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碳硫分析新理论新仪器新方法\田英炎

碳硫分析新理论新仪器新方法\田英炎

  • 字数: 25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 作者: 田英炎,张兴宝 著
  • 出版日期: 2010-05-01
  • 商品条码: 978750245241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54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碳硫分析属于分析科学范畴中的高速分析系列,快、准、简、廉的碳硫高速分析方法对钢铁行业乃至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书共20章,第1~7章较集中地介绍了碳硫分析的新理论;第8—12章介绍了仪器的理论创新及碳硫分析仪器;第13—20章重点讨论了方法原理的创新及新方法。
本书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生产,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讨问题,具有新颖性和较强的实用性。
本书可供钢铁、机械、地质、环保等理化科技工作者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教师、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参考。
作者简介
田英炎,教授,1933年生,曾任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院长,原机械工业部理化检验人员资格鉴定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分析仪器学会高速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讲授仪器分析、化学分析、高速分析等12门课程,三次获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主编教材三部,专著两部,发表论文56篇,专利1项。用新理论研制的新仪器获国家金奖和国家发明奖,创综合产值超亿元;1978年研制的“原子吸收”技术获西安理工大学大型仪器研制奖:1992年研制成功“微机电导碳硫自动分析仪”,远销国内外;1994年解决了铜金粉高温(500℃)氧化发黑的难题,并协助企业建起了年产300吨铜金粉生产基地。
张兴宝,高级工程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分会理事,中国分析仪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分析仪器学会高速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理化检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理事,江苏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会理事,江苏省铸造协会理事,无锡市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委员会理事。无锡英之诚高速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书记。是国内最早从事高速分析仪器研究、制造者之一。长期从事高速分、析新技术、新理论、新仪器的研发与应用,为促进和推动我国高速分析技术及其自动化仪器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参与撰写《高速分析及其应用》一书,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电弧炉燃烧一红外法测定碳量与硫量》在2000年11月中国第一届国际机械工程学术会议上获优秀论文奖。
其他责任者简介:
李茂山,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内蒙古科技大学兼职教授。1962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美国内申大学工商管理博士。曾任兵器部五二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兼科研处处长、科协主席、《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主编,现任包头华美稀土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聚德鑫有色金属公司高级顾问。研制成功高强度铸造铝合金,获兵器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成功的“分镏一逆流置换萃取生产单一稀土”工艺获包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另获包头市科技进步奖3项。在多种期刊上发表文章200多篇。
目录
   1 SO2的数字化转化方程与SO2的转化速度
1.1 数字化转化方程解疑惑
1.2 SO2的数字化转化方程
1.3 SO2的转化速度
1.3.1 反应速度的指数定律
1.3.2 催化剂与转化速度
1.3.3 温度与转化速度

2 CO2的数字化热解方程与CO的生成
2.1 新理念——CO2热解产生CO
2.2 CO的生成反应
2.3 CO2热解生成CO的转化方程
2.4 CO2的数字化热解方程
2.5 碳硫联合测定的很好温度
参考文献

3 燃烧法测定碳硫时添加剂的作用原理及其应用
3.1 引言
3.2 添加剂的作用
3.2.1 助熔作用
3.2.2 发热作用
3.2.3 调节介质的酸碱性
3.3.4 搅拌作用
3.2.5 催化作用
3.2.6 稳燃作用
3.2.7 抗干扰作用
3.2.8 参与化学反应
3.3 对添加剂的要求
3.4 管式炉常用添加剂的作用原理
3.4.1 锡添加剂的作用原理
3.4.2 CUO添加剂的作用原理
3.4.3 V205添加剂的作用原理
3.5 电弧炉常用添加剂的作用原理
3.5.1 发热作用
3.5.2 MOO2的作用原理
3.5.3 铁、硅添加剂的作用原理
3.5.4 复合添加剂的作用原理
3.6 高频炉常用添加剂简介
3.6.1 高频炉对添加剂的要求
3.6.2 钨粒添加剂
3.6.3 钨系列添加剂
3.7 添加剂燃烧的热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4 硫酸盐热法高速分析原理及其应用
4.1 新思路——高速测定硫酸盐
4.2 SO2的生成
4.3 S03和S02的相互转化
4.4 硅与硫酸盐的热分析(水泥和玻璃中sO23的测定)
4.5 WO3与硫酸盐的热分析(粉煤灰中SO3的测定)
4.6 钨与硫酸盐的热分析(烟尘中SO3的测定)
4.7 热法评定
参考文献

5 通氮燃烧测硫的理论探讨
5.1 新方法——通氮燃烧测硫
5.2 原理
5.3 优点
5.4 通氮燃烧测定金属锰中的硫
5.4.1 仪器与试剂
5.4.2 空白值的测定
5.4.3 添加剂配比的确定
5.4.4 测定方法
5.4.5 测定结果
5.5 关于添加剂的选用
5.6 通氮燃烧测硫转化率高的原因
5.7 通氮燃烧比通氩燃烧测硫转化率高的原因
参考文献

6 高速溶样的机理及其应用
6.1 溶样机理探新
6.2 公式的推导
6.3 快速溶样的动力学分析
6.3.1 关于搅拌问题
6.3.2 有关温度问题
6.3.3 关于颗粒度问题
6.4 试样快速溶解的热力学分析

