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蔚蓝色的告别

蔚蓝色的告别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卢然
  • 出版日期: 201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0635480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3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十年了,终于有一部作品可与韩寒的《三重门》比肩,甚至在文学上实现了甘种超越。
——白烨
内容简介
本书稿体裁为长篇小说,约十五万字。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贯很好却遭遇高考失利的女孩儿蒋文渊,与学哥老米结伴去L城旅行,在列车上结识了暑期回国的留学生女孩儿Ivy,三人在L城遇见了老米的朋友罗伊。罗伊酷爱摄影并开着一家名叫“蔚蓝海岸”的酒吧;不为人知的是,他还是前摇滚乐队“蔚蓝海岸”的主唱,其命名,竟与蒋文渊试图寻找的人生答案不谋而合…… 旅途中,蒋文渊对高考的惨淡结局耿耿于怀,同时不能忘怀给予她无限理解和精神支持的亲密好友千叶。她回忆了高中三年的生活以及与千叶的交往,企图以过去为原点,理清头绪,走出自我纠缠的庞大迷宫;Ivy父母离异,自小被送出国门,父亲早逝,却在艰难中养成独立、阳光、自强的性格;老米服了夸夸其谈的弱点,终于鼓起勇气向中意的Ivy示爱;罗伊也走出了好友意外死去的阴影,重组乐队,让“蔚蓝海岸”的歌声重现舞台……四个人的旅行,实为一次直面过往伤痛、寻找人生出口的心路历程。困境虽不同,每个人都渴望冲破黑暗,走出迷雾重重的迷宫,到达象征理性与光明的蔚蓝海岸。 小说情景简洁,文笔明丽晓畅,哀而不伤,不落无病呻吟的俗套。文中内心独白和对话大多富于理性色彩,也不失冷嘲和幽默感;同时,文中时常谈及西方哲学甚至宗教的观点和内容,由此可见一个年轻作者涉猎之广读书之多,难得。 特请白烨为这部小说写了序——“不只是告别”。序中白烨对作品褒奖有加,说可以与韩寒的《三重门》比肩,甚至在文学性上实现了某种超越。我理解,这里有白烨对这部小说及其作者的一种盛赞,也应该说,这部小说无论从主题还是架构、情节乃至深度上都写得不错。
作者简介
卢然,女,1989年1月生,现就读于香港浸会大学政治与靠前关系学系。八岁开始读《水浒传》,小学六年级前陆续读过四大名著原本及《聊斋》、《镜花缘》与《资治通鉴》白话版,对历史亦有浓厚兴趣;11岁参加新浪网举办的“首届中学生性情作文大赛”,以《关于名字》一篇获二等奖,之后受钱钟锺书的《围城》启发开始创作有讽喻风格的小说《远行》(未完稿);十四岁广泛阅读从塞万提斯到昆德拉的西方近现代作品,并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夜之歌调》;十五岁中考,升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十六岁参加 “中华杯” 第七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以《选择》(初赛)和《我眼中的中国农民》(复赛)获得一等奖;十七岁首部长篇小说《今晚我们跳舞》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在博客中国网站创立专栏。自称宅腐双全、杂学家兼考据癖、集工作狂和懒人于一身的人格分裂症患者。
目录
不只是告别——序卢然长篇小说《蔚蓝色的告别》
引子
一  暴风雨
二  最后的相聚与最初的告别
三  蔚蓝海岸
四  故宫的回忆
五  Run baby,run,don’t ever look back
六  白月月圆之夜
七  扑面而来的世界
八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便是一切
九  苦涩的洗礼
十  离开迷宫的列车
十一  自由的音色
后记
摘要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一样吧。

    教室之于学生,办公室之于白领,车间之于工人,讲坛之于教师,舞台之于演员……人们务必在其所属的社会单位里扮演各自的角色,谨小慎微,不得逾矩。如今的孩子怕是看课外书的自由都没有了;社会潮流把他们一股脑儿地倒进了名叫“竞争”的机器,从摇篮到坟墓,从幼儿园语言班、数学班开始。更要命的是,这劳什子才被叫做正常。生活有它的流水线,一板一眼,枯燥乏味,却不无理据。十八年来我在这样的流水线上生活,一面维持与体制的和解,一面保留健全的人性,我容易吗?任何一个这样做的人容易吗?

    高三是这种生活的顶点。

    “它没有权利。”老米曾提出异议,“生活没有权利,让我们成为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失去个性、面目模糊的自我,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形象。”

    我作出一副无奈的样子:“但我们别无选择。”

    “不,选择总是有的,只要我们付出代价。而这正是大多数人所害怕的。”

    “可是你凭什么要求别人这样牺牲呢?”

