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

  • 字数: 44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 作者: 江平 口述
  • 出版日期: 2010-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180857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97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江平教授是我国有名的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民商法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批准的有突出贡献、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曾当选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曾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等职;曾赴比利时根特大学、香港大学、意大利第二罗马大学、日本青山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中国民法、罗马法、公司法等课程,并获比利时根特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秘鲁天主教大学名誉法学教授等殊荣。现仍然担任着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国际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仲裁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会长等职务。
    本书不仅忠实记录了江平八十年的沉浮与枯荣,也涉及其亲历的众多历史事件;不仅是江平治学历程的全记录,更是中国法治进程的缩影。江平先生的八十年,不仅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生阅历,更锻造出一种只向真理低头、绝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目录
    第一卷  似水流年
一、我的青少年时代
我的父亲母亲/2
我的出生地是一个谜/3
大连的文化与历史/5
印象中的大连/6
小康生活/7
亲眼看“八·一三”之战/8
从大连到北平/9
北京生活记/11
家庭教育氛围很好/11
初中时经常去中南海玩/12
强化治安运动/13
吴佩孚的葬礼/14
我的哥哥是国民党少将/16
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有两个烙印/19
二、崇德三年
考入崇德中学/20
崇德中学溯源/21
崇德中学的VI系统/21
崇德中学很宽容/22
高中三年,轻轻松松就过来了/23
崇德学生分四类/24
管理食堂,练习自治/25
民主学生运动的洗礼/25
担任崇德中学学生自治会主席/27
加入地下党的外围组织/28
地下党与学生自治会/29
出黑板报,演《陧官图》/30
足球成了我优选的爱好/31
教会学校不强迫信教/32
报考燕京大学/33
顺带说说芮德兰事件/34
三、我在燕京大学
考入燕京新闻系/37
与清华擦肩而过/38
燕京大学的教与学/38
燕京大学的TOSS传统/41
燕京大学的生活/42
只记得教《新闻学概论》的张隆栋/43
学生自治会选举/43
接头暗号是AB/44
参加高唱队/45
参加义校,接触生活/45
参加黑白社/46
加入燕京足球队/46
护校运动/47
我看到了战争场面/49
燕园被解放/50
欢迎解放军入城/51
报名参加南下工作团/52
改名江平/53
如果恢复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的钱依然可以用/54
司徒雷登身后事/56
四、“最早我是文工团的”
南下前被留下来/59
参加“青训班”/59
我们穿上了灰布军装/60
推选文工团领导/61
唱砸合唱,我无地自容/62
配合形势做宣传/63
取消“自由”/63
郭沫若的赞美诗/64
在文工团的乐趣/64
文工团解散/65
从文艺到体育/66
自学俄语,引进“劳卫制”/67
组织派我学法律/68
别了,燕京大学/69
五、杂忆留苏
人人都要抢“白旗”/71
九天九夜到苏联/72
从莫斯科到喀山/74
分到喀山有点不情愿/74
喀山大学/75
列宁与喀山大学法律系/76
初到苏联,印象最深的是战争的残酷/78
苏联女孩爱找中国男生/79
第一个拦路虎是语言关/80
军事训练课/82
苏联农村/82
斯大林逝世/84
转学到莫斯科大学/85
苏式Seminar/86
口试/87
苏联民法和西方一样/89
学拉丁文是莫斯科大学建校二百年以来的传统/90
开设了罗马法/91
法律的继承性问题/91
苏联法庭很尊重法官的独立性/93
苏联的法学著作也是不错的/94
去华沙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95
