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金志国管理日志

金志国管理日志

  • 字数: 20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张翼
  • 出版日期: 201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86227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金志国管理日志》: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者而言,相比舶来的经验,本土企业家的管理经验更具指导意义。中国有名企业家管理日志系列致力于总结本土企业家的管理经验并进行提炼、传播,极具借鉴和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金志国管理日志》用“日志”的形式,从价值观、企业文化、战略转型、靠前化等不同角度,对中国商业优选者代表金志国的精彩思想进行解读,并做了翔实的背景分析,同时配有实战性的行动指南,相信对众多读者和企业家都是难得的借鉴和启迪。 
作者简介
张翼:山西夏县人,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清华经管EMBA奖学金媒体班成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信出版社、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签约作家,曾为《中国经营报》首席记者,现为搜狐财经品牌外联主编。著有《微波炉战争——美的对撼格兰仕》、《俞敏洪管理日志》、《保证差异》等书。 
目录
一月 成为最受尊敬的企业
1月1日  企业做大是责任的做大
1月2日  伟大企业的“三维商道”乐途
1月3日  共盈、共赢、共荣
1月4日  新商道
1月5日  经营之道的真善美
1月8日  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双循环
1月9日  如何量化“和谐”
1月10日  创造让世界尊重的中国品牌
1月11日  青啤的商道:信用和责任
1月12日  还大自然以纯净
1月15日  微观运营“两宗最”
1月16日 “明道”与“守道”
1月17日  食品安全大于天
1月18日  无信不立,商誉为王
1月19日  造福社会,也是造福企业
1月22日 “好心有好报”的朴素环境观
1月23日 “碳财富”的思维与作为
1月24日  做企业的“三重底线”
1月25日  赢得尊敬的理由
1月26日  主动式的战略性责任
1月29日  推动商业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
1月30日  富了,还要贵起来

二月  重构企业文化
2月1日  文化是根脉
2月2日  激情的文化主张
2月3日  百年青啤的文化精髓
2月4日  从“狗”到“狼”的蜕变
2月5日  企业文化与商业环境
2月8日  企业文化,大道无形
2月9日  用“小环境”优化“大环境”
2月10日  提升竞争力的“文化力” / 032
2月11日  播什么种子结什么果 / 033
2月12日  不能割裂的“手心”与“手背” / 033
2月15日  莫让文化成负债 / 034
2月16日  企业文化“三段论” / 035
2月17日 “度”文化:精细与准确 / 036
2月18日  质量文化的“一把手”角色 / 037
2月19日  再说核心竞争资源 / 038
2月22日  两种文化,和而不同 / 039
2月23日  产销协调  文化融合 / 040
2月24日  从“裁判”到“教练” / 041
2月25日  愿景——把无数个“脑袋”凝聚成一个 / 042
2月26日  由综合诊断得出的结论 / 043

三月  品牌保鲜
3月1日  品牌,让中国制造微笑起来 / 046
3月2日  相信品牌的力量 / 047
3月3日  品牌要塑造个性 / 048
3月4日  品牌要保鲜 / 049
3月5日  品牌“保鲜”考验运作能力 / 050
3月8日  品牌要打“组合拳” / 051
3月9日  看有形,重无形 / 052
3月10日 “品牌力”是赚钱的能力 / 053
3月11日  品牌营销区隔“同质化” / 053
3月12日  避开品牌建设的误区 / 054
3月15日  品牌资产不可透支 / 055
3月16日  模仿别人,永远找不到自己 / 056
3月17日  顾客认知品牌的三部曲 / 057
3月18日  品牌张力如何产生 / 058
3月19日  品牌的四个度 / 059
3月22日  品牌传情的增值游戏 / 060
3月23日  有情感价值的故事 / 061
3月24日  品牌人格化 / 062
3月25日  以品牌为营销驱动力 / 063
3月26日  战略型企业家要有品牌素养 / 063
3月29日  企业家品牌≠企业品牌 / 064
3月30日  品牌让你摆脱价格战 / 065

