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学设计,非去不可

学设计,非去不可

  • 字数: 1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三采文化 编著
  • 出版日期: 201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0862158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学设计,非去不可》究竟要不要出国?为什么非去不可?去了就知道啦……
无论你想不想出国,无论你是不是学设计,台湾13位创意人打破习惯思维方式的移动式学习态度,是本书的真谛所在。
无论在哪里?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态……
主动寻找答案,敏锐感受,才能体验更多的思想冲击,重新找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创意思维!
内容简介
《学设计,非去不可》收录了王千睿、胡佑宗、周育如、施令红、甘泰来、高弘树、赖雨农、黄怡儒、林国基、林怡芬、史明辉、庞铫13位台湾创意人,在德国、法国、美国、英国、日本这些国家的不同城市、不同学校,学习不同专业的创意人的留学故事,以及具有启发性的有趣课程和创意学习!《学设计,非去不可》中还包括13位创意人申请学校的作品集,留学时期的照片、作品,以及回国后的代表作,看知名设计师如何将留学经验化为每一个精彩的作品。
《学设计,非去不可》针对申请学校、挑选科系——甚至是挑选城市!以及如何把握留学机会学到最多经验,13位创意人都不吝分享他们的秘技与心得。每位创意人推荐了相关科系的10大名校,范围遍及欧、美、日、澳等地的创意集散地,是参考的桥梁之一。
《学设计,非去不可》简述13位创意人回国后的跨界、创新,或是勇于挑战的创业故事,以及对于年轻创意人的工作态度提出中肯的建议。
作者简介
三采文化,分享台湾13位创意人开启设计的心与眼界的经验!
BenQ/佳世达科技创意设计中心设计长 王千睿
ndd唐草设计总经理 胡佑宗
水越设计负责人 周育如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专任教授 施令红
齐物设计总监 甘泰来
CJ STUDIO负责人 陆希杰
空间制作所主持人 高弘树
十瀚设计总监 赖雨农
光助大房负责人 黄怡儒
GOJI LIN服装设计总监 林国基
知名插画家 林怡芬
红色外星人动画工作室负责人 史明辉
台湾艺术大学讲师 庞铫
目录
序言:留学改变人生,设计改变世界
序言:让欧风美雨来得再猛烈一些
BenQ/佳世达科技创意设计中心设计长
慕尼黑
ndd design group 创意总监
柏林
水越设计负责人
周育如
巴黎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专任教授
波士顿
齐物设计总监
甘泰来
纽约
空间制作所主持人
巴黎
CJ STUDIO 负责人
陆希杰
伦敦
十瀚设计总监
赖雨农
纽约
光助大房负责人
黄怡儒
伦敦
GOJI LIN 服装设计总监
林国基
伯明翰
知名插画家
东京
红色外星人动画工作室负责人
史明辉
纽约
台湾艺术大学讲师
圣路易斯
摘要
    BENQ/佳世达科技创意设计中心设计长 王千睿 学历: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硕士、国家设计师证照 经历:曾任德国保时捷汽车车体设计师 1994年台湾工研院电通所概念性产品研发计划主持人 1995年宏棋集团旗下连棋科技设计总监 1998年宏棋电脑品牌营运事业工业设计处处长 2002年BenQ明棋(后更名为“明基”)电通数字时尚设计中心总监 2006年BenQ明基电通设计长 2007年开始兼任佳世达科技设计长 作品:曾多次带领团队荣获超过 200项德国 red dot与德国 iF大奖、美国 IDEA与日本 G-mark等国际设计四大奖项。 传统退位创意领军 对拿超过 200项四大国际设计大奖的王千睿来说,得奖不是长大后才有的光芒。从小便多才多艺,但也曾因为才艺出众而吃到苦头;不过乐观开朗的他,面对社会传统的价值观,总是选择抛开,然后按照着自己的步伐朝前走。
     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去学,最后就真的可以做到。
    
     “从小就知道自己要什么。”这句话或许说得有些太过笃定,不过对王千睿来说,总是比别人快一步去计划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去实践它。热爱音乐,那就学乐器;喜欢绘画,那就尽情地画;想学产品设计,那就去德国吧!
