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明铁骑

大明铁骑

  • 字数: 28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作者: 子金山
  • 出版日期: 201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250083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2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虎贲三千指幽燕,铁骑十万逐漠北!
    中国历史中元明交接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居中指挥中原大军,尽毕生精力连续进行了九次北伐,其中八次逐蒙骑于草原,追元帝于大漠,基本摧毁了元代蒙古人赖以统治中原的战争机器,其过程之凶险曲折,令我们今人无论怎么想象都不过分。
    本书即依据现存史料详尽阐述了明军历次北伐的具体过程,从一开始的“徐州保卫战”到摧毁元朝统治中心的“元大都攻坚战”,再到凶险四伏的攻略山西、收伏甘陕、逐鹿大漠,一连串由古代冷兵器组成的战事将尽显于大家眼底。
    期待朋友们能感悟到本书的“真谛”,民族之间的血斗乃是表象,人类之间的任何争斗无不源出令人类自己唏嘘叹息的本性!
    人性,无论任何时代,都将决定人类的存亡。
作者简介
    子金山,孙铁岭笔名,取其偏旁。一般在文中自称“老孙”,是因为感觉自称“老子”不雅,也容易引起误会不是?
    自幼生长于齐鲁,棋剑双修,中半即弃,遂改耶归正,弃武从文,令有幸与蒲松龄先生为邻,享受闻后“三月不知肉味”之韶乐。
    现著文为趣,侃史为乐,曾被网友们恭维为词曲大师、对联联王、一代侃蒂!不管真假,甚为得意,喜欢听吹捧么。
    总结:好听点称——文武双全!其实是——文不成,武不就。
    已出版作品:曹操系列——《阿瞒出道》、《喋血中原》、《魏武雄风》、《东坡》、《孙子》。
    读者曾来信:“体会到了口语般率直酣畅的阅读快感,绘声绘色!让人如身临其境。”——这是生平所收到的最令人激动之评语。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牧民与农民的故事(1-6)
第二章  北伐序幕:傅友德的徐州保卫战(7-13)
第三章  北伐初战:摧枯拉朽下山东(14-18)
第四章  再战河南:“克隆”山东战事(19-24)
第五章  直击元大都:“窝心拳"终于出手(25-30)
第六章  战败思良将:顺帝终于想起了王保保(31-35)
第七章  淇逢对手:徐达与王保保的太原对决战(36-41)
第八章  回京之梦:元顺帝念念不忘大元都(42-45)
第九章  甘陕之战:攻心胜于攻城146-51)
第十章  初战庆阳:张良臣的钓鱼行动(52-54)
第十一章  常遇春主军的北伐之路(55-62)
第十二章  北伐军指东打西征上都(63-67)
第十三章  艰难的庆阳攻坚战(68-71)
第十四章  一颗将星的陨落标志着另一将星的升起(72-76)
第十五章  庆阳与凤翔:一般攻守两种结局(77-83)
第十六章  北伐尾声:苦涩的凯旋班师(84-86)
第十七章  戏中有戏的兰州保卫战(87-90)
第十八章  朱元璋左右开弓再出兵(91-94)
第十九章  沈儿峪之战中的徐达与王保保(95-100)
第二十章  帅才李文忠:不动如山,动如脱兔(101-105)
第二十一章  首征沙漠最后一战:大漠深处的丧钟(106-108)
摘要
    众所周知,中国由今上溯三千年,居于中原地带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手段的炎黄子孙便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结下了难解的“梁子”,自西周时起,天子也好,诸侯也罢,都对当时称为“戎狄”的北方入侵者格外头疼。
         也别怨恨这些放牧牛羊为生的人们,怎么对中原害起了“红眼病”?主要因为:相比黄河、长江流域来说,中国西北方塞外的气候恶劣多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说是根本不适合五谷生长,再加上种植技术落后的缘故,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基本上连刀耕火种也做不到。
         人们靠啥填饱肚皮?唯有追逐水草放牧牛羊为生,汉文字中有句成语,叫做“茹毛嗜血”,其实就是当时游牧民族的真实写照。在无边大草原上游荡生存的人们吃的主食是肉类,饮料么?除了牛、羊、马奶之外,牛血与马血也是解渴佳品。
         而那时中原的人们,已经进化发展到了堪称全球文明冠军的地步,除了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以外,还创造了多彩的精神生活,孔丘所追捧的“礼乐”等规矩就是那时发展完善起来的。
         “天堂”与“地狱”的差别能不让那些处于水深火热生活中的人们心动手痒么?于是,对“富人”的劫掠便成为了“穷人”的主要业务,张弓挥刀冲上去,劈杀一阵即满载而归,其收获自然要比等待牛羊慢慢长大、产驹、生羔、下犊迅捷多了。
         至于要冒些受伤或者丢命的风险?那是自然的,不拼命别人凭啥把劳动成果送给你?
