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是本研究的核心方法,因为这是教学活动最直接的显现,同时也是研究的难点。对老师来说,进入课堂的外来人员一般是领导、老师或经领导授权的其他人,他们的到来意味着对课堂活动的某种观察、分析和评价,因而无形中给老师带来了压力。为了能够深入课堂,我总要谨慎地向老师讲明听课只是了解本地的教学概况,是对事不对人的,希望他们能像平常那样上课就行。尽管如此,我仍然被老师们认为是潜在的评价者。在多数音乐课上,看得出他们总是在尽量地向我展示教学活动中好的一面。在进入研究现场初期,我曾被L校的一位老师委婉地拒绝了随堂听课的要求,甚至还碰到音乐老师回避填写调查问卷的情况。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我尽量以一个熟知音乐教学疾苦的同行的角色出现在他们面前,以减轻研究对象的心理压力并得到他们的配合。在本研究中,我主要对夏河县的部分音乐教师、学生、学校领导及家长进行了访谈。为避免调查对象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事物客观性的影响,多数谈话都以拉家常的形式展开,再以旁敲侧击的方式触及正题。由于专职的音乐老师比较少,笔者所获得的有些调查资料不便使用,但从已有的资料中,我们仍可管窥夏河县音乐教育的现实矛盾。为遵循研究的伦理道德,本文所涉及到的具体人名及学校名都被隐去,而以不同的字母代替。本研究开始于2006年11月,并于2009年初告一段落。为了解学生、老师在教学中的基本情况,在不同时期,我们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先后有2套问卷,见附录),并将数据录入电脑,用SPSS for Windows 10.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内容的设计、访谈设计和调查设计均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当然,仅凭有限定的问卷调查并不能说明事物的全部性质,但可以从侧面反映基本面貌,为执行研究提供依据。针对一些信度较小的结论,笔者会从其他角度进行验证,并最终确定取舍。一般来讲,和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是相对落后的,这有其深层的历史原因。笔者有过几年从教经历,对基础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感同身受。一味地对其进行批判、否定,只会让老教师无所适从,让新教师随波逐流,无益于民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研究中努力做到珍视已经取得的成就,探寻未来发展的潜力,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是本论题的基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