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原理及其意义:探索中国法律文化之道

原理及其意义:探索中国法律文化之道

  • 字数: 19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中秋
  • 出版日期: 201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6203664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4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探索中国法律文化之道的新锐之作。作者从法史中抽绎法理,用法理来解读法史,揭示了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道德原理,指出道德原理扎根于万物有序与生生不息的自然之理,符合人类的理想追求。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幅中国法律文化哲学的图景,有助于人们对中国法律文化原理及其意义的追问。
作者简介
    张中秋,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10部,其中专著5部。获教育部和重量学术研究奖4项,其中个人奖2项,合作奖2项。研究方向为法律文化,有系列著作出版。曾应邀赴美、德、法、日、韩等国,及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参加学术活动和讲学。主持的项目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理论研究》。
目录
序/I
论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1
乡约的诸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40
家礼与国法的关系和原理及其意义/56
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及其价值/76
中国社会转型与法的统一性问题/102
概括的传统中国的法理观——兼论传统中国法理对中国法理学的意义/149
从中华法系到东亚法——东亚的法津传统与变革及其走向/179
法律文化交流的一般原理及其作用——以中日法律文化交流为个案的分析/192
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以《唐律疏议》与《法学阶梯》为对象的比较/212
人与文化和法——从人的文化原理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与难题及其克服/234
附一:中国经济法律传统及其与社会盛衰之关联——兼论中国经济法律传统与社会盛衰之关联的中国之道/249
附二: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作的思考——以法律科学为议论中心/269
摘要
    乡约的乡治由乡约中的约定和约束来保障。约定是同约之人签名画押或同声起誓,自愿承诺遵守约规。《南赣乡约》有这样的约规:“当会日,同约毕至,约赞鸣鼓三,众皆诣香案前序立,北面跪听约正读告谕毕。约长会众扬言日:‘自今以后,凡我同约之人,祗奉戒谕,齐心合德,同归于善;若有二三其心,阳善阴恶者,神明诛殛。’众皆日:‘若有二三其心,阳善阴恶者,神明诛殛。’皆再拜,兴,以次出会所,分东西立,约正读乡约毕,大声日:‘凡我同盟,务遵乡约。’众皆日:‘是’。乃东西交拜。“12”这种仪式化的约定是乡约促成乡治的基础,相对于以强制为后盾的国法,亦是乡约的优势所在。约束是乡约对同约之人义务的设定和对违犯义务的处罚,有约束力的乡约对此都有明确规定。《南赣乡约》的惩罚措施即如前面所述,康熙朝李光地为其家乡撰成的《同里乡约》五条和补充诸条均是这类规定,如前五条之二:“伦理风俗所关,奸淫为甚,为士者犯之,尤不齿于人类。以后如有淫荡男女,不顾人伦,大坏风俗者,察知素行,立逐出乡。如有容留,即系约正、邻右之责。其以犯奸闻者,务须发觉送官,不得于约所薄惩塞责。”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