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刑事法评论·第26卷(2010)

刑事法评论·第26卷(2010)

  • 字数: 72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陈兴良
  • 出版日期: 2010-06-01
  • 商品条码: 978730117119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刑事法评论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刑事法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的大型刑事法连续出版物,并已成为CSSCI的来源集刊。本卷在延续以往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并有所创新,收录的文章也多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并兼有交叉学科的研究。随着刑事法评论成为核心集刊,纳入正规的学术评价体系,本出版物在刑法学界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
    《刑事法评论》从第1卷至今,已经延续了13年,第26卷收入22篇论文,大多为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所作,其清新的文笔、前卫的观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为本书增添了一股蓬勃的朝气,使人不禁眼前一亮。
目录
主编絮语/陈兴良
主题研讨
  中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总检讨/付立庆
    一、前提缺陷:凌驾于犯罪构成之上的社会危害性理论
    二、要素缺陷:犯罪客体与犯罪主体要件之反思与消解
    三、结构缺陷之一:缺乏违法性的阶层 ——兼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体系地位
    四、结构缺陷之二:缺乏责任阶层——从期待可能性理论切入
    五、实践缺陷:缺乏可操作性
    六、功能缺陷:突出保护功能,忽视保障功能
    七、全文小结:四要件体系的缺陷盘点
  建立一座法律解释论的“通天塔” ——对实质的刑法解释论的反思/周详
    一、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概念在法理学中的缺位
    二、对《通天塔》电影的解读
    三、对实质解释论的几点反思
  论一只“牛虻”在中国刑法学术生态圈的诞生 ——评《中国实质刑法观批判》/周详
    一、中国刑法学术生态圈的描述——“牛虻物种(精神)”的缺失
    二、《批判》一书标志着中国刑法学流派的诞生
    三、《批判》之批判
理论前沿
  论刑法解释的刑事政策化/欧阳本祺
    一、刑法解释刑事政策化的依据
    二、刑法解释刑事政策化的路径
    三、刑法解释刑事政策化的贯彻
    四、结语
  基于法治原则的民意正当性拷问与刑事理性策略/张开骏
    一、问题的提出:民意过度介入影响司法公正
    二、司法的态度:法治不允许盲动的民意
    三、解决的路径:司法应对与刑事政策之措施
    四、未必多余的余论:正确理解与协调好司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论劳动权刑法保护的内容与范围 ——中国劳动刑法建构的核心问题/肖雄
    一、导论:研究的缘起与必要性
    二、劳动刑法与劳动关系、劳动权
    三、建构劳动刑法的理论依据——法益理论
    四、劳动权刑法保护对刑法理论的挑战
    五、劳动刑法理论对我国在劳动权刑法保护方面的启示
    六、结语
  民事赔偿的刑法意义/朱铁军
    一、民事赔偿机能的历史流变
    二、民事赔偿刑法意义在域外理论和立法中的表现
    三、民事赔偿在我国刑法中的意义
刑法方法论
  “类型”作为刑法上之独立思维形式 ——兼及概念思维的反思与定位/杜宇
    一、“类型”作为独立的讨论客体
    二、“类型”的语义发展
    三、“类型”的思维特征
    四、“类型”的逻辑结构
    五、“类型”的类型化
    六、类型与概念的基本关系
域外传译
  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克劳斯·罗克辛
  纳粹主义对刑法的影响/约阿希姆·福格尔
    一、引言
    二、20世纪刑法的发展路线
    三、纳粹时期对刑法的继续影响是综合发展路线的体现
    四、纳粹时期继续影响的刑事政策的、宪法的和刑法教义学的教训
    五、结语
域外视野
  西方刑事诉讼传统的形成 ——以中世纪“非理性”证据、审判制度为中心/佀化强
    一、基督教文化中的刑事司法观:法官=谋杀犯,刑事司法=谋杀
    二、早期审判正义化原则的形成及其对刑事审判的影响
    三、前基督教时代与基督教时代的证据、审判模式比较
    四、中世纪刑事审判、证据制度的特点与解析之一 ——为司法者提供免受“血罪”惩罚的程序设计
    五、中世纪刑事审判、证据制度的特点与解析之二:获致案件真实、实现实体正义的方式——以形式理性、数字理性实现实质理性
    六、结论:司法消极性的确立
  美国刑法理论视野下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宏观探析 ——区分之理、存在之据与影响之果/蔡曦蕾
    一、前言
    二、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区分之理