冻饺子是我们的最爱/99
第一次听音乐会/99
“秘密报告”早就公开了/101
给中、苏司法代表团当翻译/103
访苏成员好几个成了“右派”/105
首批留苏法律人/105
跨国婚姻悲剧多/107
我们亲历了中苏关系建交早期的全过程/110
苏联不允许别国共产党公开活动/110
    第二卷  廿载逆境
六、从天堂到地狱
一生最难忘的是划为“右派”/114
“北大派”与“革大派”/114
北京政法学院的反右主要针对钱端升/116
北京政法学院的苏联顾问/116
整风运动/117
有人要我谈斯大林/118
“大鸣大放”开始了/119
我的一张大字报/119
向院党委反映意见/121
反右开始了/121
政治批判四步走/122
所有“右派”都是领导决定的/123
我很快就缴械投降了/124
处理/125
“要夹着尾巴做人!”/126
七、五十年后谈反右
反右运动主要针对知识分子/127
国共政争主要争取民盟/128
反右是“阳谋”/130
反右运动的国际国内背景/132
法学家的忏悔问题/133
八、苦难的历程
婚变/135
中的北京政法学院/137
超强度劳动/138
我们的劳动任务主要是背粪/139
余叔通摔死了一头驴/140
身残/141
九死一生/143
差点煤烟中毒/144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145
在外语教研室教俄语/145
为“”埋下祸根/146
1960年大家都浮肿/147
四清运动/148
政治气氛变了/149
九、“”十年
“”始于高校/150
保皇派与造反派/151
北京政法学院的第一张大字报/152
政法公社与政法兵团/152
再婚/153
我们这些人的尴尬/154
引火烧身/155
诗书丛里觅快活/156
我的毛笔字是写大字报练出来的/161
“斗、批、散”/162
在五七干校当食堂会计/163
事件震动很大/163
摘帽右派的身份影响分配/164
回北京找工作/165
在延庆教英语/166
让我教政治有点受宠若惊/167
1976年是很重要的一年/168
初为人父/169
延庆生活不容易/170
调到外国语学校/172
    第三卷  我的教与学
十、归队
北京政法学院复办/174
差点去了法学所/174
为右派平反/175
申诉/177
调整工资/178
担任民法教研室负责人/179
首开罗马法、西方国家民商法/179
教师、教材奇缺/180
北京政法学院被“五马分尸”/181
艰难的“复校”/181
80级新生学习条件奇差无比/183
索还图书/184
自编教材出了问题/184
担任北京政法学院副院长/186
恢复与外国人的联系/188
十一、法大十年
最早筹建的是中国法律大学/189
筹建中国政法大学/190
中国政法大学成立/191
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191
师资奇缺/192
扩招研究生,培养师资力量/193
参加民法师资培训班/194
让学生来选择老师/195
我的教学工作/196
罢餐事件/197
昌平新校建设/200
青年教师没地方住/202
十二、从校长变回教授
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208
逝世/209
我参加了的追悼会/210
五月下旬我出国了/211
免职大会/212
学生没有忘记我/213
十三、罗马法的因缘
我最早开设了罗马法/215
“你们骡马都有法律管啊?!”/215
将古罗马制度与现实联系起来/216
一边走,一边讲/219
用俄语讲罗马法/220
开始与第二罗马大学合作/221
第一次到罗马/222
选派留意学者/223
成立罗马法研究中心/224
“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225
罗马法也有原教旨主义者/227
现学西班牙语/227
西西里之行/229
获得意大利二级骑士勋章/230
十四、比较法的情怀
一本旧书引发的话题/231
开设“西方国家民商法”/232
我是搞“比较法出身”的/232
我的那本书并不成熟/233
我也有一个梦想/233
比较法研究所的“四方面力量”与“三杰”/234
比较法的任务/235
比利时的“对等原则”/235
参观西柏林引发外交抗议/237
第一次用英语公开演讲/238
根特大学授予我名誉法律博士/238
安守廉、爱德华与柯恩/239
在日本/240
再去日本/241
主持“外国法律文库”/242
主持“美国法律文库”/244
担任中国比较法研究会会长/246
为什么不能提“现代化”/247
十五、主编《大百科全书·法学卷》
百科全书的中国特色/251
“法学卷”进展比较快/251
和的合影没政治背景/252
启动“修订版”/253
第二版按照字母排序/254
十六、民法学界的先驱们
新中国民法的发展与佟柔先生/255
纪念佩霖学习佩霖/257
纪念谢怀栻老先生/259
十七、教书育人五十年
“人生七十,该是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了”/264
设立江平民商法奖学金/266
我和我的学生们/269
来生还做教授/271
颐养天年/273
    第四卷  大立法时代
十八、难产的民法典和顺产的《民法通则》
第一次民法典起草/276
第二次民法典制定/279
第三次民法典起草/283
