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报人

中国报人

  • 字数: 28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 作者: 蔡晓滨
  • 出版日期: 2010-11-01
  • 商品条码: 978751330086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9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散文的柔美、学术的刚毅,重现20世纪中国现代报人的风采轶事。
    邵飘萍、史量才、张季鸾、胡政之、林白水、成舍我、王芸生、徐铸成、邹韬奋、陈铭德、邓季惺、范长江、储安平、张友鸾、穆青……他们命运多舛,经历坎坷,冒着极大的风险,甚至付出生命,才成就了报人这一职业生涯。
作者简介
    蔡晓滨,1955年生,供职于青岛日报报业集团。著有《幽暗的航行》《美国报人》等。
目录
邵飘萍
史量才
张季鸾
胡政之
林白水
成舍我
王芸生
徐铸成
邹韬奋
陈铭德 邓季惺
范长江
储安平
张友鸾
穆青
后记
摘要
    邵飘萍
         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邵飘萍都是中国现代新闻目前的“另类”和“异数”。
         学者张育仁称邵飘萍是走向涅槃之路的“异教徒”。他说,邵飘萍“从青年时代起即发誓:要创办独立的民间报刊,用舆论监督政府、干预政局,最终实现自己‘新闻救国’和营造自由主义理想田园的梦境”。
         在不具备现代民主意识的专制中国,无论哪一种“救国论”——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新闻救国,统统是空中楼阁,绝无实现的可能。公民社会是走向现代化国家的肥沃土壤。根基不牢,大树难成。邵飘萍与所有的先贤一样,出师未捷身先死。后来之人,仅仅同情、扼腕是不够的。我们要厘清前辈们的足迹,昭彰他们的信念理想,承继他们的生命薪火。唯其如此,“邵飘萍”们的鲜血才不会白流。
         邵飘萍生前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他似乎是为新闻而生,为新闻而活的。他把自己短短四十年的生命历程,送上了“新闻自由”的祭坛。
         1886年10月11日,邵飘萍出生在浙江东阳大联乡紫溪村一个穷儒之家。“紫溪”是人名。紫溪村原名黄毛塔。明嘉靖年间,邵氏家族的邵豳出任了朝廷的监察御史,这是邵家从未有过的大官。邵豳字紫溪,族人一经商议,便将村名黄毛塔更名为紫溪村,村外那条自北向南终年流水潺潺的蜿蜒小溪,也就理所当然地叫成了“紫溪”。
         邵飘萍家算是书香门第。曾祖父“学窥渊海,蜚声泮沼”,耕读传家,仗义疏财,家里的钱物都资助了肯读书、求上进的邵氏子孙。邵飘萍的祖父没有考取功名,年轻时在家乡租田而耕。太平军侍王李世贤打下东阳时,他随天军南下福建,从此音讯全无,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邵飘萍出生不久,父亲邵桂林迫干生计,举家迁往金华谋生。邵桂林别无长技,只会教书。来金华后,还是重操旧业,设馆授徒,当起了私塾先生。三岁的邵飘萍出于好奇,时常到父亲的塾馆玩耍。邵桂林发现,邵飘萍记忆力非凡,学过的东西过目不忘,甚至比那些上学的大孩子还记得牢固。邵桂林欣喜不已,决心要把这个儿子培养成材,将来出人头地,光耀门庭。于是,刚刚五岁的邵飘萍便正式进了父亲的私塾读书,每日读书背书,研习书法,学业和技艺大有长进,很快便声名在外了。
         一日,光绪皇帝的表叔、金华知府继良得知年幼的邵飘萍乖巧机灵、才思敏捷,便差人将他叫进府中。继良拿起一个有缺口的铜钱要他打谜。邵飘萍毫无怯态,随口应答:“不成方圆。”继良大喜,称他“奇才”。
