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珠翠光华—中国首饰图史

珠翠光华—中国首饰图史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黄能馥,苏婷婷 著
  • 出版日期: 2010-07-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7448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珠翠光华:中国首饰图史》内容简介:中国首饰艺术生命之源的一号种子,早在两万五千年前,由北京山顶洞人郑重埋下。在祖先们居住过的神秘洞穴中,我们找到了一些獾、虎、鹿、狐狸等动物的穿孔兽牙,以及骨管,石珠、贝壳等穿孔饰件,有的直接排列成半圆形。这些饰件穿孔,几乎都带有象征血液、生命的红色赤铁矿粉末,把美与原始宗教观念交织在了一起。首饰艺术命运交响曲奏鸣之初,便被赋予了生机勃勃的旋律。
中国原始社会的服饰在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已经形成配套,包括冠帽、衣裳、鞋靴、发式、首饰、纹彩等。首饰的范围颇广,有发饰、额饰、耳饰、颈饰、配饰、臂饰、手饰、带饰、冠饰等,材料主要集中于骨、石、贝、牙、玉等。
夏商周时代,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统治阶级为了彰显威严,维护等级秩序,把服饰作为“礼”的重要内容,当作“分贵贱、别等威”的工具,强化了服饰的章服功能。由此,中国服饰文化由原始社会的巫术象征过渡到以政治理论为基础的王权象征。
作者简介
黄能馥,浙江义乌人。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毕业,1955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系教授,((工艺美术论丛》、《装饰》杂志编委。擅长染织艺术。编著有《丝绸史话》(合作)、《中国服装史》(合作)、《中国龙纹图案集》等。《中国美术全集·印染、织绣》获全国首届美术图书特别金奖。
苏婷婷,女,1983年出生于山东威海,2006年毕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就教于吉利大学。2010年至今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生。
目录
探索中国首饰艺术生命之旅一中国首饰发展概述
第一章 发饰篇
笄·簪·钗·扁方
栉·梳篦
华胜
假髻
遮眉勒
清代后妃及贵族妇女的头饰
材质小知识碧玺

第二章 耳饰篇
块与环
瑱(珥)

耳坠
材质小知识绿松石

第三章 颈饰篇
串饰
项链
缨珞
项圈与长命锁
材质小知识琥珀

第四章 面饰篇
着粉施脂
画眉传情
奇思面妆
材质小知识水晶

第五章 手饰篇
指环
护指
材质小知识钻石

第六章 臂饰篇
瑗饰
镯饰
钏饰
材质小知识玳瑁·猫睛石

第七章 冠饰篇
冠饰的起源——额箍-玉冠饰
金冠·步摇冠·鎏金银冠
金博山
冕冠一
宋代妇女冠饰
西夏冠饰
元明清冠饰
材质小知识珍珠

第八章 带饰篇
带钩
带具腰带——鞣鞋带、铐、铊尾、扣
衣带制度
材质小知识珊瑚

第九章 佩饰篇
佩件·佩璜、系璧·玉佩
清代冠服配件
清代刺绣小品
材质小知识玛瑙
摘要
    作为较早出现的一种整理头发的实用物品,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遗址曾出土700余件骨笄实物。山西襄汾新石器时期墓葬发现过头插骨笄的女性骨架。江苏常州圩墩村新石器时代墓的女墓主头骨附近有5根骨笄。
     我国古代典籍资料显示,除了固定发髻、冠帽的实用性外,笄在古代也曾扮演着重要的礼仪文化角色。《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从周代开始,女子年满十五岁便是成人了,结发上笄,可以嫁人。因此称女子年达十五岁为“及笄”,亦指女子已到可以许嫁的年龄了。即使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笄字从竹,但竹笄不易保留至今,只在湖北襄阳擂鼓台的古墓中发现过。最早的笄有骨笄、玉笄、陶笄、蚌笄等,形式有椎形、丁字形、圆柱形等,有的在顶部粘镶骨珠,有的刻有花纹。如果说笄的出现是以实用为目的的话,那么在笄上作装饰则可以看出先人对生活、对美的追求,这给我们在思考现代设计中形式美与功能性关系时,留下一点启发。
     除上述考古发现外,大汶口遗址曾出土骨笄16件、石笄12件、玉笄2件。江苏吴县张陵山出土2件很好有对钻小孔的淡青色带褐斑的玉笄。甘肃永昌鸳鸯池出土的骨笄,顶部粘镶着36枚乳白色骨珠,制作非常讲究。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