     决定不跟别人比,要读自己想要的
     很多人或许都对惨绿的少年时代有过深刻记忆,不过从小就有音乐陪伴的王千睿,学琴让他很快乐;上了初中,在升学班和乐队之间拉扯,反倒让他差点成为欧亚板块挤压下的叛逆少年。 “每天上学,我就开始想:升旗没去演奏,训导处要记过;去了,班主任要处罚。”自己是乐队成员,同时也是升学班学生,两边都讨好不下,这个时期的他有些郁郁寡欢。高中联考失常,更让他自主的早熟性格显现出来,因为对家族来说,他的升学决定就是叛逆的表现。“刚放榜时,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正就是生自己的闷气。”家族的价值观一直是念大学才有出息,填志愿也是依照当时的联招排序,从没想过自己喜欢什么;所有家族成员的录取通知单摊开来都是公立、前三志愿,只有他考坏了。而内心有一股犟劲的王千睿,沉淀后走出房门,告诉大家他决定去念他喜欢的美术,就读当时的第一志愿:复兴美工。“我决定不跟别人比,我要读自己想要的。”即使有人认为美工科出来就是一辈子画看板,但他还是决定去念。他知道自己并没有赌气,有的,只是对自己的了解。 当头棒喝,看到另一片天空
     3年的复兴美工课业,对自小便有深厚美术基础、还得过亚太奖的王千睿而言并不是问题,复兴美工对技法的扎实训练,更让他在毕业前就被设计公司定了下来。但就在毕业展之际,他冷不防尝到致命的一击。 “因为一直活在对自己作品很完美的自信想象中,所以面对批评,第一次感觉到震惊。”毕业作品联展中,王千睿扬扬得意地看着自己的作品,耳边却不经意传来观众窃窃的批评。他们认为复兴的作品看起来完整度很高,但在思考和整体理念创意上稍嫌不足。简短几句话,让不服气的他跑去仔细观看别人的作品。他从中看出端倪:大学生在表现技法上或许粗糙,但是在人文思维上却有想法;反观自己,即使 3年来累积出好技法,但从企划思考面的不足上,看出了自己的肤浅。
     填补所缺,转个弯还是进了大学
     经过毕业展的刺激,在广告公司工作半年后的王千睿,认为自己还是需要填补缺少的那一块,于是毅然参加了大学联考。“当时还是那种用 2B铅笔涂志愿卡,一个一个填志愿代号的年代。”交志愿卡的当天,收卡老师问他怎么都没填,王千睿指着志愿卡上的两组记号说“有啊”,他填了,不过只填了两个系: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和文化大学美术系。他想学的是设计,因此只挑了重设计的美术系。 光是考上大学,王千睿就满足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前脚刚放榜,考上辅大应美的王千睿,后脚就到德国文化中心报到补习。广告公司的工作经验让王千睿对国外引进的 CIS企业识别系统发生兴趣,因为 CIS不仅是商业设计,还包括室内空间、产品、展场等整体性设计理念;他同时发现执设计牛耳之一的德国注重量产实用,最适合自己学习。“当时年纪小,只知道德国在设计领域中很很好,想学设计,当然就去很优秀的国家!要去德国,自然得先学会德语。”捣鼓出这番逻辑,王千睿留学德国时期房间的一景。大一就开始到德国文化中心上德语课。德文不好学,当中他也一度打退堂鼓,不过只要想到能去德国观摩如雷贯耳的包豪斯( Bauhaus),就会再度打起精神。除此之外,他也到东吴和辅大文学院上课。
     TIPS:申请学校叮咛——预留时间与预先准备
     让自己在读书时就养成累积作品的好习惯,等到要申请出国留学时,就能派上用场。越早决定出国,就越有时间搜集资讯,针对想申请的学校科系提供手稿和原创图稿。各阶段作品能让审核人员看出你的学习与成长。 交换友情,意外获得德国爸妈
     “辅大外语中心里有很多德国人,他们大多住在泰山乡靠近当时的陈诚墓园那边,因此我们都称那里是‘小德国’。”喜欢交朋友的王千睿,在大三时参加德文系的 party,因而和不少德国人结为好友。每当有德国学生回去,若遇到朋友要来台湾读书,都会指名请王千睿帮忙接待,久了,虽然人在台湾,王千睿却跟很多德国人非常熟稔。热情待人的他,也因此机缘多了一对他口中的“德国爸爸、德国妈妈”。原来,在出国前,从德国来了一个小女生,当时即将出国的王千睿让她先住在舅舅家里,半年后再由女友跟他爸妈继续照顾她。而当他一到德国,认识的友人全来接机,总要王千睿去自己家中住上一两个星期,这位德国女生的爸妈看不下去,觉得这样游牧式的迁徙太辛苦,便要他住进他们女儿的房间,由他们来照顾,这场抢人大战才告一段落。 “真的很有缘,她住在我台湾的家,而我住在她德国的家。”俏皮的王千睿说,“其实受惠优选的就是我们两人,双方父母过一阵子就会汇款给自己的小孩,后来干脆协议,我爸妈直接给她台币,而德国的爸爸妈妈给我马克,省得被银行赚汇兑的手续费。”最后他们还各自成了对方父母的干儿子和干女儿,联络密切,一直未曾中断。
