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性——法兰西学院课程讲义(1977—1978)(罗兰·巴尔特文集)

中性——法兰西学院课程讲义(1977—1978)(罗兰·巴尔特文集)

  • 字数: 2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法)巴尔特
  • 出版日期: 2010-07-01
  • 商品条码: 978730011972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罗兰·巴尔特在法兰西学院1977-1978学年年度研究班课程的讲义。
    罗兰·巴尔特去世前在法兰西学院讲授了三年“文学符号学”讲座,“中性”是第二学年的课程主题。在这部迟至2002年才发表的讲稿里, 巴尔特秉承其在就职演讲中预告的创新精神,把“中性”这个语法概念延伸到哲学、意识形态、社会行为、性观念等不同领域,即一切能够破除或避开以二分法为标志的聚合关系的思想和行为。
    巴尔特解构了 “中性”的23种正面和负面的表征或“闪现”,并广征博引老子、古希腊哲人、卢梭、波德莱尔、托尔斯泰、本雅明、纪德、尼采等人的思想,从而揭示了非冲突性的“中性”对于西方伦理学、哲学、政治学和语言学话语中的习常观念所具有的丰富意义。


作者简介
    罗兰·巴尔特,法国有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认可为蒙田以来法国很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目录
法文版前言
1978年2月18日
  开场白
  篇中篇
  善意
  疲惫
1978年2月25日
  疲惫(续)
  沉默
  优雅
1978年3月4日
  补充之一
  优雅(续)
  睡眠
  断言
1978年3月11日
  补充之二
  色彩
  形容词
1978年3月18日
  补充之三
  中性诸相
  愤怒
1978年3月25日
  补充之四
  中性的积极方面
  观念域
1978年4月1日
  补充之五
  意识
1978年4月29日
  回答
1978年5月6日
  礼仪
  冲突
  补充
  波动
1978年5月13日
  补充之六
  引退
1978年5月20日
  傲慢
  全景
1978年5月27日
  补充之七
  全景(续)
  契机
  无为
1978年6月3日
  无为(续)
  雌雄同体
  附录
  强度
  休假
  畏惧
  本课概述
  课目:中性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附论
摘要
    
    首先,世上没有比西班牙大法庭更公正、更有学问、更廉洁的了。而且,如果在这个一般特点之外,再加上天主教司铎的神职,那么,不待任何体验,人们就一定会信服,天下不可能有比宗教裁判法庭更镇静自若、更慎重其事、本质上更富于人性的了。这个法庭为震慑想象力而设,而且务必用各种神秘和严厉的形式环绕起来,以便造成法官所期待的效果,而宗教原则永远维持其无法解释的性格;这个判决过程的装置温和,慈悲,而且由于司铎的进入,这个法庭与任何其他法庭都不一样。的确,它上面横悬着世界上任何别的法庭都没有的一句箴言:慈悲与正义{misericorde et justice)。在其他地方,正义只属于法庭,慈悲只属于君主。法官如果干涉宽恕便形同反叛,会被认为僭夺君权。但是,如果司铎被召唤在法官席入座,他会拒绝落座,除非君主赐予他伟大的特权。因此,慈悲同正义同席而坐,甚至位于正义之前:带到在这个法庭前的被告尽可忏悔过错,请求宽恕,接受宗教对其罪过的救赎。从这一刻起,违规变成了罪孽,受刑变成了赎罪。罪犯守斋,祈祷,苦修。他不是走向接受刑罚之处,而是念诵赞美诗,忏悔罪孽,聆听弥撒;众人考验他,赦免他,让他重返家庭和社会。如果罪孽深重,罪人顽固不化,非得流血不可,教士此时便抽身引退,只等再次出现在绞刑台上安慰被行刑人。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