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美国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标准与程序研究

美国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标准与程序研究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林晓
  • 出版日期: 2010-05-01
  • 商品条码: 9787308074407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美国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标准与程序研究》是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简介
《美国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标准与程序研究》内容简介:地区性院校认证是美国独具特色和行之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手段。中北部协会是美国规模优选,也是拥有影响力的地区性院校认证组织。《美国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标准与程序研究》全面、系统地分析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标准与程序变革的历史脉络及其背景因素,提炼并阐释其发展规律和不同历史阶段折射出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展望其未来发展走向,并揭示其对中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启示。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陈述
1.1.1 美国地区性院校认证标准和程序研究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
1.1.2 为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提供重要借鉴
1.2 核心概念厘定
1.2.1 高等教育质量:界定和判断
1.2.2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概念和分类
1.2.3 认证标准和程序
1.2.4 其他相关概念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小结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书结构与主要内容

2 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初创期的认证标准与检查制
2.1 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初创的历史背景
2.1.1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传统
2.1.2 19世纪末美国高等教育的无序状态
2.1.3 中北部协会创立及院校认证的开始
2.1.4 其他组织的标准化努力
2.2 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初创期的认证标准
2.2.1 1909年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标准
2.2.2 1909年、1912年和1923年认证标准对比分析
2.3 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初创期的检查制
2.3.1 检查制的起源
2.3.2 检查程序
2.4 小结

3 中北部协会现代院校认证思想奠定时期的认证标准与程序
3.1 中北部协会现代院校认证思想奠定的历史背景
3.1.1 孕育院校认证思想变革的外部环境
3.1.2 认证标准发展的内部诉求
3.2 中北部协会现代院校认证思想奠定时期的认证标准
3.2.1 吉德报告:拉开认证标准革命的序幕
3.2.2 佐克一海格提研究:新认证指导原则的形成
3.2.3 1934年认证标准:政策声明与模式图
3.2.4 1934―1958认证标准的微调:自由化的趋势扩大
3.3 中北部协会现代院校认证思想奠定时期的认证程序
3.3.1 院校信息收集
3.3.2 院校调查的人员和过程
3.3.3 认证地位评审
3.4 小结

4 中北部协会现代院校认证思想实践期的认证标准与程序
4.1 中北部协会现代院校认证思想实践期的历史背景
4.1.1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黄金期
4.1.1 2推行现代院校认证思想的内部动力
4.2 中北部协会现代院校认证思想实践期的认证标准
4.2.1 博恩斯的改革思路:认证过程民主化
4.2.2 1958年认证改革:评价指南与政策声明
4.2.3 初级学院、特殊院校的认证问题
4.3 中北部协会现代院校认证思想实践期的认证程序
4.3.1 院校自评的建立和推行
4.3.2 同行评审的完善
4.3.3 认证地位评审的变化
4.4 小结

5 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学生学习结果评估开创期的认证标准与程序
5.1 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学生学习结果评估开创期的历史背景
5.1.1 高等教育问责运动的兴起
5.1.2 高等教育问责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评估
5.1.3 内部环境的持续压力
5.2 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学生学习结果评估开创期的认证标准
5.2.1 1975年认证手册:向以结果为导向的院校认证过渡
5.2.2 评价性标准的引入:结果评估思想的明确
5.2.3 注重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院校认证正式确立
5.3 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学生学习结果评估开创期的认证程序
5.3.1 院校自评的发展
5.3.2 同行评审的发展
5.3.3 认证地位评审的发展
5.4 小结

6 当今的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标准与程序
6.1 当今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巨大变革的历史背景
6.1.1 知识经济的挑战与美国高等教育现状
6.1.2 美国高等教育问责的升级
6.1.3 美国高等教育界的思索
6.2 “2003评价和提高质量计划”认证标准和程序
6.2.1 “2003评价和提高质量计划”的出台
6.2.2 “2003评价和提高质量计划”认证标准
6.2.3 “2003评价和提高质量计划”认证程序
6.3 “学术质量提高计划”: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模式的新探索
6.3.1 “学术质量提高计划”的框架
6.3.2 “学术质量提高计划”的核心过程
6.3.3 “学术质量提高计划”的特点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展望与启示
7.1 结论
7.2 展望
7.3 启示
参考文献
摘要
    7)教师工作时间:1909年第7个认证标准规定:“教师的工作时间各个系不同,备课时间、继续深造以跟上本学科发展的时间以及学生数等都必须考虑进去。”这个标准与1934年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标准改革的思想很接近,它只是建立了一个宽泛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内院校可以发挥一定程度的个性。1912年,增加了一个具体的时间上的规定:教师工作时间都不应超过18小时/每周,建议每周很多15个小时。1923年,“每位讲师的教学安排超过每周16课时或等同时间将被视为对教育效率的威胁。”1929年还另外规定,每周16课时包括为非全日制学生开设的课程。
    (8)研究生工作。1909年第8个认证标准规定:“学院必须有能力无条件地为它的毕业生进入有名研究生院以获得更高学位而做准备。”1912年,只是将“无条件”这三个词去掉。1923年的修订没有影响这个认证标准。
    (9)会员资格:1909年第9个认证标准规定:“各院校将每隔三年将相关资料在委员会归档,除非检查者已免除院校三年一次的报告,否则将不考虑院校的成员资格申请或保留问题。”1912年,这不再作为院校认证的一个标准,而是成为所有认证标准之后的一项声明。1925年,这项声明也被取消。
    (10)检查:1909年靠前0个认证标准规定:“当地的检查员是学院和委员会之间联系的纽带。”1912年,该认证标准被有效弃用。1923年,重新建立了一个新的关于“检查”的标准:只有通过协会的检查和汇报的学院才能获得认证。1930年,这一认证标准还就如何收集并运用信息增加了一些附加的规定。
    (11)财政:1912年第5和6个认证标准规定:“学院如果是一个法人组织,它应该拥有不少于$200 000的生产性捐赠资金”;“学院如果是一个靠税收支持的单位,其年收入应不少于$100 000”。财政方面的标准是所有标准中经历变化很多的,其中主要针对的是不靠税收收入的院校,因为在这类院校不能切实地运用某一个保证的标准。总的趋势是对所有院校的要求都提高,对非税收收入支持的院校,尤其是教会院校采取一种总体宽容的态度。1923年,财政方面的认证标准合并为一,对于这两类院校的收入金额及来源比例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12)教师规模:1912年第7个认证标准规定:“学院应有至少8个独立的通识教育方面的系,每个系至少有一位全职教授处理院校事务。”1923年,该认证标准明确规定,教职员规模应与院校类型、学生数、提供的课程数等相联系。而且,还抢先发售对院校的行政人员提出了要求:“课程种类的增加,系的负责人也要相应增加。”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