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媒体企业价值管理

媒体企业价值管理

  • 字数: 2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郭炜华
  • 出版日期: 2011-01-01
  • 商品条码: 978731306816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媒体企业价值管理》结合信息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理论,对媒体的运营管理、财务管理、核心资产和绩效评估等进行深入解析,研究媒体的企业价值创造,填补了我国媒体经济研究在微观经济学层面的不足。
《媒体企业价值管理》是国内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不仅具有开创性的理论价值,也有着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可以作为政府决策机构、媒体经营管理人员、文化与传媒领域投资者,以及相关学者、学生,尤其是商学院媒体管理方向研究生的推荐参考书。
作者简介
郭炜华,男,1971年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主任记者,现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发展研究部副主任。先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东方电视台、上海卫星电视中心、上海市文广影视管理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东方宽频传播有限公司从事新闻采编、艺术创作和经营管理工作。1994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修读了上海大学法学院(1999)法学二本、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5)硕士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6)MBA,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工商管理(媒介管理)博士研究生(2010)。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什么是媒体企业价值管理
1.1.1 媒体
1.1.2 媒体企业价值
1.1.3 媒体企业价值管理
1.2 媒体企业价值管理的意义
1.3 关于媒体企业价值管理的研究

第2章 媒体的企业价值
2.1 企业价值理论及其发展
2.1.1 企业价值的特点
2.1.2 企业价值概念的发展
2.1.3 本书中的企业价值
2.1.4 媒体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2.2 基于社会和商业价值的媒体企业价值
2.2.1 媒体的社会价值
2.2.2 媒体的商业价值
2.2.3 媒体的企业价值
2.3 媒体企业价值管理
2.3.1 企业价值管理
2.3.2 媒体企业价值管理

第3章 媒体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
3.1 关键价值因素公式
3.2 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
3.2.1 主要的企业价值驱动因素
3.2.2 价值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
3.3 媒体企业的经济特性
3.4 媒体的企业价值驱动因素
3.4.1 媒体企业的自由现金流
3.4.2 媒体企业的资本成本
3.4.3 媒体企业的增长率与存续期

第4章 基于提高投资回报率的媒体运营管理
4.1 媒体运营管理的利润创造
4.1.1 媒体运营利润来源的传播学视角
4.1.2 媒体运营利润来源的经济学视角
4.2 提高媒体运营的投入资本回报率
4.2.1 如何通过市场溢价提高投资回报率
4.2.2 媒体运营的成本竞争力和资本效率

第5章 基于降低资本成本的媒体财务管理
5.1 媒体资本成本的计算方法
5.1.1 权益资本成本的计算
5.1.2 债务资本成本的计算
5.1.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
5.2 媒体的资本结构与价值创造
5.2.1 媒体的资本杠杆率
5.2.2 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权衡
5.3 媒体资本结构的设计与管理
5.3.1 资本结构设计
5.3.2 中国国有媒体资本结构的边缘突破
5.3.3 互联网新媒体的“啄食顺序
5.3.4 媒体企业价值创造的金融工程
5.4 通过并购和资产剥离创造媒体企业价值
5.4.1 通过并购创造媒体企业价值
5.4.2 通过资产剥离创造媒体企业价值

第6章 基于追求持续增长的媒体核心资产管理
6.1 媒体的核心资产
6.1.1 资产和媒体资产的定义
6.1.2 媒体核心资产的构成
6.2 媒体核心资产的企业价值
6.2.1 版权、品牌和客户资产的确认
6.2.2 版权、品牌、客户资产与企业价值
6.3 媒体的核心能力
6.3.1 版权、品牌和客户资产管理
6.3.2 以客户为导向的媒体企业价值创造
6.3.3 传统媒体客户资产管理中的互联网应用

第7章 基于企业价值的媒体管理绩效评估
7.1 媒体管理绩效的会计利润评估
7.1.1 会计利润评估的方法
7.1.2 会计利润评估的不足
7.2 媒体管理绩效的经济增加值评估
7.2.1 经济增加值评估的方法
7.2.2 经济增加值评估的不足
7.3 媒体经营绩效的核心竞争力评估
7.3.1 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7.3.2 媒体核心竞争力评估的平衡计分卡方法

第8章 小结
附录1 在公民权利的两端
附录2 关于法兰克福学派话语的讨论提纲
附录3 媒体经济研究的进路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通信包括信函、电话、电报和电子邮件等通信方式,毫无疑问,冒名进入、窃.听、记录他人私人通话已经侵犯了高枫的通信权利。由此可见,偷录、报道因其触及的权利主体不同,可能只要开始、偷录即产生侵权的结果,也可能在将、偷录内容公布之后才产生侵权结果。
     只要行为开始即产生侵权结果的、偷录,在前一小节对、偷录行为本身的分析中已有所论述,主要是涉及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公民住宅不受侵犯权、公民不受非法跟踪和监视的人身自由权等。将、偷录内容公布之后产生的侵权结果,主要涉及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相比较而言,后一种情况更具备新闻侵权的特殊性,即由传播而产生侵权后果。侵犯言论自由权和隐私权的情形,在偷录高枫电话事件中表现得比较清楚。侵犯名誉权则是新闻侵权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不独为、偷录所有,所以,需要将侵犯肖像权的情形特别提出,进行讨论。我国《民法通则》第100条将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定义为侵害肖像权行为。我国许多新闻界和法律界人士据此认为,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他人肖像不构成侵权,因为我国的新闻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且不管这是否符合新闻事业发展的事实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趋势,这种观点起码没有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新闻报道使用他人肖像一般不构成侵权,法理上的依据是基于社会公众利益对他人肖像权的合理使用,而不是营利与否。也就是说,只要未经本人同意又不属于肖像的合理使用范围,使用他人肖像就应构成侵权。
     1998年初,应邀到四川演出的电影演员刘晓庆在演出结束后又去灯会观灯,当一位记者上前拍照时,刘晓庆声明:“未经我的允许不准拍照。”记者表示:“我就是要拍,新闻采访自由。”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