周总理说,其实英美法也有很多优点/284
民法典第三次起草无疾而终/285
《民法通则》的框架与名称/286
公、私之争/287
术语禁区/288
《民法通则》中的其他争议/289
《民法通则》第90条的幕后/291。
我们成了《民法通则》起草的“四大名旦”/292
《民法通则》的通过/293
“承前启后,功不可没”/294
王汉斌重提民法典起草/296
《合同法》排在第一步/297
开始起草《物权法》/298
提出要在九届人大期间通过民法典/299
制定《物权法》的艰难历程/300
制定民法典的条件接近成熟/303
民法典的“大”与“小”/304
民法典制定应突破德国模式/308
中国式立法的反思/309
十九、民法、经济法之争
先有经济法,后有民法/311
民法的心脏被经济法拿走了/311
一枝独秀的经济法/312
中国经济法的黄金时代/313
“19世纪的商法就是20世纪的经济法”/314
德国是经济法最正统的发源地/315
民法、经济法的大决战/316
重温民法、经济法大论战/316
我始终认为经济法是应该存在的/317
经济法的衰落/319
中国经济法学会这个组织仍然还在/320
二十、七届人大五年记
当选人大代表很意外/321
我被编入浙江代表团/322
前排议员和后排议员/323
议政缺少实效/323‘
法律委员会委员竟然不懂法/324
我跟李慎之比较聊得来/325
宁波老乡陈先/326
七届人大开始使用表决器/327
南巡讲话/328
我对三峡工程投了弃权票/330
二十一、《行政诉讼法》的台前幕后
“民告官”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333
陶希晋提出建立“新六法体系”/333
在当时没人敢提法律体系/335
陶希晋要我担任行政立法研究组组长/336
对于行政法我知之甚少/337
陶希晋主张搞一个“行政法大纲”/337
我提出“先程序、后实体”/338
《行政诉讼法》的立法进程/339
施行前有两千多名乡村干部辞职/340
《行政诉讼法》由民法室完成/341
管辖地之争/341
受案范围之争/343
一部法律开创改革道路/344
宪政路上的里程碑/345
自动辞职/346
二十二、《民事诉讼法》的“转正”
中国式“试行”/348
我对民事诉讼法知之不多/349
公法要体现契约精神/349
律师不能靠垄断来霸占诉讼/351
公益诉讼/352
清偿顺序/353
求教于柴发邦教授/354
勿忘“小破产法”/356
行政强制程序的是与非/356
辛普森案是一部活生生的证据法/357
二十三、《著作权法》的争议
著作权法?版权法/360
反动淫秽的作品有没有著作权/360
“依照法律应该禁止的,不享有著作权”/361
希特勒的著作权问题/363
“版权怎么能归私人所有呢?”/363
--_十_四、立法活动与执法检查
觉得自己的脚还是踩到中国的土地上/366
修改《中外合资企业法》/366
邓朴方来见我在法大很轰动/369
《监督法》的“瘦身”/370
《新闻法》还是不通过为好/373
考察海南设省后的执法/374
去山东检查《矿产资源法》/376
二十五、牵动改革神经的“双城记”
“温州模式”始终是改革争论的焦点/379
归根结底是私营经济所占比重之争/380
对温州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实地考察/380
授予深圳特区立法权/381
深圳市聘我作立法顾问/382
城市中的“集体土地”/384
深圳公司制度的创新/385
深圳《公司条例》的是与非/385
深圳经济特区的《合伙条例》/387
深圳的商事立法很有特色/387
二十六、国企改制与《公司法》
国企改革如何改/389
国家与企业,应该是所有者和占有者的关系/390
《转机条例》:的药方子/392
回应经济学界的“股份制”/393
“全部法人财产权”未解决分歧,新添了混乱/395
第一阶段的公司立法,早在1983年就开始了/397
第二阶段的《公司法》起草/398
第三阶段的公司立法/399
我看1993年《公司法》/400
来自德国的明信片,说我背叛了马克思主义/402
二十七、失去衡平法依托的《信托法》
我负责起草《信托法》/404
为什么要制定《信托法》/405
信托制度在中国的继受/407
中野正俊说,“十三陵应该搞公益信托”/408
去日本考察信托法/411
台湾地区和我们同时起草信托法/411
日本《信托法》的前世今生/412
对公益信托很感兴趣/412
新中国成立后信托制度运用的实践/414
信托财产归属的问题/414
信托财产公示主义/415
信托目的合法性/416
《信托法》出台/417
二十八、我对仲裁有感情
坚决取消行政仲裁/418
仲裁机构怎么设立/419
仲裁机构的设立/420
仲裁机构的经费/422
涉外仲裁由谁来管/423
我在北京贸仲委做了五届主任/423
我在国际贸仲委/425
    第五卷  为法治呐喊
二十九、我看苏东剧变
苏东剧变是大事件/428
苏东剧变的原因在于“三垄断”/428
思想意识的垄断/429
国家权力的垄断/430
经济利益的垄断/430
《新阶级》/431
苏东社会主义制度并未体现其优越性/433
三十、律师兴则国家兴
律师是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的标志/435
律师应该是“人权卫士”/437
律师与医生/438
吉尔顿的一段名言/440
律师的职业病/442
“保民官”应该由律师来做/444
