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源远流长的中华孝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孝文化

  • 字数: 8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06-01
  • 商品条码: 97878068497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18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和适当考虑教师的需要,编者确定了通俗与学术相结合、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文字与配图相结合的编写原则。《源远流长的中华孝文化》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通俗讲座形式与当代典型实例为主;下篇则以具有一定学术性的文章为主,阐述孝道的内涵及意义。为了让广大学生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书后附录中,选录了古代先哲关于孝道的启蒙读物《孝经》、《弟子规》等优秀篇章语录的译文、解读和点评,只要用心阅读,辅以教师家长的帮助,相信中小学的同学们是会读懂和理解的。
目录
源远流长的中华孝文化
一、孝之源泉在亲情
二、中华美德重孝行
三、美德必寓孝之心
四、行孝在心需修养
五、家重孝悌万事兴
六、孝道必定泛爱众
七、行孝还需讲礼貌
八、孝敬父母知感恩
九、多行孝道知有责
十、尊老敬老心要诚
十一、人生百行孝为先
十二、孝者志远知荣亲
十三、重行孝者非愚钝
十四、敬老倡行筑和谐
十五、普世共传孝文化
践行孝文化
  一、践行孝道,展示莘莘学子之心——谈谈什么是孝道
  二、中华美德孝文化——谈谈怎样行孝道
附录  中国古代孝文化典籍选读
  一、传统孝文化启蒙读物:《孝经》
  二、《弟子规》选读
摘要
    2003年12月,中国老年学会在山东济南举办了一次“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国际论坛”。这次大会向全国发出了倡议书,倡议书一共有八条,其中第四条专门对全国青少年提出要求:“加大对青少年孝道教育力度,让青少年从小懂得: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养成孝敬老人的良好习惯。”
         现在有许多青少年对传统孝文化知之甚少,怎样去行孝道就更不清楚了。2004年大连市在城乡8所中小学校进行过一次关于孝亲敬老方面的问卷调查,小学有1/3、中学近1/3的人不知什么是孝道和怎样去讲孝道;有3%的人甚至认为学雷锋、做好事就是讲孝道。这说明大家对我国优秀的传统孝文化了解不多。
         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孝敬父母呢?中国人说的孝敬是:孝之行,敬为心。孝敬的关键是我们心中对父母的敬意,民间有“论心不论绩”的说法,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孝敬,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对老人关爱的行为;二是发自内心对老人的敬重。这个敬重,源于与父母亲情的血缘关系,子女对父母由情生爱,由爱生敬是很自然的事情。在《礼记·大学》中记载曾子的学生单居离的提问:“‘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爱而敬。”’学生问曾子侍奉父母有什么原则要求吗?曾子回答:有爱才能对父母产生敬意。接着曾子还把孝分为三个层次:“大孝尊亲,其下不辱,其下能养。”尊敬父母是大孝,在它之下是不给父母带来耻辱,再下大力度优惠要求是能赡养父母。所以从古流传至今的“论心不论绩”的说法,就是说孝敬老人要时时刻刻把老人牵挂在心上,用心去体察父母的健康与情绪,实实在在地为父母做些事情。不论绩,就是不讲形式,不做表面文章,不以贫富作为衡量孝道的尺度。如有人在父母活着的时候不去尽孝,等老人死了却大办丧事,这对老人又有什么用呢!表面上好像很孝敬,实际是做样子给别人看。这种假孝真虚伪的行为只会落得众人背后的耻笑。以上所说的就是孝敬老人的总的含意。那么孝敬父母有什么具体要求呢?当今,剔除了封建糟粕的新孝道观只有三条六个字,这就是养亲、尊亲、悦亲。现在,就分别说说这三条六个字:
         第一,养亲。就是赡养双亲,这是孝敬老人的大力度优惠要求。为什么说它是大力度优惠要求呢?孔子的大弟子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孝时,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说:现在人们说到孝,就是能赡养父母;就是狗和马也能得到人的喂养啊。对父母不从内心去孝敬,又怎么去区分呢?所以,父母含辛茹苦把儿女抚养成人,总不能只供养他们吃饭穿衣就行了吧!
