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十四朝文学要略(精)/刘永济集

十四朝文学要略(精)/刘永济集

  • 字数: 15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刘永济 校释
  • 出版日期: 2010-08-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7333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十四朝文学要略》原在东北大学为诸生讲授我国文学史而作讲义,编至隋代而此课由大学别聘刘君豢龙讲授,因而罢手。迨避难乐山,友人有劝将此三卷付印者。念隋代以后,既付阙如,不可仍用旧名,乃更今名。惟卷首叙论,乃为全史而设,初非专指十四朝也。付印时未及述明,恐阅者或于此有疑,故补述之如此。 
目录
前言
凡例
卷首叙论
卷一 上古至秦
一 古代茫昧难征
二 孔子删述之影响
三 诗经为后世感化文学之祖
四 春秋时诗学之盛
五 纵横家为诗教之流变
六 论著文之肇兴
七 诸子文学之影响
八 战代文学风气有三大宗主
九 楚辞为赋家之祖
十 嬴秦统一与文学

卷二 汉至隋
一 辞赋蔚蒸之因缘
二 两京赋体之流别及其作家之比较
三 赋家之旁衍
四 汉乐府三声之消长
五 两京当诗体穷变之会
六 史体之大成及马、班之同异
七 篇体变古之渐
八 建安文学之殊尚
九 魏晋之际论著文之盛况
十 六朝诗学之流变
十一 南北风谣特盛及乐声流徙之影响
附录 文体孳乳分合简表
《刘永济集》后记 
摘要
    按《荀子.正名篇》曰:“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杨惊注曰:“辞者,说事之言辞,兼异实之名,谓兼敷异实之名以成言辞,犹若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兼说异实之名以论公即位一意也。”王念孙《读荀子杂志》曰:“论当为谕字之误也。谕,明也,言兼说异实之名以明之也。”诗人之所咏歌,文家之所论列,史氏之所传述,必有事焉。故变文称事也,名虽异而实则同也。综而论之,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文理之当然也。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作者之良法也。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读者之要术也。所言同而所以言者异也,情感思想,志之属也。志托于事物而言为辞,辞寄于笔墨而见为文。情感之深微,思理之幽赜,有不能托之于事物者焉。能托之矣,其宅句位章,又有不能曲达毕见者焉。此子厚所以有作文不易之言,而东坡所以有辞达为难之语也.盖情思蕴于方寸,达之匪易;事物存于耳目,喻之不难。以难达之情思,托易喻之事物,宜若可矣。虽然,情思者,无形之至精者也;事物者,有形之至矗者也。于至虫之事物,寓至精之情思,而求其隐显无爽,内外玄同,岂非文家至难之事乎?故曰,不尽之义,文理之当然也。然而作者有不得不达之志,即有不得不言之辞;有不得不言之辞,即有不得不作之文。而明志达辞,自不得不有其法,孑L子所举足之一义,其文家之玉律乎?足之训,成也。志成于所言之事,言成于所书之文,则不尽者可尽矣。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