法律人的守与变/445
律师应当参与政治/447
律师应当多一点哲人气质/448
律师的舞台在法庭上/449
为弱者辩护是律师最可贵的地方/449
发扬“思之精神”/450
三十一、我与经济学界的交往
商法既需要懂法律,也需要懂经济/452
我最早接触的是董辅礽/453
兼职副主任的待遇/453
和董辅礽一道做改制/454
为董辅礽一叹/455
董辅礽经济学奖/456
在北戴河认识吴敬琏/457
发起法学和经济学的联姻/458
法治与市场经济的对话/459
市场经济和法律都不是万能的/460
经济学内与经济学外/461
我看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异与同/464
三十二、我的法治观
法治的三个层面/465
宪政的核心是民主和自由/466
中国法治的四个阶段/467
中国法治建设的四条主线/473
三十三、我所能做的是呐喊
我比较喜欢对公共事件发表意见/476
民法与宪法:谁先谁后/476
将私有财产权绝对化是对《物权法》的曲解/479
只向真理低头/481
不媚权,也不讨好舆论/482
我为什么要呐喊/483
前因与后果——整理《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手记(陈夏红)/485
摘要
    九天九夜到苏联
         1951年8月13日,我们第一批留苏学生离京,前往苏联。这一走,就是九天九夜。大体的路线是从北京到满洲里,再穿越西伯利亚,最后抵达苏联首都莫斯科。
         我记得光从北京到满洲里,就花了两天两夜时间。那时候火车很慢,一路上也老有各种各样的意外,时不时停车让道。从满洲里到莫斯科,还有七天七夜的旅程。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个很新奇的旅程。穿越西伯利亚的时候,两边都是连绵不绝的林海,都是茫茫无际的西伯利亚森林,真是感觉到了苏联的辽阔。贝加尔湖那么大,我们绕着贝加尔湖走,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森林,真是大饱眼福。
         走在贝加尔湖边的时候,不禁想到西汉时期苏武牧羊的故事。苏武牧羊时的北海,就是贝加尔湖。在那么罕无人烟的地方流放二十年,需要多么坚忍不拔的毅力啊!
         蒙古族曾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民族,成吉思汗是这个民族最辉煌时期的英雄代表人物。经过历史上的变迁,后来逐渐衰落,到了近现代它分成了三大民族居住区:第一部分在俄罗斯叫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以蒙古族居民为主,首府在乌兰乌德;紧挨着贝加尔湖,我们乘火车经过这里,是—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第二部分在中国叫内蒙古自治区,应该说也是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资源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很多蒙古族居民已从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第三部分就是19世纪20年代从中国独立出去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土的三分之一是戈壁滩和大沙漠,地大,人口稀少。
         我们在路上靠什么维生呢?上面给我们每个人发了好多罐头,都是梅林牌的。梅林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个牌子,红烧肉、竹笋等,各种各样的都有,而且发了好多。这些罐头不光让我们度过了九天九夜的旅程,而且到苏联后,还吃了一段时间。
         我们在苏联待了很多天后,才慢慢习惯苏联的食品和生活。刚到苏联时,苏联人还觉得奇怪,老问这些中国学生怎么不吃苏联的饭菜。其实主要是因为语言不通,基本上没法交流,只好吃罐头。这种生活水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那个时候,的确是比较高的。
         从莫斯科到喀山
         1951年8月21日,我们抵达向往多日的苏联首都莫斯科。苏联毕竟是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心。我们到了莫斯科,心情非常激动。抵达当天,中国驻苏联大使张闻天即举行洗尘晚宴迎接我们的到来。
         我们一行三百多人,到苏联后就被分散开了。其中,法律、航空、化工三个专业的学生都被安排在喀山,分别进人喀山大学法律系、喀山航空学院和喀山化工学院。
         就这样,我被分配到喀山大学法律系。喀山位于莫斯科东部大约1300公里的地方。在当时的苏联来说,喀山属于一个比较小的城市。喀山在俄语里叫KasaHb,但“喀山”本身是来自鞑靼语。在鞑靼语中,“喀山”一词意思是“大锅”,因其形状似一口铁锅而得名,喀山市四周环山,其名即来源于此。喀山城始建于1005年前后,2005年的时候曾搞过建城千年庆典。今天的喀山,是鞑靼自治共和国的首府所在地,属于伏尔加河中游地区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