四月  国际化
4月1日  国际化,必由路 / 068
4月2日  品牌与资本的国际化 / 069
4月3日  国际化不同于全球化 / 069
4月4日  市场无国界,品牌有归属 / 070
4月5日  国际化,不是赶“远集” / 071
4月8日  国际化还是被国际化 / 073
4月9日  与资本合作,必须看得长远 / 073
4月10日  整合国际资源,把对手变成伙伴 / 074
4月11日  与狼共舞,必须把自己变成“狼” / 075
4月12日  为什么不能请“外援” / 076
4月15日  联合联盟,借船出海 / 077
4月16日  青啤百年宣言 / 078
4月17日  与国际准则接轨 / 079
4月18日  国际化,两步走 / 079
4月19日  在全球实现资源配置 / 080
4月22日 “换手”论 / 081
4月23日  选择试水区 / 082
4月24日 “好看味的鱼” / 083
4月25日  国际化,抡“大刀” / 084
4月26日  奥运营销的“三个度” / 085
4月29日  营销奥运,让中国品牌闪亮世界 / 086
4月30日  把国际化的目标抬高 / 087

五月  市场制胜
5月1日  唯独市场不能放弃 / 090
5月2日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深度分销 / 090
5月3日  学会议变,尊重个性 / 091
5月4日  摊煎饼与蒸馒头 / 092
5月5日  从“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 / 093
5月8日  营销模式:思想力决定生产力 / 094
5月9日  既要“三位”,更要“一体” / 096
5月10日  应变是智慧更是基本功 / 097
5月11日  产销分离,打造“小环境” / 098
5月12日  手拉手,共成长 / 099
5月15日  营销的效率在于创造了多少消费者 / 100
5月16日  贴着地皮跑 / 101
5月17日  做差异化的领跑者 / 102
5月18日  在市场一线发现需求 / 102
5月19日  营销价值链协同 / 103
5月22日  眼睛向下,精耕细作 / 105
5月23日  感官营销的力量 / 106
5月24日  与消费者互动的奥运营销 / 107
5月25日  情景消费,让品牌更有附加值 / 108
5月26日  营销系统的流程再造 / 109
5月29日  化掌为拳,提升竞争力 / 110
5月30日 “大系统、小尖刀” / 111

六月 学习型组织的升级路径
6月1日  相互学习,天天进步 / 114
6月2日  南学珠江,北学燕京 / 115
6月3日  与高手过招很过瘾 / 116
6月4日  向“狼”学习 / 116
6月5日  学百威,赶朝日 / 117
6月8日  从朝日反观不足 / 118
6月9日  两种能力的平衡 / 119
6月10日  领导者推荐的八种能力 / 120
6月11日  AB公司的“影子”总裁 / 121
6月12日  英博并购AB  叹为观止 / 122
6月15日  鹰的重生 / 123
6月16日  让鲇鱼进来 / 124
6月17日  标杆管理,“T”形交流模式 / 125
6月18日 “都做了,但都没有做细” / 126
6月19日  自我变革,螺旋提升 / 127
6月22日  时刻保持“新鲜度” / 128
6月23日  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 129
6月24日 “现代公司管理的一场革命” / 130
6月25日  打败昨天的自己 / 131
6月26日 “非典”时期,非常创新 / 132
6月29日  向信息化借力 / 133
6月30日  事事反思,时时反思 / 134

七月 管控的哲学
7月1日  “外圆内方” / 138
7月2日  警惕“大企业病” / 139
7月3日  管理中的文化融合 / 139
7月4日  管理变革势在必行 / 140
7月5日  从“球道”到商道 / 141
7月8日  整合中的管理术 / 142
7月9日  “打麻将”与“打桥牌” / 143
7月10日  加法减法的辩证法 / 144
7月11日  适时调整管理架构 / 145
7月12日  消费者导向的质量观 / 146
7月15日  质量,内控之本 / 147
7月16日  保健比治病更重要 / 148
7月17日  管理好危机来临前的100天 / 149
7月18日  从“报时人”到“造钟师” / 150
7月19日  管事要靠流程 / 151
7月22日 “软件系统”防范失控 / 152
7月23日  软资源、硬实力 / 153
7月24日  管骆驼与管兔子 / 154
7月25日  管控风险,赢得主动 / 155
7月26日  金融危机考验协同性 / 156

