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城镇化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研究

  • 字数: 26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王艳成
  • 出版日期: 2010-10-01
  • 商品条码: 978701009358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5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3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城镇化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研究》讲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E.Stiditz)曾断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优选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统筹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之路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是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两支重要力量,其中政府调控机制最为重要,它是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与主导。
作者简介
王艳成,男,1968年生,汉族,河南周口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发展研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合著)2部.主持完成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是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项目资助获得者,市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目录
序言
导论 城镇化与乡镇政府职能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第一节 加强对城镇化与乡镇政府职能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 城镇化与乡镇政府职能研究的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城镇化与乡镇政府职能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 以全新的方法推进城镇化与乡镇政府职能关系的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内容框架

第一章 历史与现状:乡镇建制及其职能界定
第一节 乡镇建制的历史变迁
一、乡建制的历史演变
二、镇建制的历史演变
三、全国行政区划及乡镇建制现状
第二节 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
一、乡镇政府的性质与地位
二、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
三、乡镇政府的组成与领导体制
第三节 当代学者关于乡镇建制的存废之争
一、保留乡镇政府论
二、撤销乡镇政府论
三、现阶段乡镇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第二章 应对挑战: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
第一节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
一、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乡镇政府的原有职能提出挑战
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乡镇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凸显了乡镇政府职能
转变的紧迫性
第二节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
二、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因素
一、理论和认识的不足
二、社会环境的阻碍
三、财政管理体制的制约

第三章 城镇化: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背景
第一节 城镇化及其战略意义
一、城镇化的含义
二、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三、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一、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依据
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
三、高度重视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发展状况分析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二、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三、城镇化呼唤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第四章 走向善治:城镇化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新理念
第一节 治理与善治理论的兴起
一、西方国家的两大行政管理模式
二、治理与善治理论的兴起
三、善治在中国的本土化阐发
第二节 善治政府的本质特征
一、以服务为宗旨
二、以公平为核心
三、以民主为基础
四、以法治为保障
第三节 善治政府的施政理念
一、从“物本型”转向“人本型”
二、从“全能型”转向“有限型”
三、从“权力型”转向“责任型”
四、从“暗箱型”转向“透明型”

第五章 服务型政府:城镇化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新目标
第一节 “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提出
一、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二、服务型政府提出的时代背景
三、服务型政府提出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一、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为本位的政府
二、服务型政府是以服务为宗旨的政府
三、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
四、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
第三节 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
一、突出服务理念
二、彰显服务角色
三、探寻服务之路

第六章 科学定位:城镇化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的合理化建构
第一节 引导促进乡镇经济健康发展
一、促进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三、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
第二节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
一、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建设
二、逐步推进乡镇领导体制改革
三、积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第三节 维护城乡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
一、维护城乡社会稳定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三、加强城镇规划与管理

结语
一、本书的主要结论
二、本书的主要创新
三、继续研究的方向
附录
摘要
    第四,责任性。善治要求治理主体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政府和社会组织拥有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行使一定的职能,必然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等。而公众尤其是管理机构和公职人员的责任性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就越高。
     第五,回应性。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是责任性的延伸。如果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具有了责任性,当他们面对公民的各种要求的时候,就一定会作出及时的负责的回应,而且在必要的时候还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第六,参与性。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这有赖于公民的自愿合作。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因此,公民参与程度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善治程度的提高。
     第七,协商性。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多重的参与者,他们之间的立场和观点都会有所不同。善治要求调和社会中不同的利益要求,并尽可能地实现广泛的协商一致,满足优选多数人的利益需要。
     第八,有效性。善治与无效或低效的管理活动格格不入,它意味着制度导致的结果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通过设置合理的管理机构和科学的管理程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选限度地提高管理的效能与效率。
     第九,稳定性。即意味着国内和平、生活有序、居民安全、公共政策连贯等。社会稳定对于维护公民的基本人权、发展政治民主、实现经济繁荣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衡量善治的关键指标。
     第十,廉洁性。严重的腐败不仅会增加交易成本,增大公共支出,打击投资者的信心,而且会破坏法治,腐蚀社会风气,损害社会的公正,削弱公共权威的合法性。因此,公共权威的廉洁直接关系到治理的状况。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