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世界文明通论: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通论

世界文明通论: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通论

  • 字数: 61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 作者: 马勇
  • 出版日期: 2010-05-01
  • 商品条码: 978753345337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81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世界文明通论: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通论》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
内容简介
《世界文明通论: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通论》主要内容简介:举世并称的四大文明,为何迄今唯有中国文明连绵不绝,独存于世?从远古至清末,中国文明从中原一隅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在发展中既吸纳了周边文明的精华,以壮大自身,又扩充了中国文明的边疆。从历史看来来,中国文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何去何从?世界秩序是在文明交流中重建,还是在“文明冲突”中瓦解?
作者简介
马勇,1956年1月生,安徽濉溪人。1979年考入安徽大学历史系,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同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学术著作三十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与本课题相关成果主要有:《汉代春秋学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儒学兴衰史》《中国儒学》(第一卷)《秦汉学术,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探索》《1894—1915:梦想与困惑》《超越革命与改良》等。
汝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部委员、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1931年出生,江苏吴江人。1949年毕业子上海圣约翰大学,1956年玫读著名学者贺麟先生黑格尔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哲学所从事研究王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并兼任哲学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在国内外学术机构中曾担任的主要职务有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政治学会会长以及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东德科学院外籍院士、韩国启明大学名誉哲学博士等。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文明的起源、中断与再现
一、“我们”从哪儿来
二、“我们中国人”从哪儿来
三、一方水土:中国文明生成的地理环境
四、中国文明的空间分布
五、中国文明起源
六、文明丢失与再现

第二章 中国文明形成
一、文明萌生
二、曙光显露
三、文明中的政治因素
四、青铜时代:中国文明的“黄金岁月”

第三章 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
一、礼乐文明的发生与体系化
二、中国文明的内在精神
三、儒家文明体系的形成和早期发展
四、中国文明潜流:杨朱与墨学
五、阴阳五行:中国文明的内核
六、人文精神重建

第四章 中国文明体系化经学化
一、效率优先:政治文明的建构
二、无为而无不为:政治文明的境界
三、天下无异议:政治文明的败笔
四、意识形态经学化:政治文明中的学术纠结

第五章 文明冲突、调适与再生
一、文明冲突:域外文明与本土异端
二、中国文明佛学化
三、中国文明道学化
四、中国文明的更生
五、重构中国文明体系

第六章 中国文明再度辉煌及其局限
一、中国文明理学化
二、中国文明新形态新传统
三、中国文明“格式化”
四、文明活力的消解

第七章 全球化挑战与中国文明复兴
一、当东方遭遇西方
二、文明并不必然冲突
三、中国文明复兴
四、中国文明新曙光

第八章 中国文明的精神、贡献及其
一、“与时俱进”的内在精神
二、“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精神理念
三、儒家文明再现辉煌的可能性及其
四、中国文明“民主缘”
五、“李约瑟难题”:问题与启示
六、中国文明前景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摘要
    筏尚舍,百况其余。今之伽蓝,制过宫阙,穷奢极壮,画缋尽工,宝珠殚于缀饰,环材竭于轮奂。工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生之有时,用之无度,编户所奉,常若不充,痛切肌肤,不辞棰楚。游僧一说,矫陈祸福,剪发解衣,仍惭其少。亦有离间骨肉,事均路人,身自纳妻,谓无彼我.皆托佛法,诖误生人.里陌动有经坊,阑阗亦立精舍。化诱倍急,切于官征;所须,严于制敕。膏腴美业,倍取其多;水碾庄园,数亦非少。逃丁避罪,并集法门,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且一夫不耕,犹受其弊,浮食者众,又劫人财。臣每思惟,实所悲痛。”足见佛门香火之盛。
     武则天之后,唐朝社会信佛佞僧之风更炽,社会上下承流相化,皆废人事而奉佛事,政刑日紊,秩序日乱。尤其是到了唐德宗时因迎佛骨置禁中、诸寺以示众,倾都瞻仰,施财巨万,尊佛佞僧之风达到高潮,儒家文明自然无处措置。
     正是基于这种背景,韩愈在重建儒家道统,重振儒学精神的同时,不能不对佛教进行严厉批判和坚决排斥。他指出:“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人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莉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莉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