         鞑靼自治共和国的居民,以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塔塔尔族为主。鞑靼人原来定居在现在乌克兰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是13世纪时蒙古人侵欧洲之后留下的后裔。当年成吉思汗的后裔在克里米亚建立了汗国,信奉伊斯兰教,其间经过了几百年迁徙流转,基本上接近欧洲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军队从1941年开始试图占领克里米亚半岛,与苏联军队展开了拉锯战。斯大林以许多克里米亚半岛的鞑靼人与德国合作为由,把全部鞑靼居民强逼流放到中亚一带,其中大约46%被流放的人死于饥饿或疾病。“二战”胜利后,流放到喀山的大部分鞑靼人定居下来,成立鞑靼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并加入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
         分到喀山有点不情愿
         我们去苏联那时候,喀山的整体实力,在全苏联可能排在第七八位,甚至更靠后一点。因此到了苏联之后,我们被分到喀山的同学,都有点心不甘、情不愿。
         像我们学法律的在喀山大学法律系,这是列宁学习过的地方,好赖还说得过去。喀山航空学院毕竟也还是在喀山市里,但像喀山化工学院,就在喀山的远郊区了。对于我们中国留学生来说,千里迢迢到苏联来,结果却被分派到了喀山这样偏远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也没人照顾,大家有好长一段时间都有情绪。
         在有中国留学生的这三个学院里,喀山航空学院的学生数量最多,技术水平应该也是算很不错的。中国留学生不光学航空,也学火箭制造之类,后来在七机部的很多人,都是那时候我们在喀山时的同学,后来也跟我们一样,转到了莫斯科航空学院后毕业。
         喀山化工学院也很不错。我们第一批的留苏学生里面,有一个叫彭仕禄的同学,他是彭湃烈士的儿子。彭仕禄4岁时,彭湃烈士就被敌人杀害,从小颠沛流离,不断改名换姓,以防敌人斩草除根,在组织的抚养下长大成人,1951年被派往苏联留学。彭仕禄到喀山化工学院后学习化工,毕业后又开始学习核工业。彭仕禄学成回国后,成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198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后来还担任过核工业部副部长,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但无论怎么说,喀山化工学院肯定比不上莫斯科化工学院,喀山航空学院跟莫斯科航空学院比可能也还有点差距吧。
         喀山大学
         在苏联,喀山大学也算是最古老的大学之一。1804年11月5日,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签署了成立喀山大学的批文。据说,喀山大学是俄国继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之后成立的第三所大学,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喀山大学法律系的师资力量当然不如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大学那么强,但毕竟也是一所较老的大学。喀山大学的综合学术实力很强,在数学、化学、医学、语言学、地质学、地理植物学等学科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先后有50多名教授被选为俄罗斯(苏联)科学院院士。建校近200年来,喀山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各个专业内的精英,除了列宁、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人文领域还有有名作曲家巴基列夫、画家雅克比、历史学家涅奇济纳等人;而在理工科中,各个领域的精英就更多了,如天文学家、数学家别列沃什科夫院士、数学家拉甫连季耶夫、物理学家兼医生巴林、生物学家兼医生巴耶夫等。喀山大学培养出来的有名的科学家,还有创立非欧几里德几何学的洛巴列夫斯基、发现化学元素钌的克劳斯、有机合成结构理论的创始人布特列罗夫、电子磁共振的发明人扎沃伊斯基、声学磁共振的发明人阿尔特舒勒,等等。
         喀山大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座颇具规模的大学城,1996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将喀山大学纳为俄罗斯联邦珍贵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俄罗斯中央政府也于2001年将喀山大学纳入俄联邦发展计划。