八月  战略转型
8月1日  大名牌战略 / 158
8月2日  三大战略转型 / 159
8月3日  不要盲目比规模 / 160
8月4日  “麻袋”和“土豆” / 161
8月5日  成长的代价 / 162
8月8日  如何才能“强”? / 163
8月9日  从“做大做强”到“做强做大” / 164
8月10日  江轮入海 / 165
8月11日  整合取决于战略而不是感情 / 166
8月12日  确定目标的五原则 / 167
8月15日 “赢”与“盈” / 168
8月16日  专业化,才能做优选的企业 / 169
8月17日  战略是“表盘” / 170
8月18日  协同制胜 / 171
8月19日  1>100的结构调整不等式 / 172
8月22日  能支配的资源就是你的资源 / 173
8月23日  百年归零 / 174
8月24日  不求一英寸宽,只求一英里深 / 174
8月25日 一体化运营 / 175
8月26日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和规则 / 176
8月29日  基业长青的七层系统力 / 177

九月  不得不说的资本故事
9月1日  学会“两条腿”走路 / 180
9月2日  资本市场的“水”,很解渴也很深 / 181
9月3日  “公海”里的“大鲨鱼” / 182
9月4日  相信市场规则的力量 / 182
9月5日  上市监管保护了青啤 / 184
9月8日  资本对接意在知识对接 / 185
9月9日  化解股权设计的结构性风险 / 185
9月10日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 186
9月11日  战略型组织与反应型组织 / 187
9月12日  资本的“活化剂” / 188
9月15日  与狼共舞,积累“狼性” / 189
9月16日  资本合作基于清晰的目标 / 190
9月17日  不只是一个产权博弈的问题 / 190
9月18日  我就像个“守门员” / 191
9月19日  英博青啤? / 192
9月22日  四张“底牌” / 193
9月23日  青啤如何转危为安? / 194
9月24日  三从原则 / 195
9月25日  投资者信心何来 / 196
9月26日  董事会的“五大利器” / 197

十月  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
10月1日  让员工快乐 / 200
10月2日  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 / 200
10月3日  激发人性最闪光的东西 / 201
10月4日  能者上  庸者下 / 202
10月5日  把人才当资本 / 203
10月8日  有多大本事做多大事儿 / 204
10月9日  人才的均衡配置 / 205
10月10日  言行一致是道德底线 / 206
10月11日  依照市场规律配置人才 / 207
10月12日  事业经理人 / 208
10月15日  成为“事业型经理人”的三个步骤 / 208
10月16日  留住人才靠机制和文化 / 209
10月17日  变革中的自我管理 / 210
10月18日  内部流动也是一种自我转型 / 211
10月19日 “谁有能力谁留下” / 212
10月22日  高适应性团队的五种力量 / 213
10月23日  团队成功的两个条件 / 214
10月24日  完美团队的定义 / 215
10月25日  找到优选的“公分母” / 216
10月26日  学会“管理”上司 / 217
10月29日 “正脸”与“后脑勺” / 218
10月30日  用人所长,尊重人性 / 218

十一月 价值观的再定义
11月1日  颠覆“股东利益优选化” / 222
11月2日  奉行“客户价值优选化” / 223
11月3日  财务报表的商业逻辑 / 224
11月4日  品牌的四个维度 / 225
11月5日  消费者是“佛” / 226
11月8日  钞票就是“选票” / 227
11月9日  不道德的企业,不可恕 / 227
11月10日  使命必须聚焦 / 228
11月11日 “酿”字是用良心做的 / 229
11月12日  诚信=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 / 230
11月15日  中国的企业应该尊重什么? / 231
11月16日  用未来思考今天,用今天创造未来 / 232
11月17日  把超越我们的对手当朋友 / 233
11月18日 “链条”协同性的竞争优势 / 234
11月19日 “碳资产”还是“碳负债” / 235
11月22日  超越利润的商业之美 / 236
11月23日  价值链的共赢共荣 / 237
11月24日  理念导引行为 / 238
11月25日  运营的体系优势 / 239
11月26日  产业链进化为价值链 / 240

十二月  企业家是如何炼成的
12月1日  企业家不能被神化 / 244
12月2日  把简单的事情做到很好 / 245
12月3日  从未做过副职 / 245
12月4日  该放时决不插手,该管时决不让步 / 246
12月5日  踩油门与踩刹车 / 247
12月8日  “权”是客观赋予,“威”是主观创造 / 248
12月9日  为自己设置一种制衡机制 / 249
12月10日  构建有约束力的治理结构 / 250
12月11日 “做传经布道的牧师” / 251
12月12日  企业“政治化”很可怕 / 252
12月15日  管理者的情商与韧商 / 253
12月16日  称职的企业家 / 254
12月17日  上不与下争利,下不与上争名 / 255
12月18日  才华和潜能不等于成就和绩效 / 256
12月19日  75%的领导者下台不是由于业绩不好 / 257
12月22日  很好领导力依赖“内生” / 257
12月23日  从创业家到战略家 / 258
12月24日  打造战略型经营管理团队 / 259
12月25日  三个敏感关系的把握 / 260
12月26日  在一个平台上干事创业 / 261 
摘要
    一月成为很受尊敬的企业