     TIPS:求学秘籍——表达你的独特想法
     只针对老师的授课范围念书肯定不够。德国的教学观是“想法与结论没有标准答案”,唯有主动积极地搜集资料、透彻了解,将你自己的独特想法表达出来,才是最后的答案。另一方面,若考虑前往欧语系国家念书,语言也是一项需要时间练习的工具,因此多学、早学欧语,能帮助你获得更多资讯,读书时也能更快地上轨道,更快吸收。
     TIPS:德国高等学院学制及证照制
     德国的高等教育分为三部分,大学( Hochschule)、艺术和音乐学院、专科学院( Fachhochschule),毕业文凭为 Diplom。后者念完高中就可以申请入学,修业年限较短(约 4年)。文科的硕士学位称为 Magister,理、工、医、商科系的硕士学位则是 Diplom,这些代表学术上的认同,但不代表工作上的保障。由于德国属于证照制( Diplom),各行各业专业人才须考取证照才能取得专业工作资格,考试通过后取得 Meister证照,才具工作保障。在德国,约 77%的学校是公立,基本上念书不需付学费,因此国外学生就读也相对困难,有名额。目前德国逐渐发展出新学制,因此优选要多方了解详细资讯(部分资料来自台北德国学术交流留学资讯中心)。
     什么都不怕,老跑在前头的初生之犊
     王千睿个子不算高,但凡事却跑得比别人快。当同学还忙着准备毕业展,王千睿已经开始申请德国学校。当时留学德国的人少,资讯也不发达,王千睿只知道德国大学大多以城市名称命名,便依循这个模式开始申请。 “当年听过的城市不外乎柏林、汉堡、慕尼黑。”想念设计的王千睿冲着城市名申请了柏林、汉堡的大学,以及在慕尼黑附近一个没听过的斯图加特(Stuttgart)。申请时,除了版画可以复制送件,几所学校都要求原画作,因此王千睿将读书时的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的透视图整理出来,给每所寄出大约二十幅作品。很快,三所学校都传来了消息。毕业典礼后一星期,王千睿手中握着三所学校的通知,搭上飞机来到德国慕尼黑。 “坐在飞机上,心里想着先念语言,再决定要读哪一所大学。当时心中考虑可能性优选的是汉堡和柏林。”一方面因为这两座城市的知名度比较高,另一方面斯图加特给的只是“考试许可”,而非“入学许可”——原来,拿到“入学许可”表示可以直接注册就读,但“考试许可”则需要经过笔试与口试两道关卡。 众人齐问:为什么不去念斯图加特
     虽然斯图加特愿意帮他保留考试资格,但对王千睿来说,这风险实在太大,于是他写信请对方将申请时寄去的作品退回。当作品退回到歌德学院时,正好被当时的院长看到,他非常惊讶地问:“你申请到斯图加特为什么不去念?你知道德国优选的设计学校就是斯图加特吗?” “啊……可是那个城市感觉没什么名……”王千睿看见院长惊讶的表情,心中疑惑起来。其他歌德学院的老师听到王千睿的决定,也是一脸惊讶地问:“为什么不去斯图加特?”各方意见如出一辙,就连周末回到德国爸妈的家,两人的反应也和院长、老师相同,这让王千睿更怀疑起自己的判断来。 “或许我和斯图加特真的很有缘。”在此期间,他正好遇到一个来德国度假的台湾人,王千睿带着对方到处玩,顺口问了这位在德国念完博士的同乡。听到斯图加特,对方只对他说:那所学校很棒。后来王千睿才知道,想学很好设计,能去斯图加特是优选不过。德国约有十分之七的工业资源,像化工、汽车业,都集中在南德——慕尼黑和斯图加特;斯图加特是海德堡首府,一直是欧洲非常重要的工业重镇;整个斯图加特只有这么一所学院。于是他这才改变原来的想法,决心去试一试。 试不过“二”的恐怖过关压力