    “这——”

    “你知道人是理性动物。既然任何一种生活都要付出代价,这不过是一场代价的博弈罢了:?们在既有的选择中挑出他们眼中性价比优选或‘很值得’的生活模式,选定它,并把自身纳入它的轨道。有所选择,必然会有所放弃。毕竟,人类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老米抬起头,看着我,目光里写满诧异。我无谓地耸耸肩。

    “我一直以为你是体制的反叛者,子渊。然而你不是。”

    “不错。但你记住,我也不是体制的捍卫者。”

    这是真的。

    反叛也好,捍卫也好,并不是自我标榜的方式。我厌倦了拿这一类旗号作为噱头。生活的力量过于强大,与之相比,个人脆弱得不堪一击。鄙视体制?很好,你要有鄙视的资本,某种体制内的资本。作为高考体制内生存的一员,只有遵守规则的人,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毕竟,它是我为未来争取多种可能性有效的——或许也是很公平的——方法之一。没法子啊,我们都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起码我知道,未来的一切要靠自己。吃老本的人多没意思。

    这是之前的想法了。那时的我,当然不懂自由与公正的真正含义,只是凭借一份简单的直觉,我以为这是很接近正确的:竞争依靠实力,实力又是天分和努力的综合。现实一点的老师(实际上人人如此)会告诉你考试的技巧,例如顺应出题人的心思是如何重要。但他们都不会谈及很重要的一点?运气。

    而眼下就是命运给予我的回报。

    我居然错了吗?错在哪里?多年来的流水线生存经验告诉我,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努力一定会有回报。好啊,我遵守了你们说的规则,三年来保持着有望进入品质大学的成绩。稳定,除了稳定还是稳定。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人人都在谈论它,把它视为头等大事。我这样一颗微小的原子自不能外。稳定地学了两年稳定地复习一年稳定地考了两次模拟稳定地报了志愿并期待着一个稳定的高考成绩。填的是品质学校不错,专业中等,并未奢望超常发挥。所有人都说,只要稳定,就没有问题。

    结果是一脚踩不到底的虚空。虚空背后,再没有可以任我选择的将来。

    是承认失败的时候了。无论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代表日本在“密苏里”号上签订投降协议的重光葵外相有多不情愿,太平洋战局已经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境地。历史之于国家、偶然性事件之于个人,大概并没有什么分别。

    不必排列高中历次大考的名次了。我已心知肚明,高考果然是很差的一次。就像一出舞剧,每一次彩排都气势高昂、雄浑壮美,到正式演出的一日,领衔的女主角却在彩色的灯光里、在众目睽睽之下,因一个高难度的旋转摔断了腿。这一悲剧原本无关世人;观众们尽可嚷着退票,而跳舞的女伶,却得舔着伤口,退缩到世情冷落的墙角里去。她做了手术;生命中很重要的也很为珍视的一面从此破碎了。

    真是少有的讽刺。

    作为失败者的我,孤零零地站在十字路口中央,黑暗的大背景下,感觉自己就像那条被抛弃的狗,那个艺术生命被宣判死刑的女人,那个与我遭受同样不公正的、被弃置的陌生个体。精美的瓷器碎落一地,即将实现的梦成了被嘲笑、被扫地出门的垃圾。我不知该向何处乞求怜悯。口口声声说着“公正”和“稳定”的上帝哪里去了?它拯救不了我。当我呼唤着它,企求从过往的荣耀中寻求平衡时,它却狠狠地将我的自尊践踏在地。羞辱的痛楚使人清醒。睁开眼睛看看吧,是的,我顺服于规则,却被规则所背叛。铁的规则面前,我似乎已没有了尊严。

    我那可怜的尊严哟!只要我一息尚存,就会为它不惜一切。

    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强烈地感到世界上存在一种称之为命运的东西。一如绵绵不尽地消逝在我们身后的光阴。注定的结局,一如时光流逝,无可挽回。

    三年之前,我被一所有名的重点高中录取,开始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体制内生涯。那时我不以为我失去了自由。我遵守规则,顺理成章地付出和收获,满足于所取得的一切琐碎的成就。同时,我晓得何在体制外寻找乐趣,将个人自由与枯燥的学习达成平衡。我以为这就是生活,底线之内,天空之下,简单而透明。

    三年后的我很终发现了自己的愚蠢。没错,我缺少的不是智力,而是自知之明。命运可没有那么简单!茫茫黑暗之中,它自有神秘的触发点,绝非理性可以确知。而我却忽略了它的存在,把一切都看得理所当然。别天真啦,生活是没有理所当然这回事的。一切都有可能,前一秒真实可感的存在亦会在下一秒化为虚无,坠入死亡迷阵边缘一无所有的深渊。
    那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