         1899年,老少童生齐集金华应考秀-才'十三岁的邵飘萍也跃跃欲试。开考之日,试院的大门两旁多了一副对联,邵飘萍仰头观看,随口评点起对联书法的优劣高下。恰好主考官路经这里,听到邵飘萍出口不凡,戏之曰:“小少年,蓝布衫拖地。”邵飘萍听罢,立即对答:“大官人,红顶帽朝天。”主考惊讶万分,记住了这个翩翩少年。发榜之日,邵飘萍果然高中,成绩列金华府属八县之首。主考官内心欢喜,又怕他年少气傲,自此懈怠,便有意将他圈至第十名。十三岁考了个第十名,这在金华和东阳也一时传为美谈。
         进入20世纪,西风东渐,变法、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有识之士的先行者们,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逐渐介绍到了中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意识在学子当中相当流行。年少好学的邵飘萍敏锐地感觉到,读经已无出路,科举已走向腐朽。在中了秀才之后,他便拒绝赴举,改学当代自然科学。
         1903年,十七岁的邵飘萍进入了设在金华的浙江省立第七中学。这是一所新式学堂,教授的课程既有中国古文,也有声光电化等现代科学知识。两年后的1905年,在国内改革的巨大压力下,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足见邵飘萍当初选择的正确。
         1908年,邵飘萍中学毕业后,考入了浙江省立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攻读师范科。同窗有邵元冲、陈布雷、张任天等。高等学堂设于浙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杭州,毗邻上海,风气较为开放。学校师资上乘,学风自由,邵飘萍如鱼得水,乐学上进。同学陈训恩长了一个圆圆的娃娃脸,酷似面包,英文面包是“bread”,译音为“布雷”,邵飘萍便以“布雷”称之。后来,“陈布雷”三字越叫越响,甚至取代了他的真名陈训恩。多少年后,陈布雷成了蒋介石的文胆、国民政府第—文章高手。
         1908年春天,浙江省的公立、私立各校在梅登高桥体育场举行联合运动会,这实际上是杭州各校的一次体育大联欢。邵飘萍与同学张任天、陈布雷,在美术老师包蝶仙的指导下,办了个《一日报》。因运动会只开一天,他们便取了这样一个报名。三人做了分工,陈布雷为编辑,张任天和邵飘萍为访员(记者)。《一日报》为蜡版油印,十六开大小,一天之内出了二十余期,每期印—百二十多份,分送体育场内的各校师生,很受大家的欢迎。这也是邵飘萍最早的新闻实践活动。
         1909年夏天,邵飘萍从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大学毕业了。金华中学堂学监余敏时欣赏他的才华,立即聘他为中学堂教员,并给他分派了国文、历史等重要课程。同年秋天,邵飘萍由父母做主,迎娶了结发妻子沈小仍。沈小仍是旧中国的传统女性,小脚,没有文化,邵飘萍在感情和精神上无法与她沟通和交流,但他们却能相敬如宾,平静过活。邵飘萍一生的五个孩子(三女二男),都是沈小仍所生。不久后,邵飘萍结识了金华的漂亮姑娘汤修慧,汤家开了个照相馆,小本经营,借以维生。汤修慧聪明灵秀,但读书不多。邵飘萍说服汤家,自己出资送汤修慧到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汤上学期间,二人鸿雁传书,日渐生情,1912年结为连理。多年后,邵飘萍主办《京报》时,又娶报馆女职员祝文秀为妻。一夫而三妻,这既是那个时代的风俗,也是旧中国知识分子佣傥不羁的象征。邵飘萍只是随了大流而已。
         辛亥革命之后,全国形势发展很快。在这大变革、大动荡时代,邵飘萍那颗鼓荡的年轻之心,耐不住三尺讲台的寂寞了。他渴望着“以言论政”、“文童报国”,从事他向往已久的新闻事业,在世事大变迁中建功立业。
         怀揣着殷殷的新闻梦想,邵飘萍来到杭州拜访杭辛斋。杭辛斋是个老报人,同盟会会员,早年参与创办过《杭州白话报》。杭州光复后,革命党急于办张报纸,宣传主张。邵飘萍此刻投到门下,正中杭辛斋下怀。他们立马以《杭州白话报》人员为班底,着手创力了《汉民日报》,二十五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