7 冒烟原理
7.1 冒烟原理解析
7.2 冒高氯酸烟
7.3 冒硫酸烟
7.4 冒磷酸烟
7.5 综合冒烟
7.6 脱水冒烟

8 电弧炉的燃烧与创新
8.1 电弧炉的燃烧
8.2 电弧炉的热量来源
8.3 燃烧体系的热量损耗
8.4 燃烧温度
8.4.1 高速燃烧与温度
8.4.2 试样用量与温度
8.4.3 从CO的产生看温度
8.5 电弧炉燃烧通氧工艺的研讨
8.5.1 预通氧
8.5.2 前大氧,后控氧
8.6 高速自动引燃炉的创新
8.7 热法碳硫分析燃烧炉
8.7.1 HF2000B型高频感应燃烧炉
8.7.2 HN.3H型高速自动引燃炉

9 气体容量法测定碳硫的新理论、新仪器与新方法
9.1 等压与差压气体容量法碳量测定简述
9.2 等压定碳
9.3 差压定碳
9.4 解差压定碳方程
9.4.1 建立模型图
9.4.2 体积补正
9.4.3 求解K值
9.4.4 高度的计算与验证
9.4.5 绘制差压定碳的函数关系点线图
9.5 重现性理论的应用
9.6 直读式差压碳硫分析仪的研制
9.7 数字式差压碳硫分析仪的研制
9.7.1 仪器原理
9.7.2 自动定碳原理
9.7.3 自动定硫原理
9.7.4 仪器特点
9.8 差压测定碳硫新方法
9.8.1 碳分析方法的创新
9.8.2 硫分析方法创新
9.9 气体容量法差压测碳硫的新仪器
9.9.1 HQ-4B型微机碳硫分析仪
9.9.2 HQ.4 B型微机数显碳硫分析仪
9.9.3 HQ-4B型智能碳硫分析仪
9.9.4 HQ.4 BS型高智能碳硫分析仪
9.9.5 HQ-4BsPc型高智能(电脑)碳硫分析仪

10 自动滴定测硫及非水定碳
10.1 微机自动定硫仪的研发
10.2 化学原理
10.2.1 碘量法测硫的化学反应
10.2.2 硫滴定液
10.2.3 非水定碳原理
10.2.4 碳滴定液
10.3 气路原理
10.4 测试原理
10.5 碳硫自动滴定原理
10.6 HD-2B型非水碳硫分析仪

11 电导碳硫测定
11.1 概述
11.2 特点
11.3 电导池及其相关技术
11.3.1 电源与电极
11.3.2 试剂的配制与电导池的反应及其传递
11.3.3 电导吸收液的细节问题
11.3.4 超低碳分析专用电导液的研制
11.4 碳硫测定模型及相关技术
11.4.1 碳硫测定模型
11.4.2 二标试样法求k、b值
11.4.3 用一标试样法测k值(一点法)
……
12 红外法碳硫的检测原理
13 红外法碳硫分析应用技术综述
14 高频炉-红外法测定铁合金中的碳和硫
15 碳化硅含量的测定
16 稀土金属及化合物中碳量与硫量的测定
17 超低碳分析及高碳量测定
18 铜、铜合金及铀精矿中碳量与硫量的测定
19 热法快速测定碳量与硫量(含水)
20 红外法特殊物质的碳量与硫量
……
摘要
    电弧炉常用铁粉、硅钼粉,而管式炉多用锡粒、V201等。测定试样不同,有时选用一些专用添加剂或复合添加剂,电弧炉燃烧选用TH-100添加剂;高频炉燃烧选用含有锡的钨粒,都属复合添加剂。由于添加剂的组成不同,性质不同,所以在燃烧过程中,起的作用也不同。
     3.2 添加剂的作用
     3.2.1 助熔作用
     铁的熔点约在1529℃,在1500 K的温度下难以熔化,虽然铁中含有其他一些元素,使凝固点有所降低,但不能使铁熔化成液体。CO2和sO2不能在固相中逸出,只能在液相中释放,因此,必须加入助熔剂降低熔点。由于此点的重要性,过去常把添加剂称为助熔剂。3.2.2发热作用
     所用的添加剂中,有些是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在氧气流中氧化燃烧,能放出大量的热,可以提高炉温,特别是对于电弧炉燃烧,有显著的作用。
     3.2.3 调节介质的酸碱性
     氧化燃烧生成CO2和SO2,都属于酸性氧化物,碱性介质不利于CO2和SO2的释放,选取适量的偏酸性添加剂加入燃烧体系,可使介质变成中性或弱酸性,有利于CO2和SO2的逸出。特别是SO2对介质酸碱性更加敏感。因此,要注意调节介质的酸碱度。
     3.3.4 搅拌作用
     搅拌能加速硫离子的扩散,有利于其与氧气接触,使氧化反应加快,添加剂如siO2由于液体密度小于铁的氧化物,在体系内部向上飘浮的过程中,可加快硫离子的扩散,有些添加剂受热后生成气体物质,当气体逸出时,能起到良好的搅拌作用。
     3.2.5 催化作用
     如CuO,在燃烧过程中,碳和硫都能夺取cuO中的氧生成CO2和SO2,然后氧再与铜生成CuO,起催化加速作用。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