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敦煌文献与佛教研究

敦煌文献与佛教研究

  • 字数: 22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李德龙 著
  • 出版日期: 2010-05-01
  • 商品条码: 978781108819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部文集共收集了10篇研究敦煌文献和佛教方面的文章,大部分曾经在一些书刊上发表,这次结集出版时,在内容上未作修改,少数文章的个别文字作了一些修订,因此保持了10多年前、20多年前的原貌。
作者简介
李德龙,男,1956年10月出生,北京人。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撰著《中国古代军事通史·西汉卷》、《汉初军事史研究》、《黔南苗蛮图说研究》等学术专著6部,翻译出版《中国古代史论稿》、《中国华南民族社会史研究》等学术专著4部,主编《国家图书馆藏历代曰记丛钞》201册、《中国民族问题档案资料集成》125册、《新疆巡抚饶应祺稿本文献集成》38册。参与整理编辑《英藏敦煌文献》14卷,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
目录
敦煌写本《授戒牒》初探
唐代佛教宗派与社会经济
试论唐后期寺院经济的特点
敦煌遗书S8444号研究
——兼论唐末回鹘与唐的朝贡贸易
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
日本龙谷大学所藏十三件敦煌古写经
敦煌遗书《茶酒论》与藏族寓言故事《茶酒仙女》
千古文化的百科全书——漫谈敦煌文献
后记
摘要
    中国的佛教寺院经济,最早发生在东晋时期。尽管佛教产生于古代奴隶制的印度社会,并由印度传至中国,但因其传播方式是以僧侣个人辗转方式传入,而不是以教团组织的形式直接传入的,因此,产生在中国封建社会肌体上的寺院经济,一发生便有着封建经济的质核。这种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寺院经济,一方面始终带有某些宗教色彩,另一方面,它却又始终与封建世俗经济的发展保持同步。到了唐代后期,由于封建世俗经济的变化,寺院经济也产生了某些不同于东晋至唐前期的特点。对于唐代后期的寺院经济,以往研究者虽有所接触,但对其特点的分析极少,有些结论还大有值得商讨之处。因此,本文拟从唐后期寺院和僧尼土地、财产的占有形式、经营形式以及寺院依附人口地位的变化等方面,对唐后期寺院经济的特点作些探究,以弥补前人研究之不足。
     一、唐后期寺院僧尼土地、财产的占有形式
     佛教寺院的财产,共分为三个部分,即佛物、法物和僧物。佛物包括佛像、殿堂、香花及幡盖等;法物是弘法布教必需之物,包括经卷、纸笔、箱函之类;僧物是寺院的大宗财产,包括田宅、园林、衣钵、谷物等等。僧物之中,最主要的又属田园土地,这是寺院经济得以维持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僧尼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寺院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