     德国社会认为一个人毕业后如果没能从事所学,就是浪费社会资源,因此治学的精准程度也着实令人咋舌:他们会评估未来需要的人才,由此决定学院招生的名额。斯图加特艺术学院每年只招收 10个学生,其中只有 8%的名额提供给外国学生;换言之只会有一个外国学生,那年就是王千睿,他也是第一个来自中国台湾的学生。 进入学院后,就连课程的安排也非常讲究社会资源分配。即便是必修课,只要不属于学院里的课程,就必须到斯图加特大学的专门学院里去修课。“例如工业工程这门课,我们可能都要修到优选等级,但有些建筑的课就必须去建筑系上,差别在于可能只要上到某个层级就足够。”每通过一门课,就换得一张修业证书;累积了足够的必修和选修学分,才能取得毕业论文考试资格。不过以严格出名的德国似乎对“试不过二”很推崇,每门课只有两次考试机会,第二次不及格,二话不说,直接退学!“因此一次没过后的压力非常大,除非有非常充分的把握才敢再去考。这或许可以解释有些人到德国念书会比较久的原因。”即使是每门功课都是一次过关,分数也都相当于 A、A+的王千睿,回想起有些同学因为没考过而离开,言谈中还是流露出在斯图加特求学的压力。“就连毕业考试也是以两次为标准,没过就什么都没有了。” 达到修课学分标准后,就可以开始申请毕业考试。申请后一个月,学校会请五六位教授或校外学者组成考试委员会,四个月后召开口试会议。“具有论文考试资格的同学,通常不会立刻申请,会先想好论文题目,资料搜集到一个程度再登记,免得题目一转弯,四个月根本不够用。”
     面对严格的“两次”规定,王千睿却认为完成论文对自己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论文中对设计的一切——包括使用者、市场,各个层面都要去考虑、分析研究。这等于要求你将所学运用到一个设计的企划案里,你必须说明这个企划案解决了哪些问题。因此若没有融会贯通,是很难招架口试官逼问的。”
     炭火般慢慢燃烧的德国友谊
     “口试当天比较有趣的是,到了后半段,教授就会暗示助教‘ Yes or No’,此时外头的学弟学妹就知道该留下来等大门一开便狂喷香槟庆祝,还是收拾预先准备好的行李,默默离开。”由于斯图加特没有真正的毕业典礼,因此口试完毕接受同学们的大肆庆祝,开心热闹的程度就相当于毕业典礼。 “曾经有人形容德国人的个性像炭火,要烧起来很慢,一旦真的烧起来,就可以烧很久很久。王千睿认为用“炭火论”来形容他的德国同学们,是再适合不过了。毕业二十年,有次去汉诺威,当年的同学知道他要来,“再远也会搭火车专程过去和我碰面。那种热忱让人感动不已。” 不过刚到德国,以理性自居的德国人对“法、理、情”的排序,也让王千睿有些不习惯。德国人认为只要想法观念不同,不需要考虑对方的身份是老师还是上司,大可尽情提出你的看法、论点,双方意见当下或许有争议,下课后却能立刻抛开一切,搭肩吆喝一块儿喝啤酒!久而久之,王千睿也被这种“长久又坚定的炭火”给同化了。
     绕返回台,继续走自己的路
     保时捷车厂的车体设计,是王千睿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或许进入保时捷是许多人一辈子的梦想,但他却在工作后明白:汽车不是他要的对象。“汽车产品的生命周期太长。也正在考虑是否继续留在德国,这时便接到工研院打来的电话。”当时台湾工研院正好有个电通案,希望能延揽最擅长电子产业的德国留学人才,便通过德国文化办事处,希望找他回来协助合并后的产品设计。王千睿于是拎起行李返台,那是 1994年,台湾资讯开始起飞的年代。“当时的工业设计比较注重外观,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设计。”王千睿认为德国强调形随机能是有其道理的。教授瓦尔特和扎佩尔当年对他的指导,他也谨记在心:“一个东西摆在台面上,除了外观炫,还有什么要强过别人?” 没错,除了炫之外,还需要有更多超越别人的内在。回到台湾,把所学贡献在自己的土地上、带领设计团队工作的王千睿,就是以“和别人不同的内在”,让台湾的资讯产业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始终相信,中国的人才不比外国差,就像他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去学,最后就真的可以做到。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