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风险的跨国分摊研究——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视角

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风险的跨国分摊研究——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视角

  •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 作者: 许文彬
  • 出版日期: 201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4950802
  • 版次: 1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风险的跨国分摊研究: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内容简介
《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风险的跨国分摊研究: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构建部分.介绍理论体系的渊源,并构建起一个理论框架,分析制度和制度变迁的信息含义,从而将宏观层面的制度分析和微观层面的信息分析融合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中,为模型化构造准备条件。第二部分是建模部分,以微观层面的模型化为起点构建一个金融风险分摊的静态模型,探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在跨国风险分摊中所居的信息地位和由此形成的风险分摊特征,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在全球化和动态的国际规则演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是实际考察部分,考察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金融风险在各经济主体、各个国家的分摊状况;分析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组织方式的特点,以及我国在跨国金融风险博弈中所居的信息地位;简要探讨改善我国在跨国金融风险分摊过程中地位的若干政策设想。
作者简介
许文彬,1975年生,男,汉族,福建泉州人,经济学博士、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MichiganStateUniversity)农业经济学系博士后、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厦门大学金融系副主任,已出版专著3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JoumalofInStitutionalEconomic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0导论
0.1关于选题
0.2结构安排
0.3创新和缺陷

1理论渊源:信息理论的若干分支
1.1信息与新古典经济学
1.2博弈论的宏观应用:协调博弈和合作进化
1.2.1协调博弈理论
1.2.2合作进化理论
1.3信息空间理论

2理论构建:信息一制度理论框架
2.1制度的信息含义
2.1.1编码与解码
2.1.2作为编码体系的制度
2.1.3作为公共知识的制度
2.1.4跨时性
2.2制度变迁的信息含义
2.2.1制度缺陷
2.2.2扩散与翻译
2.2.3制度扩展
2.2.4制度演进

3金融风险的信息一制度含义
3.1风险的概念界定
3.2外生性风险、内生性风险与风险分摊
3.2.1外生性风险
3.2.2内生性风险
3.2.3风险分摊
3.3风险、金融风险与现代经济
3.3.1现代经济与金融
3.3.2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
3.3.3金融风险的特征

4金融风险的跨国分摊(上):静态模型
4.1基本模型
4.1.1模型设定
4.1.2均衡讨论
4.2制度与制度化
4.2.1制度
4.2.2制度化
4.3风险分摊的两国模型
4.4结论与推论

5金融风险的跨国分摊(下):动态模型
5.1两市场模型
5.2两市场模型下的风险跨国分摊
5.3动态过程模拟
5.4动态过程中的风险跨国分摊

6美国次贷危机中的风险分摊:一个实例
6.1美国次贷危机:一个回顾
6.2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机理
6.3金融危机中的风险分摊
6.4小结

7我国经济结构与金融风险分摊地位考察
7.1采邑经济的再认识
7.2我国的经济转轨:从采邑到市场
7.2.1转轨的条件准备
7.2.2转轨的实现
7.2.3转轨的前景
7.3我国的跨国金融风险分摊地位:两个基本判断

8若干政策构想(上):经济层面
8.1经济改革的阶段式提升
8.1.1存量的市场化改革
8.1.2全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8.2经济开放的渐进性规划
8.2.1一般性原则
8.2.2金融业渐进性对外开放规划
8.3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
8.3.1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8.3.2产业结构现状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
8.3.3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8.3.4具体政策设想

9若干政策构想(下):金融层面
9.1商业银行转型
9.1.1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逻辑
9.1.2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全面转型的若干设想
9.2资本市场优化
9.2.1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特征与逻辑
9.2.2促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若干设想
9.3民间金融改造
9.3.1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逻辑
9.3.2民间金融的存在形式和特点:一个案例研究
9.3.3促进我国民间金融改造的若干原则探讨

附录
附录1弗赫斯特方程(VerhulstEquation)
附录2马尔可夫过程(MarkovProcess)
附录3结论4.1的微观层面推导
附录4一般市场经济制度的若干论断
附录5泉州市政协课题组2004年对150家民营企业问卷调查反馈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