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父亲张大千

我的父亲张大千

  • 字数: 10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张心庆
  • 出版日期: 2010-03-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7286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首部张大千后人撰写的图书。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动情地勾勒出卸掉社交掩饰后,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真情张大千,揭示了出身贫寒、以仿古作伪成名的张大千是如何成为“山寨中的精品”。

大量抢先发售披露的珍贵私家照片再现了张大千的风雨历程与生命华彩。读者可在书中看到张大千与红颜知己李秋君、四太太徐雯波、京剧大师梅兰芳并肩而坐的合影;1981年在台北由张群、张学良陪同,为《庐山图》开笔时的存照;更有张大千在敦煌石窟中潜心临摹壁画的传神瞬间;以及张家家藏的大千画作。

数十幅绝品彩色插图堪称一本“小型张大千代表作画集”。这些图片为中国嘉德靠前拍卖有限公司友情提供,嘉德拍卖部主任亲自挑选的张大千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代表作,也是执业界牛耳的嘉德公司历年拍品之精粹。
内容简介
张大千,当新世纪的艺术品市场将这个名字锻造为京、港五大拍卖公司单季总成交额过亿的传奇时,这个一袭长衫、一笼长髯、一生漂泊的画帝穿过岁月的烟尘,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80高龄的张心庆是张大千的专享嫡女。面对大众因时空阻隔而对张大千产生的种种误读、戏说,她打破家族的沉默,以平实的笔触细数家族、家庭、父亲的点点滴滴,用亲历的生活细节实录张大千的真实性情,展现了与坊间传闻中的狡狯、逐利、势利的形象全然不同的勤奋刻苦、慈悲大度、不媚权贵、淡薄金钱的张大千,关照了大时代背景下这位不世出的天才的艰辛奋斗历程,披露了张大千与叶浅予、赵无极、关山月、谢稚柳、梅兰芳、马连良、孟小冬等文化名流的深厚情谊。
    首度公布的数百幅张家老照片以及嘉德靠前拍卖公司友情提供的数十幅精美彩插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张大千的生命风雨、触摸张大千的精神律动。
作者简介
张心庆,1930年出生于上海,张大千的专享嫡女,早年考入四川省艺专学习声乐,后参军加入部队文工团,数年后转业回到成都教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老父漂泊海外,心庆在历次运动中饱受磨难,历尽坎坷。
80高龄的心庆回首往事,在家族中靠前个站出来书写家族与父亲的百年传奇,不单是为了无法割舍的父女亲情,更是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历史;不单是展现张大千的成就,更是反映乱世流离中张大千从草根到东方艺术大师的坚忍奋斗历程。
目录
序言
1. 我们家的称谓
2. 我的阿公、阿婆
3. 我的父辈们
4. 我的母亲们
5. 我的兄弟姐妹们
6. 长兄当父,长嫂为母
7. 我们的家规:“三戒”
8. 陈淡秋先生
9. 偷吃供果
10. 一网篮玩具
11. 父亲是孝子
12. 两张飞机票
13. 十岁卖春联
14. 半个学生半个儿
15. 难忘的桂花酒
16. 端午节
17. 我的名字叫张怠
18. “幸灾乐祸”
19. 两个老太婆朝峨眉山
20.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1. 瞧,八爷给我画的像
22. 可爱的波斯猫
23. 父亲的和蔼与严厉
24. 老裁缝的故事
25. “黑虎”和“单格尔”
26. 关山月先生与父亲的两段情缘
27. 二十个银元
28. 成都大水
29. 八叔公客串当保姆
30. 泥水匠的女儿
31. 三位裱画师
32. 美食家爸爸
33. 同学们到我家看爸爸作画
34. 两把头梳
35. 特殊的“汇款单”
36. 爱憎分明的父亲
37. 送给张采芹伯伯的画
38. 为茶房作画
39. 给老乡画画
40. 画作换秘方
41. 为香港蔡女士作画
42. 一次特别的午餐
43. 爷爷给外孙女画小鱼
44. 王伯伯请吃饭
45. 何去何从
46. 廖承志先生帮我找到了爸爸
47. 父亲给九哥(心义)的画
48. 父亲晚年最牵挂的人
49. 我的第一次签证
50. 两次长途电话
51. 一块小手表
