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掌坳村调查
字数: 22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 刘永佶,于池 主编
出版日期: 2010-06-01
商品条码: 9787501798827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0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
¥3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掌坳村调查(苗族)》:中国民族经济村庄调查丛书
内容简介
掌坳在苗语中意为“生长八月竹的地方”。掌坳村位于雷山县大塘乡的东端,距县城8公里,到乡政府5公里,省道炉榕线从中穿过,交通极为便利,上可走州府凯里及省府贵阳、下可走黎从榕,是贵州出入广西的必经通道。截至2008年年底掌坳村共有171户,709人,除外来媳妇有一小部分是汉族外,其他均为苗族。
全村共分为两个自然寨,即掌坳和南亮。掌坳大寨为吴姓,包含第一,二、三、五4个村民小组,据会计吴道雄说大寨只有一家姓台,是当年从丹江镇陶窑村随姐姐嫁过来的,其余的全姓吴;南亮小寨为杨姓,包含第四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489.528亩,其中田(水田)408.282亩,土(山坡耕地)81.246亩,森林覆盖面积2818亩。2008年该村人均年收入为2000元,收入来源主要是务农及出外打工,是比较典型的贵州苗族村寨。
目录
第一部分 村庄
一、掌坳村概况及历史变迁
(一)掌坳村概况
(二)掌坳村历史变迁
二、人口
(一)概况
(二)人口结构
(三)人口素质
(四)人口政策
(五)城镇化
三、农业生产
(一)农业生产环境
(二)农业生产过程及成本
(三)农业生产关系
(四)农业生产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四、政治组织
(一)政治组织的历史变迁
(二)党支部与党建工作
(三)村委会与村务工作
(四)计划生育组织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
五、传统文化与工艺
(一)语言与文字
(二)民间艺术
(三)乡风民俗
六、社会事业
(一)教育
(二)医疗
(三)养老
(四)就业
七、旅游经济
(一)县域旅游资源和布局规划
(二)掌坳旅游开发现状
(三)掌坳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八、退耕还林与林权制度改革
(一)退耕还林
(二)林权制度改革
第二部分 农户
九、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的家庭
(一)传统农业种植户吴道红家
十、艺人家庭
(一)木匠吴道文家
(二)刺绣高手张民猫家
(三)靠手艺致富的吴道仓家
(四)民族文化艺人吴德帮家
(五)兼有鼓头和建筑师名衔的多才艺人吴绍龙家
十一、寨老家庭
(一)寨老吴廷全家
(二)现任寨老吴庭学家
十二,打工家庭
(一)打工致富户吴胜忠家
(二)留守家庭吴廷镇家
(三)奏响外出务工主题曲的吴志刚家
十三、贫困家庭
(一)养猪专业户吴耐英家
……
第三部分 村民
附录
摘要
3.民间舞蹈
掌坳村现在保留下来的民间舞蹈主要有铜鼓舞、芦笙舞、板凳舞和锦鸡舞。
掌坳村是铜鼓舞的发源地,位于村口的铜鼓雕塑巳经成为这个铜鼓舞故乡的典型象征。铜鼓舞是掌坳村民世世代代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中的奇葩,在民族文化研究中具有深刻的意义。这里的铜鼓舞鼓点复杂,雄浑宏亮,舞步豪放,幅度大,难度高,有的如蜻蜓点水,有的如猛虎下山,刚柔相济,独具风格。掌坳铜鼓舞现已享誉九州,走向世界。
铜鼓是铜鼓舞专享的乐器,它发展到今天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铜鼓的起源和演变伴随着一系列民间故事的发生。我们先来看看木鼓的产生及变化过程。相说很久很久以前他们的祖先告耶生有三个儿子,一个叫条留(客家),一个叫古留(侗家),一个叫你留(苗家),三兄弟各有所长、勤劳能干。他们过的是刀耕火种的生活,与父辈躬耕于茂林大山之中,开星梯土,劈山造田,繁衍生息,从事农耕活动。他们从大山中取来一根九抱长、三抱宽的大桐木。枢成一个大木鼓,如庞然大物,大木鼓敲打时发出的音律浑圆宏亮、悠长,如同隆隆雷声,逢祭祖、庆丰收重大节日时,用它来敲打,启用它。一次在庆祝丰收的活动结束后,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在家中扫地时,不慎被存放于家中堂屋中的大木鼓倒下压死。姑娘的突然猝死,使全寨人万分悲痛,父母思女心切,三兄弟思念小妹。随着三兄弟的长大,要分家立户,在分割家中财产时,古留(侗家)说要小木鼓(相当于现在的腰鼓),条留(客家)说要喇叭(就是现在客家常吹的唢呐);你留(苗家)说要大木鼓。你留想念小妹心切,把大木鼓改造成6尺长,1尺宽左右的木鼓,平时你留把改制成的木鼓存放在野山坡的岩洞空穴内。在使用过程中,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活动。后来逢牯藏节(13年一次)时才去取用。铜鼓又是怎么代替木鼓的呢?据说他们的祖公翁耶连定居于掌坳后,其子孙有猫翁、略翁(苗语);猫翁又生有兄猫、保猫、交猫;略翁生有杀略、喜略、敢略。众兄弟各有千秋,有的学文、有的贩商、有的习武、有的务农、有的走南闯北,兄猫和喜略在外闯荡谋生时,发现一种用铜皮铸成的小铜鼓像自家的木鼓模样;兄弟俩商量,决定在回家时,买一小铜鼓回家仿制,把自家的木鼓改制成铜鼓的形状。进行改修,铸上铜皮,精雕细琢,一试用,发现经改制的铜鼓发出的音质比自家原来伯木鼓声更加动听、悦耳,鼓声雄浑,声音传得更远,并有反馈声,声振数里之外。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