         喀山大学与中国的交流历史也比较长。早在19世纪上半叶,喀山大学就已经成为欧洲优选的东方学研究中心,1837年时,即成立了俄罗斯第一个汉语教研室。2007年3月28日,在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还专程访问喀山大学。我看新闻报道,还专门看了列宁读书时期留下的手稿和物品,甚至还专门坐了一下法律系第七教室列宁曾经坐过的位子。在访问喀山大学一个月后,国家汉语办与喀山大学合建“孔子学院”的协议正式签字生效。
         列宁与喀山大学法律系
         但不管怎么说,喀山不能和莫斯科比,喀山大学也和莫斯科大学有天壤之别。我想,这也说明当时中国留学生在苏联的地位并不是很高的。当然,苏联将我们安排在喀山大学,人家也是有理由的,比如说列宁就在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过,高尔基也在喀山度过一段时间。但无论怎么说,喀山终究不像莫斯科、列宁格勒这些大城市,苏联方面不大想将中国留学生都集中在大城市里。
         我们到了喀山大学,列宁在法律系第七教室曾经坐过的座位都还留着,只是燃气灯改成了电灯。列宁曾在这学习过,这成了学校引以自豪的资本。其实我们都知道,列宁当年在喀山大学是被开除掉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1887年9月,当时名为“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的列宁进入了喀山大学法律系,他的学生证是第197号。他进入喀山大学的历程一波三折,此前的3月13日,他的哥哥萨沙和姐姐安娜由于参加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捕,5月20日他的哥哥被判处绞刑时,列宁正在参加中学毕业的考试。受他哥哥谋刺沙皇的牵连,列宁所在的中学在究竟是否向这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授予金质奖章时颇有点犹豫,而能否获得金质奖章并得到相关鉴定书,对于能否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又有重要影响。还好,列宁所在中学的校长最终抵住了各种指责,授予列宁金质奖章,并写下了好评如潮的鉴定书:“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非常有天赋,一贯勤奋,品格端正。乌里扬诺夫在各年级都是出类拔萃的学生。作为在学习成绩、发展水平和操行方面最最合格的学生,他在毕业时获得了金质奖章。不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未发现他有过对学校领导和老师给予不佳评价的言行。”凭借这封鉴定书,列宁顺利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
         列宁在进入喀山大学后,除了勤奋学习外,还积极投入到学生运动中。他置学校的警告于不顾,加入了萨马拉一辛比尔斯克同乡会。当时,俄国的民意党人被镇压,社会民主党尚未诞生,整个社会死气沉沉,四处弥漫着沙俄专制的空气,只有大学生群体依然站在反抗专制统治的第一线。沙俄政府为了防患于未然,下令解散大学中所有的学生组织,并设立学监试图监视和控制学生,开除学生中反专制斗争的积极分子。列宁参加了萨马拉一辛比尔斯克同乡会后,大量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进步作品,在知识和理论中开始了革命的准备。
         1887年11月开始,各个大学都掀起了反对沙皇政府、抵制学校学监的运动。列宁代表喀山大学的学生,向校方提出了学生的要求,要求撤销学校的学监。喀山大学的当局当然非常恼火,下令将参加集会的大学生全部开除,并将列宁等39人逮捕。列宁被捕后,和警察局长曾经有过这样的对话:警察局长告诉他,“小伙子,你干嘛要造反呢?要知道,你面前可是一堵墙啊”。列宁回答,“的确是一堵墙,只是这墙已经腐朽了,一推就倒”。12月5日,列宁最终被喀山大学开除,在他母亲的请求下,他被流放到了距离喀山市40俄里的喀山省拉伊舍沃县科库什基诺村。
         虽然流放到了这样偏僻的地方,列宁还是自修了法律系一至二年级的全部课程,为将来重返喀山大学法律系继续学业做准备。
         列宁回到喀山大学法律系的愿望,最终没有能够实现。1888年5月9日,列宁向当局提出有关申请被拒绝,请求去国外恢复健康和继续学习的要求亦遭拒绝。这年9月,列宁被获准回到了喀山市。一边苦读自学,一边加入当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当时的喀山民粹主义盛行,马克思主义还是比较边缘的。1889年5月,列宁全家移居萨马拉,后来在萨马拉大学修完了法律系的课程,开始一边做律师,一边搞革命。
         当然后来列宁干革命干出名堂后,喀山大学就开始以列宁曾经学一习过自豪了。不光保留了列宁当年在法律系第七教室的座位,还在喀山大学主楼前树立了列宁塑像。可以想见,我们能去这所大学是很光荣的,人们都说,那是和列宁前后同学。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