的理论意义
第八章  “诗可以怨”吗?
第九章  《月令》模式的思想意义与文学的四时结构
后记
摘要
    袁枚认为具有明道意义的六经得以流传,是得力于文学意义的辞章之美,把经学与文学、儒林与文苑简单区分开来是牵强的不切实际的。与将文学攀附于经学的"宗经征圣"的理论不同,袁枚强调不是文学攀附于经学,而是经学依赖于文学,"不知六经以道传,实以文传",明道终究要立足于文学的根基,没有文学基础的"道"*终是没有生命力的。"既已谓之文矣,必使天下人矜尚悦绎,而道始大明',,六经之文,充满辞章之美,充满审美愉悦,在艺术与审美的"矜尚悦绎"中,才能实现政治教化层次上的"道始大明"。如果说"六经皆史"是把经学还原于史学,是对经学的一次解放的话,那么"六经皆文"则是把经学还原为文学,还原为美学,也是对经学的解放,是传统经学观念的一次重要理论转折。
    袁枚"六经皆文"的理论,得到后来的思想家们的积极响应。阮元(1764—1849)在《文言说》中将《易传》的《文言》作为"千载文章之祖",魏源(1794—1857)在他的文艺理论中,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认为人是有灵性有感情的,语言记录下来的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表观,一种文明的表现。他由此得出"六经皆文"的观点和结论:"六经自《易》、《礼》、《春秋》,姬、孔制作外,《诗》则纂辑当时有韵之文也,《书》则纂辑当时制诰章奏记载之文也,《礼记》则纂辑学士大夫考证论议之文也。因此,六经都是"一代诗文之汇选,本朝前之文献而巳"气他的文学概念广泛地融合经史百家的观念,认为古代是"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主张文学与经学的统一,回归早期的经术与文章浑融一体的文化气象。长期以来,人们有种误解,以为中国近代文学理论的发生是在对抗经学中产生的,事实上,许多情况下文学的革新,并不是简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