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断裂中的神圣重构《春秋》的神话隐喻

断裂中的神圣重构《春秋》的神话隐喻

  • 字数: 28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 作者: 谭佳
  • 出版日期: 201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910035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4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尽管本书一定是有些冒险、稚嫩和不足的,但它毕竟是作者自己认真反思和推进研究的第一次尝试。
    本书通过反思研究史、在“神话历史”的新视域下阐释《春秋》的途径来思考本土文明的渊源与特点。
作者简介
    潭佳,女,1978年12月出生,先后获得文学学士、哲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和文艺学研究,先后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外国文学研究》、《文艺争鸣》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余篇,参加多项重量和省级课题项目研究。出版专著《叙事的神话:晚明叙事的现代性话语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目录
引言
绪论  从“神话历史”视角看《春秋》
第一节  《春秋》的独特意义
第二节  重新进入中围“历史”与“神话”
第一章  《春秋》和“春秋学”反思
第一节  《春秋》特征与“春秋学”焦点
第二节  本书立场与研究起点
第二章  《春秋》的发生与结构新探
第一节  从神话到历史?
    ——对历史叙事起源理论的批判性思考
第二节  《春秋》神圣缘起与记事前提
第三节  《春秋》表层结构与记事诉求
第四节  《春秋》深层结构与记事功能
第三章  《春秋》的神话模式:“春秋大义”新探
第一节  篇名之“义”:“春秋”的确立与神话时间观
第二节  篇目之“义”:“十二公”的神话编码与影响
第三节  开篇之“义”:“元年春王正月”的创世神话隐喻
第四节  结尾之“义”:“西狩获麟”的神话渊源和象征
第五节  神话叙事模式与“春秋学”发展
结论  《春秋》的政治神话想象
余论从“义”的文化渊源旁证《春秋》巫史性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史事记载的标志。在这条发展线索中,"史"从神职人员演变为史书、史事之意,"史"的"神圣"特性逐渐消失。不过,"从用以称史官的'史',到用以称历史记载的'史',不知要经过多少年
     代"。
     第三个阶段:晚清以来,由于受西方史学观念、研究方法及学科建制的影响,中国知识界逐渐形成现代"历史"观念。在现代学科建制中,"史"往往和"史学"并置在一起。梁启超曾认为"先秦无史学",其实他是将"史"的不同性质笼统而谈,用西方史学观念来套用上古文明所导致的偏见。这个论断从反面证明了先秦之"史"与现代之"史"的巨大差异。关于这点,可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一节。
     第四个阶段:后现代史学观下的反思阶段。所谓"历史"是事实、真相的历史,还是"讲述的历史",或是"讲述'被讲述的历史'"?即"历史"是被"叙述"还是"描述"出来的?"历史"是精英的还是平民边缘的?客观的历史书写是否可能?主观的历史书写如何认识?这些"元问题"制约和规范着各类具体研究,形成不同学术范式和知识结论。从涂尔干的社会结构论、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普遍文法"、布罗代尔的历史"长时段"到萨林斯"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观念,都无不在为同一命题作答:历史事实是性的,操纵者是躲在其后的社会"结构性叙事"。②任何历史叙事和文本编撰都受到普遍文化模式、特殊意识形态的制约。研究文本的"叙事"目的是要引起对文化本性的反思,使人能够借此洞察历史意识的深层结构,反思历史话语。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理论的文本性和虚构性,认为任何既定的历史事实都表现为一种叙事,是一种话语建构与遮蔽。研究者可以通过回溯文本更为源生的土壤中,去阐释其隐匿的意识形态和建构过程。这些对历史与叙事之关系的重新理解,打破了神话与历史之间曾经被视为牢不可
     破的屏障,二者之间不再有实质性的区分,甚至出现了Mythistory这样的合成词来表达这种观点。……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