         日久成习,游牧的人们也就没有了屠杀同类的罪恶感了,相反,一代代相传的劫掠却成了荣耀职业,杀人最利索者成了人们的偶像,劫掠收获最丰者戴上了人人羡慕的勇士桂冠。  最快速的致富之路——抢劫!  被害人必然要实行正当防卫,厮斗也就不可避免,时刻处于主动地位的强盗们自然也要熟悉并精通自己的业务,所以,北方牧民历练出的杀人功夫远远超过了南方的农民。
         但是,人口基数在那儿明摆着,当真打起“群架”来,牧民却远远不是农民的对手,怎么办?机动灵活便自然成了牧民的专享选择。
         于是,牧民们挖空心思改良了自己的交通工具,成为了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
         以战马代步去实施抢劫凶杀,一旦失风便可快马一鞭走人,风险概率大大降低,须知:战国时期之前的中原军队都是赶着马车打仗的,虽然吃喝器具等都能被马拉着随军,但笨重也是无疑,除非凑巧,坐马车的怎么也追不上骑马的。所以交战中常常落败。
         到了战国时代,中原地区的赵国首开了移风易俗先河——“胡服骑射”。
         也就是说:向对手学习,抛弃中原好看舒适的宽袍长袖服饰,改穿北部胡人利索实际的军装,,建立自己的骑兵部队,将驾车的辕马训练成坐骑。
         这对中国的军事史的进程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是不是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呢?大家装备一个水平了,那就必然是人多欺负人少,骑兵对骑兵,数量多的应该居于绝对优势了吧?
         未必。
         这里面有个生活习惯问题,人家是拿着战马当腿当床又当餐桌,中原的机动部队即使严格训练成了专业骑兵,其控马娴熟以及运用技巧也是无法相较短长的。
         所幸,这里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战斗力,有着文化知识与优选科技的优势,中原人在武器方面占了极大便宜。就冶炼技术来说,秦代之前,中原各国与北方胡人相较应该优选了整整一个时代,绝对不亚于当代英美联军相较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
         但是,大多时候的照面比武还是牧民们占了上风,中原人即使打了胜仗,也无非是把强盗赶得远远的,就战损与缴获来说,很少有占便宜的时候。
         财主与叫花子角斗,能发财才怪!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双方的搏斗目的不一样,一个是求得安宁为军事方针,一个是以捞一把就走人为作战目的,这种“超限战”较量,中原人吃了大亏!
         怎样才能一劳永逸获得安宁与和平?战国时期各国经过长期实践得到了真知:战马不能跳高墙,那就造个城墙吧!
         到了秦始皇时代,他老人家把这种垒墙运动发挥到了很好,豁出去了无数人力物力,把之前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一道人类的军事防御奇迹出现了:万里长城!
         至于这道惊世骇俗的防御工事效果如何?公正的说,在冷兵器时期内起到了“院墙”作用,不管小偷还是强盗,进院子总是不那么容易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