    三、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存在之据
    四、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影响之果
    五、展望:中国刑事实体辩护事由的二维区分
专题研究
  入罪的理由:论刑法生成的标准——基于指标分析的理路/张训
    一、几点必要的说明
    二、一般理解的“入罪”标准
    三、“入罪”的科学当量——指标分析体系
  客观归责的体系性定位/张亚军
    一、客观归责的本质界定
    二、客观归责与因果理论的关系厘清
    三、结语:客观归责的体系归位
  论故意概念的相对性/周铭川
    一、引言
    二、故意并非心理学要素的实例
    三、形式的故意概念与实质的故意概念
    四、故意概念的相对性的具体论证
    五、对实例一、二中行为人罪过的解读
  论持有的实质——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为例的分析/张曙光
    一、导言
    二、持有的本体:人对物事实上的控制、支配
    三、持有的本质:一种“事实关系”
    四、持有的实质:不是状态,也不是作为和不作为
    五、一个成功的解释示例: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危害行为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制度述论/谢冬慧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制度的特点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制度的价值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制度的局限
  侦查辩护的诉讼救济与宪法救济/朱桐辉
    一、意义与界定
    二、现有救济体系的问题
    三、法治国家的有效救济方式
    四、需要增加的救济
    五、从诉讼救济到宪法救济
  量刑义务:检察官客观义务之核心/汪贻飞
    一、问题的提出
    二、侦查阶段:“客观义务”抑或“法治原则”
    三、审查起诉阶段:“客观义务”VS“功利主义”
    四、定罪阶段:客观义务的乌托邦
    五、量刑阶段:客观义务作用的核心阶段
    六、判后阶段:检察官客观义务在量刑问题上的延伸
    七、结论
  社区矫正应向何处去——以重庆市试点情况为切入点/王利荣
    一、讨论的缘起
    二、转制难结及解困方案
    三、准确把握“五种人”结构性变化规律
    四、合理诠释“矫正”的制度内涵
    五、以修改刑诉法为先导,地方立法跟进
  司法说理的国际境界——兼论国际犯罪论体系/宋健强
    一、旧题新议:“司法说理”的国际境界
    二、国际刑事司法裁判文书经典样本剖析——“充分说理”的表面印象
    三、国际刑事司法裁判文书经典样本剖析——“充分说理”的实质印象
    四、“国际犯罪论体系”新说——“犯罪论体系”的国际化辩正
  论社会团结、社会失范与犯罪控制/李 强
    一、社会团结:类型与过程
    二、犯罪作为社会失范
    三、犯罪控制:范围、体系与模式
    四、国家一元主导型犯罪控制模式的局限及其克服
《刑事法评论》征稿启事
摘要
    3.刑事政策的调整
     刑事政策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是国家和社会据以与犯罪作斗争的原则的总和。被害人地位的复归和刑罚观念的变化,必然导致刑事政策的调整。从国外的实践看,自20世纪中期开始,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以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为主题的刑法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以"新社会防卫论"为基础,提出"合理地组织对犯罪的反应"口号。但是,这种轻缓的刑事政策思潮在20世纪70年代遭到全球范围内日益高涨的犯罪浪潮的强有力挑战。特别是近20年来,累犯率上升,刑事犯罪恐怖化、经济犯罪严重化,以及犯罪的有组织化和国际化,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宁。西方国家只好对原有的刑事政策作出调整,即将轻缓的刑事政策调整为"轻轻重重"的复合型刑事政策。其宽松的刑事政策在法律制度上表现为:实体上,和废除死刑、广泛适用罚金刑和缓刑、非犯罪化的采取。程序上,转处、刑事和解、辩诉交易、恢复性司法的提倡。执行上,非监禁化和广泛适用假释。其严格的刑事政策在法律制度上表现为:加重对累犯、再犯的处罚。如美国于1994年通过《暴力犯罪控制与执法条例》这一"三振出局法案",严厉惩治有组织犯罪。"9·11"事件后,美、英两国分别通过《美国2001年爱国者法案》和《公共安全紧急安全法》,在立法与司法方面出现许多重大转变,甚至突破法学界一直奉行的"无罪推定"原则。在处理宽松与严厉的偏好上,各国有所侧重,有的以宽松为主,有的则以严厉为主。两极化的刑事政策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回答了防控犯罪模式究竟是采取国家本位的模式,还是采取国家与社会双本位模式的问题。在国家本位的模式下,对犯罪的防控,是以国家权力特别是国家刑罚权的运作为核心。而国家与社会双本位的模式,则强调由国家和社会共同预防和控制犯罪,对犯罪除了采取刑罚方法外,还辅之以行政、民事和调解等手段和措施。无疑后者是其当然的选择。由于这一政策对轻微犯罪实行宽松的刑事政策(既"轻轻"),采取非犯罪化、非监禁化等措施,因此借助民事赔偿的力量来处理也就成为一项重要的选择。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