         我们做子女的永远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怀有感恩、报恩的心情是人之常情,也是每一个人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如果一个人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只想靠别人施恩于己,那么发展下去会成为一个情感冷漠,特别自私的人,这样的人是很难在社会立足的,更别说去创造一番事业了。
         那么,应该怎样去养亲呢?我们现在年龄还小,正在读书,谈不上赡养父母。但是,接近可以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开始,去实现感恩的心愿。如除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之外,还要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在农村的同学还要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农家活,以减轻父母的劳累。在感恩父母、回报二老的问题上,我们要有一个紧迫感,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到父母渐渐生出白发,一天天变老,我们应当早一些,多一些尽一尽做子女的孝心,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随着感恩之心的日积月累,爱的苗芽会在同学们的心中逐日增长,美好的心灵和道德观念也会逐步升华。要知道做一个会感恩的人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第二,尊亲。就是尊敬父母。要从内心里敬爱父母,在言行上尊重父母。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懂礼貌待人,他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在《诗经·■风·相鼠》篇章里把不讲礼仪的人说得更严重:“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是看的意思;仪,是人知礼仪。这是说看那老鼠还有一张皮,人怎么能没有礼仪呢?人如果没有礼仪,不去死还干什么呢?这话虽然说得十分尖刻,可是人若没有礼仪,的确像不要脸皮一样。可见古代对不讲礼仪的人是深恶痛绝的。
         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列在“爱国守法”之后。《大连市市民公约》的第一条就是“要礼貌待人……”都说明讲礼貌是遵守道德规范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尊敬父母不但要从内心敬重老人,并且也要用礼貌表露出来。要注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出门和回家向父母打声招呼,吃饭要等父母坐下后一起吃,有好吃的先让老人尝,同父母长辈说话态度和蔼,父母下班回家送上一杯茶,等等。在家尊敬父母,在外尊敬老人,如上车、购物礼让老人在先,乘车为老人让座等等。我们讲尊敬父母,并不是封建制度的等级压迫,今天的父母与子女接近是平等的、民主的。即便是封建社会,孝敬父母也不是让子女盲目服从,逆来顺受。孔子曾对曾子说:“父有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争,是诤的通假字,规劝之意。“就是说做父亲的有一个能敢直言规劝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所以,当父亲做出不义之事,就应直言规劝,盲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能称得上孝呢?”有一次曾子遭到父亲的棍棒殴打并没有躲避,孔子知道后对曾子说:“汝不闻昔者舜为人子乎?小则待,大杖则逃……今汝委身以待暴怒拱立不去,汝非王者之民邪,其罪何如?”这是说:“你没听说以前大圣虞舜为人子的时候吗?当他父亲用竹鞭打他就等着挨,用棍棒打他就快些逃。现在,你竟把身体迎着暴怒的父亲的棍棒而不快逃,难道你不是国王的臣民吗?这对你的父亲会带来什么样的罪过啊!”所以,我们对父母做错的事应当直言规劝,这也是对父母的另一种爱护与尊敬。
         第三,悦亲。就是取悦于父母,让父母高兴。现在讲孝敬父母,一是物质上的赡养,二是精神上的赡养。物质上满足老人吃、穿、住、用的需要,比较容易做到。精神上的赡养,要满足老人的心理与精神上的需求,不让他们感到孤独、寂寞、自卑、悲观就比较难。精神赡养要比物质赡养更重要,因为心理与精神上的痛苦会对老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损伤。那么,我们现在怎样才能让父母开心呢?首先,就是要好好学习,上课、复习、做作业等都不让父母操心;其次,就是遵守学校纪律、遵守社会公德,不做损害集体利益或公共设施的事,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不让父母悬心。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