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

  • 字数: 335.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齐鲁书社
  • 作者: 贺根民
  • 出版日期: 201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3332438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01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新小说肩负着匡世新民的历史重任而登上晚清民初的主流文坛,对传统的检讨与对异域文学的吸纳,形成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进程继承和反叛的时代特质,表明中国文学气脉和小说精神仍在断裂与延续的生态中走向崇高。小说观念的转变是晚清民初文学嬗变的突出表现,理清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有助于完善小说史的理论框架,把握近代文学的整体风貌。 
作者简介
贺根民(1971~ )湖南省邵东人,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2008年先后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分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自2004年至今,已在《社会科学辑刊》、《南京师大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与教学。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研究综述
第二节 基本构思、研究难点与研究方法
综论
第一章 小说的名实关系和存在类型
第一节 小说概念及其名实关系
第二节 晚清民初小说的存在类型
小结

第二章 中国小说观念的革新意识
第一节 晚清民初小说队伍的新变
第二节 革新意识的群体关怀维度
第三节 革新意识的开放维度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的归结
第一节 科学性和人本性的凸显
第二节 纯文学性小说观的建构
小结
分论

第四章 晚清民初小说的批评范畴
第一节 境界
第二节 雅俗
第三节 情理
第四节 虚实
小结

第五章 晚清民初小说的批评功能
第一节 晚清民初小说的慕史功能
第二节 晚清民初小说的劝惩功能
第三节 晚清民初小说的教育功能
第四节 晚清民初小说的娱乐功能
第五节 晚清民初小说的审美功能
小结

第六章 晚清民初小说的批评方式
第一节 晚清民初小说的批评方式概貌
第二节 语境转型与传统方式的变迁
第三节 异域参照与批评新法的发展
小结
结语
一、转型的阶段性
二、转型的多向复杂性
三、转型的不充分性
附录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西方书籍的传人和西人创办的华语报纸,为*国的语言革新带来一股新鲜的血液,亦给国人树立了某种足可法式的模本。黄遵宪揭橥“诗界革命”,不拘牵古人,自铸新辞,导启了*国近代的语言变革。1897年,汪康年等人在上海创设“蒙学公会”,发行《蒙学报》,进行童蒙教育,同年裘廷梁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提倡言文合一,全面发展了黄遵宪的观点。梁启超标领的“新民体”、“政治小说”,竭力鼓吹俗语文学的社会功用:“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只是文言的影响不至于说散就散,其余绪仍存。林译小说,几乎是清一色的桐城古调,晚清民初也一度出现白话进行创作、文言阐述理论的共存现象,可是文言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不复存在,语言的白话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某些新小说家对《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等小说经典的心仪和效仿,以致运用白话文写作就成为一定范围中的“无意识”自觉。迫于瓜分的呼声,导启自八股改革,汪康年等人的平民教育思考,促进了广大人民的觉醒和转变。随着阅读视野的扩大,国人提倡“白话”的呼吁亦日臻强烈,“庚子事变”后的数年之内,**涌现了一大批白话文报纸,即那次运动的回应。开启民智、救亡图存,小说报人和白话文运动先驱者一道,纷纷落实于“改良群治”的社会实践,汇成一条绾合救国与语言革新的时代潮流。白话文学逐渐获得晚清民初的主流话语权力,新小说亦赢得了一种民族文学意义上的审美张力。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