    1月1日 企业做大是责任的做大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是在做大和做强两个维度上拓展。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露出水面的“冰山”是生产规模、市场规模在扩大,实际上是责任在扩大,责任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做强的是境界,有多高的境界,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摘自2010年10月金志国在稻盛和夫论坛上的发言

    背景分析
    在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靠前轮竞争中,中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创造了发展奇迹。但是,中国企业的平均生命却只有三到五年,众多中国企业中具有百年历史、能够基业长青的企业少之又少,在快速成长起来的企业中也难见真正的世界500强。这些现象引发我们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靠的是什么、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解决了这些问题,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突破成长瓶颈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为什么中国企业平均的寿命是三到五年?为什么中国企业在成长当中都会不断遭遇成长的压力和瓶颈又难以突破?为什么中国品牌做大的时候,往往就是走向死亡的时候?这一切的为什么,让青岛啤酒公司(以下简称青啤)反思,难道仅仅是在经营之“术”上有问题吗?通过研究金志国和他率领的青啤团队,我们发现,如果没有很好的经营之“道”来支撑,就看不见企业成长的空间,也找不到成长的方法。
    在责任维度上,生存阶段,企业能够做到利己不损人;成长阶段,企业就要利己利人,不但考虑到利己,还要利人。当企业走向成熟的时候,就要先利人后利己。想办法让我们所有供应链上的伙伴都能够成长,都能够赚钱,企业再去赚钱、成长。
    这是一种境界,从一个个人的价值观,到一个团队的价值观,再到一个组织的价值观,甚至到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是逐步升级的。但是如果企业家在创建企业的时候,不创造这样一个空间去追求,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企业永远到不了永续、健康那一步。责任也是如此,企业做大的过程,不是资本的放大,接近是责任的放大。

    行动指南
    企业做大,是责任的做大。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合作伙伴的责任、对整个社会的责任,这是推动企业持续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1月2日 伟大企业的“三维商道”乐途
    企业,同样也经过这样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在这个三维立体空间里,理念境界是高度,责任胸怀是宽度,而能力是强度。高度和宽度这两个维度,决定了你的心性,就是要修心。强度这个维度,是提高我们的能力,就要修身。如果把国学和商道结合起来,我认为企业家在打造商业帝国的时候,要经过修心和修身这样一个艰苦的过程,才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
    ——摘自2010年10月金志国在稻盛和夫论坛上的发言

    背景分析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忽视社会资本、自然资本对企业成长的贡献,仅仅追求所谓的股东利益、股东价值优选化,追求对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的回报,而忽略了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的贡献,甚至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自己的短期利益。这一现代社会企业界常有的通病,必须。
    在金志国的“三维商道”模型中,我们发现:
    横向责任扩张和纵向境界提升分为四个过程。伴随企业的成长过程,企业家也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从一个利己不损人的个体户到很终“修炼”成“商佛”。当然,过程中要经历艰苦磨炼乃至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在生存阶段,做事情是要对自己负责,但同时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即要把握“利己不损人”的原则,这种境界叫做自爱。在成长阶段,做事情要靠团队,大家像兄弟姐妹一样亲爱,依靠团队的力量共同推动事业前进,这时要把握的原则是“利己利人”。也就是说在利己的同时,还要想到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回报。在成熟阶段,责任扩张到对整个公司、对全体员工的负责,境界提升到友爱,此时的原则是“利人利己”,即先支持和鼓励别人成功,再来换取自己的成功。在成功阶段,需将境界提升到大爱,责任也就相应扩张到社会责任,这时做事的原则是“利人”,释放大爱而不求回报,此时的企业家也由原来的商业企业家提升为社会企业家或者说是“商佛”,成为商业文明和信仰的化身。

    行动指南
    “成长之痛”是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只要在“三维商道”的立体空间里修心、修身,就一定能够突破成长瓶颈,提高心性、拓展经营、实现商业理想。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