52. 去美国前后二三事
53. 孝子贤孙
54.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55. 父亲的戏剧情缘
56. 父亲绘画界的朋友
57. 这是真实的故事
58. 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59. 给天堂里爸爸的信
60. 纪念父亲诞辰110周年
后记
摘要
    我的第二个母亲黄凝素,出生于1907年,比爸爸小八岁。我爸爸、妈妈结婚时,她只有十二岁,还是个小女孩。她是我奶奶娘家的远房亲戚,父母早死,只留下姐弟两人,弟弟叫黄文度。奶奶见他们无依靠,就收留了他们,父亲也很关心他俩。几年后,小女孩渐渐长大了。她与我父亲冲破旧的封建观念,自由恋爱了。她十六岁时有了我大哥心亮,接着心智哥、心瑞姐相继出世。凝素妈和爸爸感情很好,也是四个母亲中长得很漂亮的一个。她聪明伶俐,接受新事物快,而且嗓子特别好,很喜欢京剧,唱得一手程派青衣。至今,我都记得她唱的《生死恨》:“——天啊天……像我韩玉娘好命苦哪……”
    凝素妈一共生育了十一个儿女。她很有个性,教育孩子也有自己的一套,从不溺爱孩子。记得我十一岁那年,家里有凝素妈生的一个小弟弟叫澄澄。那时,我们住在乡下,没有电灯,点的是菜油灯。澄澄特别爱玩火,总想把手伸到灯上。凝素妈并不直接制止,而是有意地把澄澄的小手放在火焰上,轻轻地烫了他一下。从此,澄澄再也不敢玩火了。她生的孩子很多,既要照顾孩子,又要照顾丈夫,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就有了我第三个母亲。
    第三个母亲杨宛君(1917年出生)是1935年到我们家的。她是北京人,唱京韵大鼓出身。那时,我们家住在苏州网师园。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家里有个小保姆,也就是江苏人叫的大姐,她牵着我的手,带我去看姨和爸爸。父亲说:“十一,快叫姨!” 五岁的我怯怯地叫了声姨。姨说:“还真乖呢,小嘴甜甜的,马上就叫我姨啦。”大姐悄悄地告诉我:“十一妹,你看阿姨多漂亮!你知道吗,你爸爸还送了三百块大洋给杨家外公做礼金呢!”
    姨的身材高大丰满,很像杨贵妃,也有一些文化,而且聪明好学。她每天给爸爸展纸磨墨,看父亲画画,后来也学会画几笔。1941年父亲去敦煌时,她也跟着去照顾父亲。另外,她还唱得一手漂亮的京剧老旦,二胡也拉得特别好,偶尔在她苦闷时,我也听到几句:“我好比笼中鸟,自思自叹……”可是,她就是不会唱歌,唱歌跟唱戏一个调。我还记得,她唱《花木兰》那首歌,咿咿呀呀的,就跟唱戏一模一样。而我呢,这辈子就是不会唱戏。
    1949年,爸爸和雯波妈走了,把姨留下了,她当然很苦恼。此后,她的生活来源,一方面是父亲断断续续给她寄些钱;另一方面,她还把父亲给她的一些画拿来变卖。后来,她参加过西南铁路文工团,唱京戏;很后回到北京,自己画一些扇子之类的小工艺品拿来卖,还曾做过某某区的政协委员。
    1983年,爸爸去世后,中央统战部、文化部、美协等单位在北京举办“国画大师张大千纪念展”,邀请了靠前张大千的子女及家属参加。那是我们很后一次见面。在晚宴上,姨还代表家属、子女给首长们敬酒,表示感谢。姨为人比较直率豪爽,张家晚辈们都很敬重她。
    我的第四个母亲徐雯波(1927年出生),曾经是我们家的邻居(在成都郫县太和场)。记得,她给我讲过,她的父母都是大学毕业生,在成都闹霍乱瘟疫那年不幸先后去世,以后她就跟着姨妈们过活。起初,她和我大姐是好朋友,常到我们家来玩儿。她当时没有工作,有时也帮忙照顾我们几个弟妹。上一辈人的事情,有些我也搞不清楚,后来,我们就成了一家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曾给她写过一封信:

    雯波妈妈:
    您好!
    今天我很想和你说说心里话。这些年来我一直很敬重您。我们做儿女的没有在父亲身边,一直是你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老人家。还有,你令我很钦佩的是,你和父亲离开大陆时,带走了凝素小女儿满妹,却留下了你的一对亲生儿女,这体现了你的无私,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很后,我再说一句,如今我已为人之母,而且和你一样是继母,这才渐渐明白了你的苦衷。要别人尊重我,首先得尊重对方,这是我发自肺腑的心声……
    十一女 心庆

    当时,父亲也看了此信,感触很深,并说:“十一这封信写得很诚恳,你一定要回她一封信,表达你对她的爱。”
    父亲走了二十多年了,弟妹们也长大了,我想雯波妈妈也应该有个幸福的晚年。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